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摘要】幼兒入園適應困難問題和現象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幼兒初入園的不適應是正?,F象。但如果幼兒長時間處于焦慮、難過、痛苦的情緒中,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是非常有害的。幼兒入園適應困難,主要是家長教養(yǎng)方式和教師保教方式不當造成的,需要從家長、幼兒園和幼兒三方入手,通過家園共育,幫助幼兒克服入園適應困難,促其較快融入幼兒園生活。
【關鍵詞】入園適應困難;現狀;原因;對策
嬰幼兒是一個人社會化的初級階段,進入幼兒園開始集體生活是他們步入社會的第一步。如何縮短幼兒在幼兒園生活的“磨合期”,盡快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已成為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幼兒入園適應現狀
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首次置身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幼兒在心理上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在生理上表現出很大的不適應。具體表現為:
1、情緒方面的異常
入園時,有些孩子抱著父母的脖子哭鬧著不松手;有的默默地走進活動室抹眼淚;有的拼命掙扎著哭著要去追剛走的家長。在園里,有的孩子不吃不喝不玩,不參與任何集體活動;有的則寸步不離地跟著老師“要媽媽”。
2、身體方面的變化
有的幼兒因為大小便自己不敢去, 也不敢跟老師說,時不時尿床或尿褲子;有的幼兒不愿意和其他人一塊吃飯, 甚至不吃;有的幼兒午休困難,甚至拒絕睡覺;有的幼兒還會出現發(fā)燒、咳嗽等身體不適現象。
針對上述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分析原因,科學制定對策,有針對性的對幼兒加以引導。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及分析
(一)入園適應存在的問題
幼兒入園適應困難表現在幼兒個體上,但產生的根源是家長和幼兒園,是成人對待幼兒的方式方法上出現了問題。
1、家長存在的問題
幼兒剛入托時往往有哭鬧、念叨等表現,這常常會牽動家長的惻隱之心。有的家長聽到孩子哭喊而不忍離去。有些家長則又不顧孩子情緒,放下孩子就走。還有的家長在門口或在窗外窺看。家長語言和行動中表露出來的不安對幼兒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同時在家庭教育中不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致使幼兒自理能力較差,從另一方面延長了入園的適應時間。
2、教師存在的問題
漠視:有些幼兒適應能力較差,即使入園一段時間,還會一直哭鬧。對于這些幼兒,教師開始比較關心,但多次嘗試無效后,教師會失去耐心,對其“冷處理”,只要不出安全問題,任由幼兒哭鬧。欺騙:幼兒哭著喊找媽媽,教師安慰不起作用后,往往會哄騙幼兒說:“寶寶不哭的話,媽媽一會就來接你了。”但孩子發(fā)現媽媽沒來接,又會哭鬧起來,甚至比上次情緒還激動。恐嚇:“再哭讓110把你帶走”,“別哭了,再哭大灰狼把你叼走了”。為了讓孩子不哭鬧,有些教師會嚇唬孩子。這種做法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留下陰影。
(二)原因分析
1、環(huán)境因素分析
(1)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從家庭到幼兒園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給幼兒的內心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幼兒與幼兒園環(huán)境還沒有建立某種和諧。生活習慣的不同、集體生活的約束和前所未有的生活體驗,使幼兒產生諸多不適。
(2)人際關系的變化。在家庭中,幼兒有著自己穩(wěn)定的親情關系、有特定的家庭地位,幼兒與父母、長輩之間形成并保持了一定的人際關系平衡。而一進入幼兒園,面對教師和許多同齡的伙伴,幼兒從家庭中的“眾星捧月”到幼兒園里的少人問津、處處受限,幼兒的感覺與在家完全不同。
2、群體關系分析
(1)家庭關系到社會關系的變化。家庭生活中,幼兒往往是小皇帝、小太陽,是中心。進入集體生活后,自己成為普通一員,對于沒有群體生活經驗的幼兒,會讓他們感到失落和無助,成為幼兒不適應的重要因素。
(2)交往對象與關系的變化。家庭成員尤其是親子之間的互動頻率很高。進入幼兒園后,幼兒的交往對象變得不固定,一對多的復雜關系讓他們有些無所適從,需要一段時間的幼兒園生活,才能與教師和同伴產生情感、建立信任。
(3)對新環(huán)境的接納程度。如果幼兒的注意力能夠被新環(huán)境所吸引,那么其適應能力較強。反之會加劇其入園的不適應,會在生理和心理上產生一定的壓力,進而產生逃避心理。
3、心理因素分析
(1)產生分離焦慮。幼兒從出生起便逐漸發(fā)展和形成了對父母或其他直接養(yǎng)護者的依戀。幼兒一旦與之分離,從熟悉的家園進入陌生的幼兒園時便會從心理上感到不安全,不同程度地出現焦急、不安、哭鬧等各種“分離焦慮”。
(2)缺乏安全感。幼兒在家中與父母、親人在一起朝夕相處,離開親人,幼兒會因缺乏感情上的依戀和安全感而產生焦慮。
從以上分析看出,孩子初入園的不適應是正?,F象,但如果長時間處于焦慮、難過、痛苦的情緒中,對其身心發(fā)展非常有害。教師在對此問題進行分析時,要要以寬容的人文關懷的心態(tài)接納幼兒、引導幼兒。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未雨綢繆,做好入園準備工作
1、重視入園前的溝通
可在孩子入園前公布老師和家長的聯系方式,便于家長與老師通過電話、QQ、微信、家訪等方式進行溝通。父母可讓孩子盡早認識老師,老師也可以提前了解孩子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家長育兒方式等信息。老師家長良好的互動會讓孩子感覺親切,有利于老師有針對性的個別教育,達到好的保育教育效果。
2、父母多作積極暗示
積極的心理暗示相當重要?!皩殞氝@幾天真乖,我們過兩天到幼兒園去”;“幼兒園里有好多乖寶寶,我們也去玩好嗎?”父母在入園之前多說鼓勵性質的話,可幫孩子較快適應幼兒園生活。
3、熟悉環(huán)境,減少焦慮
入園前,父母可帶著孩子到幼兒園附近散步活動,觀看幼兒園做操、游戲等戶外活動,如果幼兒園允許,可以到園中活動場地進行玩耍,主動結交其他小朋友,感受集體活動、同伴游戲的樂趣,減少對新環(huán)境和群體的陌生感和不適應感。
(二)家園配合,有效開展入園后的教育
1、幼兒園要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心理環(huán)境
可組織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吸引幼兒主動參與;以充足、多樣的餐點和靈活、寬松的時間保證孩子們吃得飽、吃得好。同時要注重與幼兒的情感交流,因人而異地安撫幼兒情緒,做到盡量使每個孩子都能順利度過心理適應期。
2、家長及時疏導,促進幼兒成長
首先,父母要率先度過焦慮期,充分相信幼兒園,逐步引導孩子慢慢喜歡幼兒園、喜歡老師。其次,父母要多給孩子提供同伴交往的機會,不斷降低對父母的依戀程度。同時要培養(yǎng)幼兒自理能力,“能干”的寶寶會較快適應幼兒園生活。
3、家園及時溝通,密切配合
最簡便、最及時的溝通方式是利用家長接送孩子的短暫時間進行交談,讓家長及時了解幼兒在園學習、活動、生活等方面的具體表現,教師可從家長那里獲取有關幼兒的有效信息,家園共商教育對策,使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保持協調一致。
幼兒入園不僅是對幼兒,也是對父母的一次挑戰(zhàn)與考驗。只要家長和幼兒入園前做好思想準備,入園后家長與教師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相信孩子會順利渡過人生第一個社會化過程,為今后的全面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蘇)阿莫納什維利.孩子們,你們好.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史文秀.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視野下的新入園小班幼兒分離焦慮及其緩解.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12).
[3]祈海芹.兒童入園“分離焦慮”問題矯治.教育科學,2014(6).
[4]潘慶戎,白麗輝.幼兒心理學.河海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