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專家說過,評價一堂課的質量,學生的情緒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因此,教學過程必須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啟迪心靈的窗戶,點燃思考的火花,使學生的品德、知識和智力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得到主動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努力創(chuàng)造有利情境,克服和改變不利情境,使學生的情緒變?yōu)閯恿土α?。在教學實踐中,我總結了一些低年級語文的情境教學方法:
一、借助輔助性教學手段激活課堂
有時學生受到年齡、閱歷所限制,多一些生疏的事物、景況、情境難以置身于內;有時也為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體會,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烘托氣氛,造成一種與課本內容相似的環(huán)境,以此來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達到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思想感情的體會。教學中我一般采用的輔助性教學手段有:
1.讓音樂點亮課堂
柏拉圖說:“音樂的節(jié)奏和樂調的強烈力量能侵入心靈的最深處?!备鶕?jù)課本內容,選配一段音樂來烘托,渲染氣氛,或配樂朗誦等,也能夠收到入情入境的效果。教學《美麗的武夷山》一課,我播放了一首歌唱武夷山的MTV,孩子們在優(yōu)美的歌聲及仙境般的畫面中進入學習,不僅心情愉快,而且初步領略了武夷山的美景,然后通過配樂朗讀使學生充分感受散文的意境。
2.讓實踐充實課堂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調動小學生的各種感官,多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教材特別重視小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如學習《兩件寶》上課之前,我發(fā)給每個學生一張白紙,讓他們開動腦筋,用自己的一雙小巧手,做出自己最拿手的一樣作品,展示給全班同學看。同學們,有的畫一幅,有的折了小飛機、小青蛙、小衣服,有的剪出漂亮的圖案。通過實踐來感知手和腦是人的兩件寶,比教師空講更有說服力。
3.讓表演豐富課堂
兒童活潑好動,樂于自我表現(xiàn)。課堂表演能夠把抽象的文字變成生動活潑的藝術形象,促進兒童的創(chuàng)新思維,讓孩子們愉快地投入到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中去。如學習《想飛的烏龜》、《小母雞種稻子》,老師讓學生戴上自制的動物頭飾,分角色表演。通過課堂表演來體會課文的意境和情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在表演的過程中,打開了孩子的思維之門,快樂地參與學習。比如《想飛的烏龜》,在表演了課文內容之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續(xù)編了烏龜?shù)粝聛碇蟮囊恍┫敕ê妥龇ǎ骸鞍パ?,疼死我了,我再也不飛了?!薄鞍パ?,我的殼都爛了,這太危險了,我得想個安全一點的辦法。對了,我坐飛碟上天吧!”又如《小母雞種稻子》的表演,在表演內容的過程中,教師重點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最后一張插圖,注意這些小動物的神態(tài),把他們心里想的表達出來。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比如“小鴨低下頭不好意思地說:“對不起,小母雞,我不該怕彎腰,不幫你種稻子?!毙∝埿呒t了臉說:“小母雞,我沒幫你鋤草,你還送我又香又甜的白米飯,你真好,明年我一定幫你去鋤草?!毙∧鸽u也很有禮貌地與他們交談,教育他們要愛勞動,告訴他們勞動很光榮。通過表演,學生身臨其境,真切地體會到作品中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感情。
4.讓說說寫寫創(chuàng)新課堂
兒童眼里的世界是豐富多彩、奇妙而神秘的。想象是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多創(chuàng)設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情景,來誘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沖動。
教材課后的問題獨具匠心,為極大地提高學生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澳憧丛铝吝€像什么?”“小魚會夢見什么呢?”這些問題為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在想象世界里遨游,使每個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要說。如學生眼里的月亮:“月亮像一把大鐮刀,在田野里收割莊稼呢!”“月亮像一面大鏡子,里面有山、河、湖、海、花、草、樹、木。”“月亮像老師的眉毛,細細的,彎彎的,真好看。”“小魚的夢更神奇,星星姐姐送給小魚許多珍珠,小魚穿呀,穿呀,穿成一串串美麗的項鏈,她把項鏈戴在媽媽的脖子上,媽媽夸她是個好孩子,小魚高興地笑了?!薄叭绻沂切◆~,我會夢見我游進了一望無際的大海中,和海底的動物們一起玩耍、旅游?!薄叭绻沂切◆~,我會夢見我插上翅膀,變成了飛魚,在天空中自由飛翔。”
《我想》是一首富有兒童情趣的詩歌,以兒童的口吻,充分發(fā)揮幻想和想象,寫出了“我”小小的心愿,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未來的向往。學習課文之后,讓學生按照課文的樣子,再編一段。例如:有個學生寫了這樣兩段話:
我想,把眼睛裝在月亮上,看,星星有多亮,瞧,藍天有多神秘。望啊,望——宇宙是我們探索的課堂。我想,把眼睛掛在星星上,看銀河多明亮,瞧,祖國多遼闊。望啊,望——一切奧秘就在星空上。
學生在仿說、仿寫中既學習了語文,又發(fā)展了思維,還有所創(chuàng)新。
二、仔細品味,咀嚼語言文字
引導學生抓住字詞句段篇的內在聯(lián)系,反復地閱讀、品讀,并借助于學生的思維、聯(lián)想和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進入作者所展示的語境或心境之中。
二年級語文課本中《瀑布》一課有“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一句。學生對于“疊疊”一詞較難理解。教學中,我先啟發(fā)學生說說是否在電視里見到疊疊的浪涌上岸灘的情景,讓學生閉眼回憶一下這種聲音是怎樣的,讓他們模仿其聲音,進而認識到“疊疊”的意思是一層又一層。然后請四小組的學生模仿“疊疊的浪涌上岸灘”的聲音,以體會其氣勢的兇猛。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邊朗讀邊體會。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并積極迎得學生的配合。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觸及學生的精神和意志的需要,提高教學效果。一切為了學生,這是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情境教學的要求,更是課改的核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