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猛
語文教學,從閱讀開始
楊正猛
在分數(shù)重于能力的語境下,中學語文教學重視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忽略閱讀教學,多講、多練、少讀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如果說在某所學校某間教室某個課堂傳來小學生樣的整齊的瑯瑯讀書聲,周圍同事可能會嗤之以鼻,認為該教師的教學方法已經(jīng)老掉牙,跟不上潮流了。雖然,我們的不少學生也能按教師的要求背誦一定篇目的課文,但那是為了背誦而背誦的結果,可能并沒有真正體會到文本的思想和內(nèi)涵。難怪有人大聲疾呼“還我瑯瑯讀書聲”,此話切中要害,揭示了今天中學語文教學上的一些缺陷,代表了部分學生、家長、教育者的心聲。
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就是以閱讀為主。從孔夫子的“韋編三絕”“溫故而知新”,到葉圣陶先生在《略談學習國文》中所說的“從國文科,咱們將得到什么知識,養(yǎng)成什么習慣呢?簡括地說,只有兩項,一項是閱讀,又一項是寫作”,都十分重視閱讀教學。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贝嗽挼莱隽碎喿x的至理。我們從魯迅先生的優(yōu)美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知道那些搖頭晃腦的學生們,是在吟唱之間吸取古詩歌中的精髓。特別是先生壽鏡吾讀到“鐵如意”等句子時,總是微笑,“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我想,“三分詩,七分讀”,說的可能就是要這樣去讀出詩味,讀出韻律。讀得投入,才能真正領會詩的內(nèi)涵。“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边@也充分說明了“讀”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一個人從識字到能讀會寫,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語文能力的增長,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習得的。閱讀,又是習得的重要手段。閱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最基礎最普遍最重要的地位。
朗讀和默讀是閱讀的最基本方式。其中,朗讀又是書面語文的有聲化,是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語言的閱讀活動,是用聲音增強原作力量的手段。朗讀文學作品,還是對作品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它從視覺擴大到聽覺,賦予作品以新的藝術生命。它是一種眼、口、耳、腦并用的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活動,對提高讀者的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篇美文,其思想內(nèi)容不管如何健康,語言如何優(yōu)美,如何具有現(xiàn)實意義,倘若學生不去認真閱讀,又如何知曉呢?豈不枉然。
如教《白楊禮贊》一文,我先讓學生朗讀課文,朗讀注釋;然后在對課文有大致了解的基礎上再有表情地朗讀課文,仔細體會作者對白楊樹的贊美之情;再輕聲細讀注釋,了解時代背景;最后,逐段默讀,在默讀之中分析表現(xiàn)手法,分析白楊樹的象征意義。一來二往,不待老師多講,學生很快就知道了本文的思想內(nèi)容,知道了象征手法是本文寫作上的突出特點。作為一個文學家,茅盾以審美的眼光、動情的眼光來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觀,發(fā)現(xiàn)白楊樹的象征意義。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nóng)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質(zhì)樸、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這一切,都是“閱讀”所為。
又如教《曹劌論戰(zhàn)》一文,這篇文章的注釋較多,語言不難掌握。對曹劌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應該讓學生在自由朗讀中自己去體會,并拋出問題:為什么作為普通人的曹劌,他能與莊公去論述戰(zhàn)爭呢?引導學生結合課文自由討論、思考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然后再引導學生以文章內(nèi)容為依據(jù),抓住關鍵詞“論”字。經(jīng)過學生的激烈爭論,達成共識:明白了文章詳細敘述論戰(zhàn)過程,而把作戰(zhàn)過程簡明化的道理;明確了“人和”在戰(zhàn)爭勝敗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更領悟到莊公的淺見和無知以及曹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遠見卓識。這種閱讀教學法,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深深意識到“閱讀”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薄伴喿x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該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不容忽視和不能取代的,是理解文本思想內(nèi)涵的第一步。
早在兩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原則。19世紀的俄國著名教學家烏申斯基曾經(jīng)說過,記憶就像建筑物,不要等快倒塌時再去修復,否則那就等于重建。德國哲學家狄慈根也提出 “重復是學習之母”。實踐證明,要減少遺忘,提高保持的質(zhì)量,學生一定要認真閱讀教科書,重點之處反復閱讀。而且要邊閱讀邊思考,絕不能機械重復和死記硬背。閱讀和思考相結合的學習方法,既可調(diào)動學生記憶的積極性,也有利于自我檢查學習效果。
閱讀過程中,要經(jīng)過思考把知識系統(tǒng)化,要把已經(jīng)學習的知識前后聯(lián)系起來。根據(jù)共同點,歸成一大類,根據(jù)知識的不同分成幾小類,把知識層次化、系統(tǒng)化、網(wǎng)絡化。這樣學習知識,既容易記憶也容易提取。
閱讀不但是強化記憶的重要手段,而且還是積累知識的必要手段。閱讀更是知識積累的必經(jīng)途徑。因為課堂教學受時空限制,永遠不能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大量的知識獲取還需他們充分利用課余、節(jié)假日時間去多讀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報刊雜志、小說散文等。課本上有些節(jié)選課文,完全可以去讀原著。通過課外閱讀,學生接觸到大量的、多方面的知識信息,大大地補充了課內(nèi)閱讀的內(nèi)容,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杜甫所云“富貴必從勤苦來,男兒須讀五車書”,就充分說明了閱讀量對知識積累的重要性。
課外閱讀不僅僅是課內(nèi)閱讀的補充,而且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共同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薄罢Z感”一詞在新課標中先后出現(xiàn)了七次,這說明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在學生語文素養(yǎng)之中的重要作用。反復強調(diào),唯恐我們在教學中不予以重視。閱讀是培養(yǎng)語感能力的直接而有效的途徑。
好的朗讀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不僅使自己受感染,同時還可以感染他人,對促進讀者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有重要意義。特別是逐字逐句的通讀,更能幫助讀者提高語言感染力,提升口語和書面語的表達能力。但是,在我們今天的教育對象中,一部分同學可能因為缺少交際,有嚴重的心理障礙,或羞澀,或靦腆,不敢開口朗讀,特別是在班集體中。遇到此種情況,教師要善于引導,鼓勵他們突破心理障礙,鼓勵他們開口朗讀,一旦開口了,說不定就是他們閱讀的轉(zhuǎn)折點。
綜上所述,閱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解文本思想內(nèi)涵離不開閱讀,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表達能力的提高同樣要閱讀,知識的積累更是要大量地閱讀。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我們要清醒地意識到閱讀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絕不能忽視,要大膽地點燃學生的激情,讓他們充分感受到閱讀的快樂。至于讀的方式,可齊讀,也可分角色朗讀;還可抄讀、聽讀、誦讀、默讀、略讀、速讀、精讀、跳讀,等等,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需要,選擇適宜教學的閱讀方式。在閱讀實踐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引導。隨著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要改變閱讀的語態(tài)。不同文體的文章,要注意閱讀技巧、閱讀方式、閱讀要求的不同。例如詩詞的閱讀,應根據(jù)詩詞的內(nèi)容和情感,把握感情基調(diào),有舒緩、悲憤、蒼涼、豪邁等之分。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qū)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shù)據(jù)、圖表等),發(fā)現(xiàn)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lián)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常品位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當然,閱讀教學也并非易事,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摸索、探討和研究,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
(作者單位:貴州省沿河縣教育局教研室)
編輯:李運
責任編輯:金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