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親社會行為是個體良好人際關系構建和心理和諧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流動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相對缺失限制了其發(fā)展。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不僅可提升流動兒童自我認同感,還可影響流動兒童同伴關系的發(fā)展和社會適應。流動兒童父母積極參與孩子教養(yǎng),采取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加強移情訓練并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無疑會促進流動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
關鍵詞:流動兒童;親社會行為;教育培養(yǎng);父母參與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6)06-0008-04
一、流動兒童及親社會行為的含義
流動兒童是指隨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在流入城市暫住半年以上,且在當?shù)貙W校就讀的6~18周歲兒童青少年,國外一般稱為移民兒童。由于政策限制、城鄉(xiāng)文化差異等原因,流動兒童一般在城市適應、人際關系處理等方面有一定困難,阻礙了其親社會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而在兒童的發(fā)展過程中,親社會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是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方面,是個體良好人際關系建立及心理和諧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它能夠促進流動兒童較快適應城市生活。一般而言,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是指在人際之間發(fā)生的,由個體發(fā)出的具有利他性的一切行為,主要包括幫助、分享、合作、安慰和同情等類型。
以往很多研究顯示,親社會行為受到家庭等因素的影響。家庭是流動兒童適應城市的主要依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導師。流動兒童雖與父母一起在城市生活,但是由于各種原因,父母真正參與孩子親社會行為教育的很少,這無疑會影響到流動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父母參與(parental involvement)即“父母參與學校教育”或“父母參與子女的教育活動”,又稱“家長參與”,是指父母基于對子女教育的關心,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參與子女的學習活動或教育過程。Grolnick等(1994)將父母參與定義為:父母在教育領域內(nèi)對孩子的資源投資,并認為父母參與包括三個維度,即認知參與(cognitive/intellectual involvement)、情感參與(personal involvement)和行為參與(behavior involvement)。
盡管父母參與對兒童的發(fā)展有重要影響,但是很少有研究者關注父母參與和親社會行為的關系,更少重視父母參與對流動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由于親社會行為不僅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指標,還是社會化的結果,基于父母參與角度,著力流動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有助于促進流動兒童的城市生活,使其更好地融入社會。
二、流動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積極效應與相對缺失
親社會行為作為個體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對于個體適應并參與社會有重要影響,對于流動兒童等在社會情境中處于不利地位的特殊群體來說,更是如此。它可以提升其自我認同感,促進其同伴關系的發(fā)展以及他們的社會適應等。具體而言,表現(xiàn)如下。
(一)親社會行為可以提升流動兒童自我認同感
隨父母來到城市,隨著大環(huán)境的改變,流動兒童會受到不公平待遇,導致他們產(chǎn)生自我認同的困惑。有研究表明,流動兒童正處于自我認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長期處于流動生活中的兒童,他們的自我認同難以得到順利實現(xiàn)。強化流動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必然激發(fā)流動兒童更好地與城市個體的積極互動,使其獲得城市個體的有效關注與認同。城市個體的認同不僅會提升流動兒童的自豪感,更將提高自我認同感,而且會提升其“自己是城市人”的認同。
(二)親社會行為可以促進流動兒童同伴關系的發(fā)展
除了家庭成員,與流動兒童交往最多的群體是學校中的同伴,同伴交往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兒童的親社會行為與積極的同伴關系存在正相關關系,而與消極的同伴關系存在負相關關系。有調(diào)查者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最喜歡某位同伴的五個原因里有三個與親社會行為有關,分別為對人寬厚大度,容易相處;對人友好、合群;有同情心,善解人意等。流動兒童離開農(nóng)村生活,能否快速融入城市同伴圈,并被同伴所接受,需要流動兒童具有更多其他同齡個體所喜歡的行為表現(xiàn)。親社會作為一種有利于他人的行為,無疑是其他個體所偏愛的行為表現(xiàn)。因此,基于這點,流動兒童親社會行為會助推其同伴交往,并為其未來更廣、更深層次的社會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親社會行為可以促進流動兒童社會適應
離開熟悉的家鄉(xiāng),來到陌生的城市,面臨環(huán)境的改變,流動兒童心里難免彷徨無措,難以很快融入城市生活,加上社會歧視嚴重,難以得到公平對待,他們的身心發(fā)展都受到嚴重影響,社會適應速度較慢。親社會行為能夠促進流動兒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養(yǎng)成良好的社會規(guī)范意識,社會適應能力得到提高,讓他們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為兒童的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從社會文化規(guī)范視角來看,親社會行為與社會適應性中的互惠規(guī)范、責任規(guī)范、平等原則、社會公正規(guī)范等有關,個人社會適應性的培養(yǎng)有賴于親社會行為的形成。對于流動兒童等在社會情境中處于不利地位的特殊群體來說,親社會行為可以促進他們的社會適應。
根據(jù)已有研究表明,流動兒童親社會行為雖總體表現(xiàn)較好,但仍存在親社會意識淡薄、親社會行為相對缺失的狀況,如社會公德意識缺乏、助人意識缺乏,不喜與人分享等。對于大多數(shù)流動兒童而言,缺乏一個較好的環(huán)境去促進他們發(fā)展。例如,很多打工子弟學校存在資金缺乏、辦學環(huán)境較差、師資不強、師生流動性大等特點,不能提供良好的校園氛圍;流人地公立學校門檻較高,普通流動兒童很難進入公立學校學習,即使勉強進入了,也容易受到排擠,流動兒童的發(fā)展易出現(xiàn)問題。有研究還表明,流動人口家庭教育投入較為匱乏,存在家庭精神生活貧乏、教養(yǎng)方式不良、親子交流較少等問題。同時,在流動兒童家庭教育中,有一種不容忽視的教育傾向,即家長千方百計把小孩送入城市學校讀書,但卻疏于對小孩的管理,對孩子的教育投入較少,較少真正參與孩子的教育。所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流動兒童親社會行為缺失。
三、流動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形成:父母參與的作用
一般而言,無論父母收入多少或家庭背景如何,只要他們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孩子就可能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積極行為,參與更高水平的活動,能習得更好的社會技能,擁有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等。父母對孩子充滿愛心,給孩子以安全感,熱情地鼓勵孩子的進步與努力,使其體驗成就感,能夠合理地安排和組織好孩子的生活環(huán)境,能讓孩子積極地適應生活。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社會支持的增加,初中流動兒童會發(fā)展更多的親社會行為,會促進初中流動兒童社會性和身心健康發(fā)展;父親參與教養(yǎng)程度顯著,積極地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父親參與教養(yǎng)的程度會影響到父子依戀關系的質量,再通過父子依戀關系的質量影響到兒童的親社會行為[7l。還有研究表明,兒童親社會行為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且與積極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呈正相關。父母是流動兒童的主要社會支持力量,父母全面參與流動兒童在家里和在學校的教育,對于促進流動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
父母積極參與流動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教育,會促進流動兒童各方面的良好發(fā)展。但實際情況卻是,大多數(shù)流動兒童家庭收入過低導致其子女學習資源匱乏,他們的父母多從事勞動強度大且時間長的體力勞動,根本無暇過問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在這種放任的環(huán)境下,青少年很難有較強的自制力和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難以培養(yǎng)良好的素質,親社會行為容易缺失,社會形象較差。此外,流動兒童父母大多學歷不高,素質較低,無法滿足培養(yǎng)教育孩子的要求,無法提供正確良好的示范,再加上無時間陪伴孩子、參與到孩子的學習生活中,對其親社會行為很難進行及時的評價與強化,容易引發(fā)流動兒童的困惑以及內(nèi)心沖突,使得流動兒童難以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質以及形成正確的社會角色認知。根據(jù)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可預知,長此以往流動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將難以形成并有可能轉化為道德問題行為。Christine Mcwavne對城市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參與情況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高水平的父母參與的兒童表現(xiàn)出了較高水平的親社會行為,低水平的父母參與的兒童則表現(xiàn)出了更多的內(nèi)外化問題行為。流動人口大多家庭收入較低,父母參與水平較低,流動兒童親社會行為難以得到正常的引導發(fā)展,勢必會影響流動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同時也會給社會帶來較大負擔。
四、流動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父母的有效參與
促進流動兒童父母有效參與孩子親社會行為教育需要依賴外部環(huán)境,例如社會支持環(huán)境的改善,學校的積極引導等。然而最重要的是,有效的父母參與必須著眼于父母本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父母提供良好的榜樣
父母作出了親社會行為的榜樣,不僅可為兒童提供表現(xiàn)這些親社會行為的機會,同時有利于激發(fā)親社會行為。流動兒童父母應積極參與孩子親社會行為的教育,與孩子一起參加如慈善活動、去養(yǎng)老院做義工等社會活動,給孩子提供可模仿的榜樣,同時為孩子選擇良好的模仿榜樣,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培養(yǎng)孩子幫助、分享等親社會行為。父母應該適時給孩子提出一些利他行為要求,同時要及時表揚和獎勵孩子的親社會行為、采取適當?shù)拇胧土P不良行為,對行為進行強化,增加親社會行為出現(xiàn)的頻率,形成良性循環(huán)。
(二)父母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
良好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有助于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流動兒童父母應采取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塑造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有助于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流動兒童父母要加強與孩子的交流,適時了解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只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要從心理上給予孩子溫暖與關心,給予更多的情感支持,讓他們獲得更多的歸屬感與精神力量。在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里,才有利于父母參與孩子親社會行為教育,才能更好促進孩子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
(三)父母著力移情訓練
大量研究表明,兒童的移情能力與他們的親社會行為表現(xiàn)存在高度相關關系,移情是兒童親社會行為產(chǎn)生、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動機源。因此,流動兒童父母應致力于移情訓練,通過移情教育引導兒童注意他人觀點,使兒童具有內(nèi)在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能夠深刻體驗到他人的情緒情感,自覺抑制不良行為。一些研究還顯示,增強兒童的移情能力,能明顯地促進他們的親社會行為發(fā)展和降低攻擊性行為的產(chǎn)生㈣。具體而言,父母可以通過給孩子講親社會行為方面的故事,與他們一起看親社會行為方面的書籍,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行為;通過角色扮演等活動,引導孩子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主動關心幫助身邊的人;父母對周圍他人所受的傷害事件進行生動說明,幫助孩子進行事件分析,引發(fā)孩子對該類事件的情感共鳴。
綜上所述,促進流動兒童父母參與孩子教育,最主要的是他們本身要意識到參與孩子親社會行為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身體力行。就目前來看,很少有人研究流動兒童父母參與子女教育及其對流動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此很難提供很好的流動兒童父母參與孩子教育的策略。所有這些都值得做進一步的考察和研究。
[責任編輯 李經(jīng)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