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娟
(寧德市高級中學,福建寧德352100)
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
孫秀娟
(寧德市高級中學,福建寧德352100)
高中教育不僅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過程,更多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命質(zhì)量與生命境界。語文課程因富含人文性而凸顯其育人功能。因此,將生命教育滲透進高中語文教學中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試著從提高語文教師自身生命教育能力、閱讀教學中灌注生命觀、寫作教學中書寫生命感悟等三個方面來探討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策略與途徑。
生命教育;教師能力;閱讀教學;寫作教學
雅斯貝爾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1]這句話詩意地告訴我們教育的終極目標與方法——激勵、推動與喚醒。這正契合了張文質(zhì)先生所提出的生命化教育的內(nèi)涵——“生命在場”,即“關注生命的差異,努力去成全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發(fā)展目標?!保?]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應該是能夠觸動和喚醒受教育者的心靈,引起其情感深處的波瀾。而教師要做的是“尊重每一個學生,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智慧,相信每一個生命的意義,成全每一個生命發(fā)展。”[2]換而言之,當前教師應在常規(guī)教學中強化生命教育。
語文學科本身就是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的,因此語文教師可帶領學生通過自己的經(jīng)驗去感悟生活,探索世界。這恰是語文教學與生命教育的切合之處。高中三年,正是青少年生命價值觀的形成階段,他們關于生命的感知、外界的體驗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雛形。因此,高中階段的生命教育尤為重要。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向人類傳遞生命的氣息。”[3]泰戈爾如是言。這一傳遞者正是教師。教師要發(fā)揮教學主導作用,其教育教學能力很大程度決定了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與效果。
語文教師首先要具備扎實而廣博的本學科基礎知識及生命教育相關理論。語文教師必須有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地充實自我、豐富自我,熱愛讀書、重視積累,有著扎實的本學科知識與邊緣交叉學科知識,如此方可在教學中信手拈來、旁征博引、談古論今,博得學生的認可與尊重。并且,從人文精神的角度去關懷、理解、鼓勵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價值及其個體獨特性。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與廣闊的空間,使之能夠自由地表達自我,從而成就每一個個體生命質(zhì)量的提高與完善。
語文教師還應該通過言傳身教成為學生為人處世的楷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豐富的學識、良好的品行給學生以精神滋養(yǎng),促進學生生命觀的形成。教師不僅僅是把知識傳遞給學生,更重要的是用自己豐富的人格去塑造學生的人格,用自己的心靈去涵養(yǎng)學生的心靈,用自己對生命的感受與思考去潛移默化地喚醒學生。
當前,高中生中的留守家庭學生較多,單親家庭學生也在不斷增加,這些學生通常得不到親人完整的關愛,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消極、孤僻、冷漠,甚者發(fā)展
至極端,用自殺或者殺人等漠視生命的形式來報復社會。這些都體現(xiàn)了學生生命意識的缺乏。由此,就更加呼吁學校應加強開展生命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呼喚抱著悲憫情懷去看待外界,學會尊重、珍惜、關愛生命。
高中語文課文多是古往今來文人智慧的凝集。通過閱讀教學,學生能夠與文本、與作者、與老師、與同學、與自我實現(xiàn)多向交流,產(chǎn)生心靈的碰撞,從而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因此,通過語文課堂閱讀教學,融注生命情感體驗,不失為一種好的生命教育途徑。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避免做大量的技術性解讀,而應重點讓學生探究文本所散發(fā)的感動人心的力量。如,在教授張承志的《漢家寨》時,引導學生理解本文關于“絕地”的荒涼恐怖死寂的環(huán)境描寫作用何在?對一老一少的刻畫又有何意圖?在惡劣荒涼的環(huán)境之下,生命如何做到頑強堅守,又為何要頑強堅守?假如我們生活在此絕地,會如何做?生活在文明都市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生命?通過問題串聯(lián)、思考、感悟、討論探究,學生對“生命”“堅守”這些詞語有了更為具體可感的體會,感受生命與人性的高貴,從而更加珍惜生命、關愛生命。
應該注意的是,在語文課堂,教師切勿一味強調(diào)生命教育,以機械化說教來對學生進行刻板的觀念灌輸。應盡可能讓學生參與課堂,在自我感悟中、在個性化的表達中、在有著不同生命體驗的學生觀點的融合碰撞中,學生也能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從而產(chǎn)生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一)加強以生命為話題的寫作訓練
在平時生活中,學生通常能形成獨特的人生體驗,而這種體驗呈現(xiàn)碎片化,稍縱即逝。寫作是學生內(nèi)心情感、自我生命力的外在呈現(xiàn),一篇習作往往能夠反映出作者為人處世的風格、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及生命觀。因此,教師應及時為學生創(chuàng)造平臺,進行寫作訓練,這樣才能讓學生叩擊內(nèi)心,將情感體驗轉化為文字,得以沉淀保留。在平時的寫作中,可以有目的地多進行一些關于生命主題的訓練。通過習作講解,引導學生懂得感恩,提升學生思考生命、解讀生命的深度。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教師要耐心傾聽來自學生心靈的聲音,在學生習作中若發(fā)現(xiàn)學生有一些消極避世或錯誤的生命觀時,教師應及時加以疏導,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有幸福也有苦難,理想與現(xiàn)實存在不可避免的沖突,只有直面苦難與沖突,才能夠體悟生活的精髓,活出生命的超然。
(二)堅持隨筆周記演講,關注記錄生命狀態(tài)
除了課堂布置的習作外,還可以要求學生每周寫周記,隨時將周圍發(fā)生的一些對自己有所觸動的事情記錄下來。在學生上交周記后,教師認真閱讀,并且可以適當?shù)刈鲆恍c評,如此,可以更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教師應倡導學生細心觀察身邊的人、事、物,用心感受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并及時將這些觀察與感受轉化為文字。如此,能夠讓學生在看、思、寫中對生命有了別樣的理解與感悟,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對外界對他人真誠而博大的悲憫情懷。
此外,可建議學生多做讀書筆記,關注時事熱點。將這些摘抄分主題歸類整理,比如:親情、友情、愛國、責任、信念等。學生在做這些讀書筆記時,既為寫作積累了全面的素材,也能從古今中外成功人士身上汲取到可貴的精神品質(zhì),讓這些偉人的生命觀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生命觀。
總而言之,將生命教育滲透進高中語文教學中,能夠讓語文更好地發(fā)揮其育人功能。語文教師應關注學生生命狀態(tài),寓生命教育于教學中,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與熏陶,從而展現(xiàn)別樣動人的生命風采,這也是高中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1]〔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1991.
[2]張文質(zhì).生命化教育的責任與夢想[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印度〕泰戈爾.飛鳥集[M].鄭振鐸,譯.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G632.0
A
1673-9884(2016)09-0030-02
2016-08-24
孫秀娟(1987-),女,福建寧德人,寧德市高級中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