■段從學
?
阿毛詩歌中的標點符號——《變奏》印象
■段從學
阿毛為每一首詩標注的寫作時間,無意中透露了一個重要細節(jié)。那就是:她經(jīng)常連續(xù)幾天,甚至一個月之久,停留在同一個主題上,展開持續(xù)的反復書寫??葑浒宓实臅r間長短,決定了學者的思想深度。田間勞作的時間長短,決定了農民的收獲。在同等條件下,詩人沉潛在某種情緒體驗中的時間,同樣與思想和寫作的深度密切相關。——有意思的是,阿毛曾把詩人的寫作,和農民的勞作相提并論:“沒寫一個字,就像農民沒種一分地。/這沒法交代。”
所以毫不奇怪的是,《變奏》充滿了春天、螞蟻、露珠、落葉、月亮、青草之類的自然意象,以及浪漫主義詩人必不可少的花朵。尤其是彌漫著春天的江漢平原自然氣息的油菜花。這種集實用性和鄉(xiāng)村唯美主義于一身的花朵,對阿毛的重要性,幾乎不下于向日葵之于梵高。無需多說的是,阿毛還一次又一次地寫到了愛情,這個宿命,也是最模式化的主題。
問題在于,《變奏》標志性的風格特征之一,就是突兀、強烈,而又充滿了邏輯性和確定性的轉折?!八浴薄ⅰ耙虼恕?、“但是”、“問題是”、“問題在于”、“順便說一句”,諸如此類邏輯關系明確的限定或引導性詞語,在阿毛筆下,出現(xiàn)得比任何一位詩人都要頻繁,都要密集。堅硬而不容置疑的“不是……而是……”,表達毫無含混的絕對之是,則幾乎成了她的語言專利。與邏輯性和確定性相應的是,阿毛經(jīng)常以孤零零的詩行,單獨作為一節(jié)來收束全詩。突兀、強烈的轉折,變成了形式的堅硬和孤傲。
更敏感的讀者,也許還會發(fā)現(xiàn):標點符號,也成了她必不可少的表達工具。最有特色的,首先是冒號,其次是破折號。至于專門為插入他者話語而準備的引號,更是有必要特別注意。阿毛幾乎像散文寫作那樣,用盡了現(xiàn)代漢語所有的標點符號。平庸的散文作者,在標點符號的運用上,甚至不及阿毛的詩歌寫作來得繁復,來得自然。隨機抽取第27頁、第84頁、第166頁和第214頁四個樣本,結果是:一共 74行詩, 95個標點,平均每行1.3個。
1)施肥。①萌芽期。以追施氮肥為主,一般盛果期樹畝施尿素約20 kg,施肥后灌水。②新梢生長、幼果膨大期。以氮、磷肥為主,可適量配合鉀肥,畝施磷酸二銨40 kg、硫酸鉀20 kg,施肥后灌水。葉面噴施微量元素肥(鐵、鋅、鎂肥,濃度0.3%~0.5%)。③果實采收后。以秋施有機肥為主,配合施入氮、磷、鉀速效化肥。畝施3~4 m3優(yōu)質農家肥的基礎上,再施氮肥20 kg、磷肥20 kg、鉀肥30 kg。10月秋梢停止生長后,葉面噴施1%~2%磷鉀肥、1%氮肥、1%硼肥,利用葉片內營養(yǎng)向枝芽和樹干回流,補充樹體營養(yǎng)。
眾所周知,我們今天的標點符號,是隨著現(xiàn)代漢語語法體系的建立而形成的。在這種“現(xiàn)代之物”尚未出現(xiàn)之前,古典詩歌的印刷和書寫形式,與散文并無區(qū)別。漢語古典詩歌是在吟誦中,借助于音韻和節(jié)奏,把自己和散文區(qū)別開來?!拔逅摹币詠淼默F(xiàn)代新詩廢除了古典詩歌的音韻體系,但又創(chuàng)造了分行書寫,以區(qū)別于散文。詩人廢名就曾說過,分行乃是新詩唯一的形式。直到八十年代,還有人為新詩不用標點符號的合法性做過辯護。關于朦朧詩的爭議之一,就是只分行,很少,甚至不用標點符號。就是說,現(xiàn)代新詩雖然也引入了標點符號,但仍然從屬于分行書寫這個核心特征。有意識地利用分行打亂語言的自然節(jié)奏,故意違反語法規(guī)則以制造詩意的含混多樣,仍然是不少現(xiàn)代漢語詩人共同分享的技巧。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曾經(jīng)對資產階級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創(chuàng)造了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的經(jīng)濟奇跡,給予了高度的贊揚。但馬克斯·韋伯的分析表明:這個人類歷史上空前未有的經(jīng)濟奇跡,卻是由一群既不關心外部世界,也不關心物質享受的禁欲主義者創(chuàng)造的。在文學領域,柄谷行人也發(fā)現(xiàn)了同樣的奇跡:現(xiàn)代文學中的“風景”,是由無視外部世界的存在,不關心外部世界的“內面人”發(fā)現(xiàn)的?,F(xiàn)代中國,同樣是深感國人缺乏思想的明確性和邏輯性的新式知識分子,參照西方建立了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體系和標點符號規(guī)范。
種類、數(shù)量和頻率之外,更重要的是,這些標點符號已經(jīng)成了阿毛詩歌的內在肌理。抽掉,或者改變它們,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一首詩。《變奏》,成了一部無法擺脫標點符號而獨立存在詩集。在我的閱讀經(jīng)驗中,如此嚴重依賴——準確地說是完全無法離開——標點符號的詩集,并不常見。
但在《變奏》中,現(xiàn)代漢語的標點符號,已經(jīng)完全融入語言,成了阿毛詩歌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分。詞語和意象,被密實的標點符號,牢牢地固定下來。明確而又堅硬。
從結果看,詩生活是詩歌與生活融為一體,兩種生活相互安慰,相互啟發(fā)。但融合的前提,卻是分裂。阿毛的寫作,從詩歌與生活的分裂開始。古典漢語詩歌,則是從天人合一,從自然與詩歌的共同體內部開始的。唐人不言詩而詩盛,宋人好論詩而詩亡。詩歌與生活共同體的內部人,不會把詩歌與生活的融合當作自己的美學目標。只有解體之后,生活在分裂之中的詩人,才會把兩者的融合,當作自己的美學目標。阿毛詩歌語言堅硬明朗的邏輯性和確定性,以及種類繁多的、高頻率的標點符號,就是從這種分裂中誕生的。
顯然,枝節(jié)的改革無補于大局。誠如有學者肯定其良好的愿望和一定的實際成效后指出:“它的改良主義的政治出發(fā)點、依賴地方政府和國內外社會力量資助的經(jīng)費來源,及其所推行地區(qū)和所取得實際成效的局限性,相對于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背景和普遍貧窮的廣大農村,顯然不能成為鄉(xiāng)村建設派所期望的解決近代中國農村問題的有效途徑,更不能成為解決近代中國問題的根本之路。”[34]
由于基礎設施是中國在“一帶一路”國家直接投資的重要領域,它更是關系到互聯(lián)互通和雙邊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主要內容。所以,本文將引入“一帶一路”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考察中國直接投資有多少是通過完善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來促進雙邊經(jīng)濟增長的,以及東道國各項制度在影響這部分中國OFDI的雙邊經(jīng)濟增長效應時是否都存在門檻效應。
阿毛詩歌中的標點符號,因此而具有了雙重的癥候意義。它首先,當然是沿著“現(xiàn)代性”軌轍,把現(xiàn)代漢語詩歌對邏輯性和明確性的追求,推向了頂峰。不是詩人對邏輯性和明確性的要求,也不是詩歌中的明確性和邏輯性,而是明確性和邏輯性本身,成了《變奏》的語境,成了阿毛詩歌創(chuàng)作的奠基性前提。可以說,在“五四”時期,語言的明確性和邏輯性還是尚待創(chuàng)造的“現(xiàn)代之物”。而在阿毛這里,語言的明確性和邏輯性,已經(jīng)變成寫作和創(chuàng)造“現(xiàn)代之物”的無意識前提。
這并不是說阿毛的貢獻,就是在回車這個“唯一的技巧”之外,為現(xiàn)代漢語詩歌添加了標點符號。我的意思是:在阿毛這里,以標點符號大面積的精確使用為標志,漢語詩歌已經(jīng)悄然完成了它的現(xiàn)代轉型?!⒁猓皇窃娙说木駳赓|和生活態(tài)度的轉型,也不是詩歌表達和承載的“思想觀念”的轉型,而是詩歌自身在語言中的轉型。換成時髦的理論術語,就是:形式的意識形態(tài)轉型。詩歌的語言形式本身,成了觀察和體驗世界的認識論裝置。語言,本身就是世界觀。
虛擬裝配仿真主要包括:虛擬裝配環(huán)境構建、工藝布局和規(guī)劃、裝配順序和路徑規(guī)劃、裝配過程仿真、仿真結果評價及輸出[1]。虛擬裝配仿真的流程如圖1所示。
現(xiàn)代人掙脫了自然的束縛,變成了自然的征服者?,F(xiàn)代漢語詩歌也掙脫了對自然的摹仿和暗示,獲得了完全的獨立。從派生之物,到獨立之物,就是從古典性到現(xiàn)代性。阿毛斷言:“我的詩歌語言不高于生活,也不低于生活”。詩與生活的關系,因而也從源泉與派生的等級關系,變成了彼此平等的對話與修正?!靶问缴纤坪跏且环N生活去啟發(fā)另一種生活,一種生活去安慰另一種生活,實際上是兩種生活融為一種生活。這就是我追求的詩生活?!?/p>
在古典性世界中,詩歌是從自然世界中派生出來,因而低于自然世界的存在。人的語言是有限的,而世界自身則是豐富而不可窮盡的,“言有盡而意無窮”。漢語古典詩歌最關心的,乃是如何用有限的語言,暗示和接近那不可窮盡的世界本身。以意象為核心的美學特征,和語言的朦朧性、模糊性和暗示性,都是圍繞不可窮盡的世界本身形成的。意象從整體形式上暗示和復制著自然世界。朦朧、模糊和暗示,則通過把語言自身隱入陰暗地帶,從而敞開了世界不可窮盡的豐富性。
但另一方面,這種從分裂中出發(fā)的“現(xiàn)代性”追求,卻又像黑夜里的火柴,以自身的邏輯性和明確性,照亮了周圍黑暗,把漢語詩歌的“現(xiàn)代性”彰顯成了深淵中的存在?!蹲冏唷访軐嵍l繁的標點符號,因此又是疾病和邊緣的標志,昭示了無邊的荒涼和死亡。通過標點符號,古典性最終被倒轉成了現(xiàn)代性。前者,是朦朧、模糊和含混的語言,暗示和象征著一個豐富多樣的自然世界。詩人和我們一起,生活在這個明亮的古典世界之中。后者,則是堅硬而明確的語言,指示著無邊的深淵。詩人和我們一起,進入了深淵。
所以,同樣毫不奇怪的是:在春天和油菜花之外,阿毛還一次又一次地寫到了后工業(yè)時代的車模、當當網(wǎng)、2008年的金融海嘯,以及國家圖書館的桉樹,和藝校門口的大排檔。置身于“體外這荒誕不經(jīng)的城市”(《在去理想國的路上》)之中,詩人不得不把詩歌變成了一種摹仿和悖論的混合物。他者的聲音,毫不講理地、大量地闖入了阿毛的內心獨白。——其標志,顯然就是《變奏》大量使用的引號?!懊鎸ψ砩鷫羲赖臅r代,/我已經(jīng)無法提供干凈的腳本?!保ā毒巹 罚┚趩实陌⒚?,甚至清醒地看見了寫作的失?。骸懊酪唤?jīng)筆尖流傳,就成為庸俗的時尚?!保ā洞禾斓慕伞罚?。
本文基于空氣源熱泵與燃氣鍋爐耦合供熱項目,在TRNSYS平臺上搭建空氣源熱泵與燃氣鍋爐耦合供熱系統(tǒng)瞬態(tài)計算模型,針對青島市氣象條件和價格體系,找到了耦合供熱系統(tǒng)的運行費用平衡點.在此基礎上,以耦合供熱系統(tǒng)的最低費用年值為目標,得到空氣源熱泵承擔的最佳設計負荷,充分發(fā)揮空氣源熱泵運行費用低、燃氣鍋爐供熱穩(wěn)定的優(yōu)點,對相關項目的實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詩人的寫作,因此而變成了后工業(yè)時代美學救贖,一種與生活無關的不及物行為。按照美學倫理生活的托爾斯泰,義無反顧地讓十九世紀的安娜為愛情捐軀。根據(jù)生活倫理來寫作的阿毛,卻只能反諷:“‘安娜們捐軀,詩人們跑斷鋼筆。’”(《紙上鐵軌》)不是市儈主義的贊美現(xiàn)代,也不是浪漫主義的改變生活。阿毛的美學目標,已經(jīng)從參加生活,變成了參加葬禮,“終其一生,/只為了臨終前挑選一兩行詩,/作為這個世界的墓志銘?!保ā端囆:痛笈艡n》)
《變奏》
但是,被埋葬者不會,也不能出席自己的葬禮。所以,阿毛的葬禮式寫作,并不是指向絕望。指向絕望,同樣是一種市儈主義的贊美。相反地,它指向救贖,指向微弱而消逝著,但卻永遠不會死亡的救贖?!疤炀鸵诹恕?,阿毛寫道:“我要回家,/趁夜色還沒有覆蓋大地之前,/寫下這首不能救命的詩,/這首脆弱的詩”。
新 作 關 注
作者簡介:(段從學,1969年生,云南大姚縣人,文學博士?,F(xiàn)為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代文學和中國新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