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佳話,往往具有示范意義和樣本價值。不問出身、不問文憑、不問年齡,“唯才是舉”的案例,一直被奉為教育界的佳話。最近,杭州一名小學校長王崧舟到杭州師范大學任教授,也被傳為一時佳話。
按照目前高校的慣例和社會上學歷崇拜的氛圍,如果一個人沒有博士學位、沒有高級職稱、科研成績不突出,一般是很難走上大學講臺的,更不用說直接當教授了。那個橫在人才面前的學歷職稱門檻,也是越來越高。“小學校長當教授”的可貴之處,就在于打破了學歷崇拜的窠臼,沖破了職稱序列的藩籬,回歸到了人才引進的本質(zhì)層面——才華和能力。決定高校水平和檔次的,永遠只可能是大師,是人才,是人的才華和能力。但是現(xiàn)實的尷尬在于,大學內(nèi)不乏一些高學歷、高職稱者,或忙于“糾集”研究生編著文字垃圾,或“不務(wù)正業(yè)”拉關(guān)系跑項目,非但不會有損教授本色,反而更像成功人士似的。倒是有很多具備真才實學且愿意以學術(shù)研究為志業(yè)的人,因為學歷、職稱、年齡的門檻,被擋在了大學講臺之外?!靶W校長當教授”之所以獲得這么高的關(guān)注,還要因為這承載了一份期待——讓人才選拔更加“不拘一格”、更加“唯才是舉”。
讓人欣慰的是,近年來很多年輕人頻頻躋身教授之列:被稱為“火箭式學霸”的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85后”副教授方璐、武漢大學“85后”教授鄧鶴翔、華中科技大學最年輕教授吳燕慶……據(jù)說,僅在武漢就已有30多名“80后”教授。盡管這些學霸教授大多或具備海歸背景,或擁有高學歷,但至少在年齡上,吹來了一股清新之風。但愿王崧舟“小學校長當教授”的例子僅僅是一個開端,能成為一個“兼容并蓄”的新時代來臨的信號。
(摘自2016年2月16日《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