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豪
(廈門大學附屬科技中學,福建廈門361000)
?
于細微處見功夫
——運用文本細讀法創(chuàng)造高效課堂
陸豪
(廈門大學附屬科技中學,福建廈門361000)
摘要:文本細讀在于引導學生細讀文本,仔細分析文本語言和結(jié)構(gòu),揭示文本藝術(shù)奧秘,通過長期的能力訓練和思維拓展,提高初中生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并最終達到提高語文課堂效率的目的。文章著力探討文本細讀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努力探索高效課堂。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文眼;文本細讀;高效課堂
在新課程理念引導下,不少地方的語文教學都在進行改革,但閱讀課堂的效率沒有提高,存在著不少形式主義的現(xiàn)象。
(一)脫離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每一部作品都有一種內(nèi)在的一致性,一種它自己特有的結(jié)構(gòu),一種個性,一系列特征,它們?yōu)樽髌吩诮邮苓^程中被接受的方式,產(chǎn)生的效應以及還有對它的評估預定了特定的方向。[1]因此對個性化解讀必須在文本設定的范圍內(nèi)進行才有意義。然而有學生在讀蒲松齡的《狼》這一課時,認為,屠夫過于殘忍,對狼斬盡殺絕,這不利于保護環(huán)境,認為“人與動物要和諧共處,不要彼此傷害”。對這樣的所謂的個性化解讀,有些教師大加贊賞,認為學生質(zhì)疑得有道理,課堂就應該這樣暢所欲言。這樣的所謂“個性化解讀”如果不加糾正,就會誤導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
(二)合作學習徒有其表
新課程理念強調(diào)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教學理念肯定是正確的,但如果忽略學生特點和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效果則大打折扣?!叭绻骄啃蚤喿x走向了表象的討論和膚淺的交流,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得不到充分發(fā)展,甚至還會挫傷部分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2]。
教師應該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有些知識點,教師講授可以解決的,就沒有必要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解決;有些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就可以明確,則不需要再進行深入探究??傊?,無論怎樣的閱讀教學,都應該根據(jù)課堂的實際需要展開。
(三)課堂的虛假“熱鬧”
有的教師誤解了新課程理念,以為熱鬧的課堂才是好的課堂,其實這是一種誤判。比如筆者曾經(jīng)聽過一堂公開課——《皇帝的新裝》,開課教師在公開課前讓學生準備道具服裝,利用課余時間排練課本劇,課堂上點名上臺表演,三個小組的同學一一上臺表演,雖然課堂表演很熱鬧,但一堂課下來,學生除了了解了課文內(nèi)容,其他什么也沒有學到。課堂教學不能追求表面形式的“熱鬧”,公開課不是表演課,必須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切不可喧賓奪主,擠占文本細讀的空間,淪為“為表演而表演”的“課堂秀”。
(一)文本細讀教學要從“文眼”中尋找突破口
文眼,是中國傳統(tǒng)的、獨有的,關(guān)于文章寫作的術(shù)語,它是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華意境、涵蓋內(nèi)容的關(guān)鍵性詞句。孫紹振教授在《解讀語文》一文中說:“通過關(guān)鍵詞,可以看獨特的心靈奇觀”。如果教師能指導學生關(guān)注到文章的核心詞語,就能解開作者的心靈密碼,觸摸到作者的靈魂深處。
比如楊絳的《老王》這篇文章,應抓住“愧怍”一詞,由表及里(從“文象”到“文脈”)、由內(nèi)而外(從“文本之中”到“文本之外)展開文本細讀教學。
首先引導學生理解“愧怍”一詞,既然“愧怍”,作者又為何自稱“幸運的人”,這是文本細讀的突破口。其實,楊絳一家人又何曾幸運,他們出于善良的本意,主動照顧老王的生意,但老王的“田螺眼”還是讓作者害怕,老王的生活窘境,還是讓作者吃驚。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失群落伍,沒有親人依靠的老王,臨死前還想著給作者一家送來平時舍不得吃的唯一值錢的雞蛋,表達謝意。然而作者卻沒能理解老王的來意,仍舊像以前一樣對待他,以為老王是要錢,這傷了一個垂死者的心,也正是“愧怍”的緣由。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尋找“我”對老王從同情、關(guān)心,到對他人品的贊賞,再到愧怍的心理描寫的詞語,教會學生體悟作品中所傳遞出來的除了“平等觀念、人道精神、對勞動者的同情”這些主題外的一個更深刻的主題,那就是對文革的批判,對那個瘋狂年代的人性的反思。
總之,文本細讀主張以文本為核心,以多元姿態(tài)親近文本,沉入言語之中,品味分析,從而發(fā)掘言語的內(nèi)涵。但是,這種細讀并不是漫無目的、毫無重點的逐字逐句細讀[3],而是要找準“文眼”,做到“入文、入情、入境、入心”的品讀,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認識文本,超越文本。
(二)文本細讀教學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素材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笨上в邢喈斠徊糠值恼Z文教師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將課本資源棄之不用,比如課本的插圖,許多教師往往視而不見,課堂上提都沒有提,這樣就導致很多教學問題得不到解決。
其實插圖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教學資源。像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插圖,畫面上游子孤單落寞的景象,以及畫面背景荒涼蕭索的場景,互相映襯,如果教師能很好地利用這幅畫,把握畫面所呈現(xiàn)出來的九個意象,就能讓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深刻內(nèi)涵。再結(jié)合中考“畫面還原”這種題型,讓學生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用文字進行畫面內(nèi)容的細部刻畫,這樣就能達到深入學習文本的目的。
又如《故宮博物院》這篇課文,課后提供的故宮布局圖,在講解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時就非常好用,學生一看就能明白:故宮建筑群是沿著中軸線分布的,作者是沿著參觀路線,以天安門為起點,穿端門,進午門,過漢白玉石橋,來到前三殿,最后出順貞門到神武門而離開故宮。教師利用插圖引導學生了解說明文的寫作順序,清楚明白,有條有理。教師可以利用插圖作為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切入點,也可以把插圖作為趣激的素材,從而啟發(fā)學生據(jù)圖想象,調(diào)動學生的好奇心。課本中的素材,其實為師生互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也為師生間的對話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總之,課本中的資源非常豐富,像每篇文章中的導讀、課后習題、課下注解、單元綜合訓練、口語交際、寫作訓練等,甚至書本最后的名著導讀、語法知識歸納,以及書法作品欣賞等,這些教學資源都體現(xiàn)了編者的匠心獨運,對教學活動的開展是很有幫助的,應該充分利用起來。
(三)文本細讀要把握“淺文深教、長文短教”的原則
常有教師抱怨:這篇文章淺顯易懂,學生自己都能讀,有什么好教的呢?的確,初中語文六本教材,有很多都屬于淺顯易懂的文章,學生完全能自己讀懂??墒钱斀處熒钊爰氈碌貛ьI(lǐng)學生剖析文本時,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文章,看似淺顯易懂,其實有很多地方值得學生深入學習的。學好這些課文,對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其實,“淺文”都有一些共同特點:一是文字淺顯,篇幅短小,學生可以憑自己對生活的理解開展閱讀,沒有文字上的障礙;二是作品的主題思想相對簡單,文章的結(jié)尾往往直接明示中心,作者的思想情感容易把握。學生讀完文章,很快就能明白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此類課文,很容易為老師和學生所忽略。但是,筆者認為“淺文”可以深教,也有深教的必要,“淺文深教”是文本細讀的原則之一。
比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學期第九課《王幾何》就非常簡單,學生輕易就能讀懂,以前碰到這類文章,很多教師多半是直接跳過去不教的,但考慮到這篇文章是新選入的課文,特別新穎,不教實在可惜,所以筆者還是花了一節(jié)課時間,帶領(lǐng)學生細讀文本,學生收獲頗豐。
在處理教材的時候,首先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幾何老師是怎樣一個人呢?
2.王老師來了,作者是怎樣介紹的?
3.王老師的外貌特征是什么?
4.王老師進門的動作是什么?
5.寫王老師神態(tài)描寫最精彩,作者是怎樣運用修辭的。
6.文章不光用正面描寫,還寫了同學們的表現(xiàn)——“全班同學再也忍不住了,大家彎腰、搖頭、擠眉、弄眼,一齊哄堂大笑?!边@是一種怎樣的寫作手法?
然后筆者組織學生重點分析王老師“反手畫圓和等邊三角形”和“公布自己的綽號”這兩處細節(jié)。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有什么目的?
一節(jié)課下來,利用這篇淺顯的教材,教會學生人物描寫的方法,以及如何把一個簡單的情節(jié)寫生動,如何運用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方法來塑造人物形象等。
此外,“淺文深教”,一定要注意巧設問題,化繁為簡,要注意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從教材實際出發(fā),選準目標,突出重點,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調(diào)動學生研討的積極性,從而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另一方面,關(guān)于“長文短教”也應該是文本細讀的關(guān)鍵原則。所謂“長文”,就是指篇幅長、文字多、內(nèi)容豐富的課文。所謂“短教”,就是在教學中要突出重點,把握關(guān)鍵,對教材要做出藝術(shù)化的處理。
不少語文教師怕教“長文”,認為“長文”難駕馭,多教擔心繁瑣,少教又怕有所遺漏。深入文本,則擔心教學任務完不成,不深入文本又擔心蜻蜓點水,停留在文本的表面上。所以左右不是,感到無所適從。
比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學期的《偉大的悲劇》《在沙漠中心》《登上地球之巔》等課文,這些文章不僅篇幅長,而且思想內(nèi)涵還比較深刻,教師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教學目標,難度較大。
為了不影響教學進度,“長文”必須“短教”,關(guān)鍵的做法在“抓住重點,大膽取舍”上。
古人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懂得取舍,方能有所側(cè)重,有所側(cè)重,方能有所突破。一冊語文課本中的長文也就那么幾篇,如果每一篇長文都找準一個突破口,那么綜合起來,教材所要求把握的重點,就全面涉及到了,這正是“長文短教”的魅力所在。
比如《喂——出來》這篇文章,對小說情節(jié)的分析就應該大膽舍棄,應該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深刻體會作品的主題思想上。教學上,引導學生通過豐富的想象,剖析人性的劣根性,從而理解作者的憂患意識。
總之,文本細讀作為一種閱讀教學觀,已經(jīng)走進了語文課堂,并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它為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打開了新的視野。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教師要充分激活課堂,就必須引導學生回歸文本,細讀文本,只有對文本的研究真正下工夫,才能幫助學生獲得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1]宋亮.文本細讀:閱讀教學的新視野[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8.
[2]丁俊生.語文閱讀教學改革中的幾個誤區(qū)[J].決策探索,2009(9).
[2]朱淑戀.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細讀策略[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2008(3).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884(2016)03-0010-03
收稿日期:2015 - 11 - 29
作者簡介:陸豪(1975-),男,福建廈門人,廈門大學附屬科技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