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新
摘 要:課程標準在對英語課程性質的描述中體現(xiàn)出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性質,不僅要發(fā)展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也要促進學生的情感、思維、個性、人文素養(yǎng)等方面的發(fā)展。在此過程中,思維是助推學生運用體驗的重要載體。
關鍵詞:課程標準;思維訓練;學習策略;評價策略;語用體驗
[教材分析]
上海牛津英語教材內容選取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素材,為學生提供了具有交際性、趣味性、生活性和文化性的課程內容。它采用了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形式來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它的話題和內容貼近生活,極富生活氣息。
本單元Seeing the doctor選自上海牛津英語5A第三模塊Places and activities中的第三單元。本單元是有關看病的情景模擬,主題源于生活,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關系緊密。
本課例隸屬于本單元的第一課時。在場景中,學生可以學習到生活中一些常見病癥的表達方式,如fever,cough,cold,toothache等,能夠初步感知情態(tài)動詞should的用法。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經(jīng)過了四年多的語言學習,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語言基礎,具備了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我們班的學生來自農(nóng)村,在課上,大部分學生愿意表現(xiàn)、思維活躍,有較強的語言學習和交流的欲望。在本單元學習之前,學生曾經(jīng)接觸過:I have a cold. hospital, doctor, dentist等和醫(yī)院、疾病有關的詞匯和句型。也在兒歌中接觸過I think she should be...這樣的句型。學生對于新的句型和詞匯不是一無所知的。
[研究緣由]
課程標準在對英語課程性質的描述中體現(xiàn)出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性質,不僅要發(fā)展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也要促進學生情感、思維、個性、人文素養(yǎng)等方面的發(fā)展。英語課不應該死氣沉沉的一味講授,而應該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交流。那么,如何帶動學生的思維,讓課堂“活”起來呢?
因此,我區(qū)的一名青年教師進行了第一次教學嘗試。
[第一次教學片段]
Ⅰ.Pre-task preparation
Warming up
Ⅱ.While-task procedure
1.To learn:have a cold ,have a cough,You should...You shouldnt...
(1)Listen to Amy.
引用在川沙醫(yī)院工作的護士Amy這個人物,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讓語篇更具有真實性。
(2) Ask and answer.
(Q:If you have a cold, how do you feel?)
...
2.To learn: have a fever,take some medicine
(1) Try to say.
(Im not feeling well.I feel my ______ is/are hot.Maybe I have a (high fever.)
(2) Try to give some advice.
(You have a fever, you should...)
通過上一個部分have a cough的學習,在這部分讓學生試著自己來給出一些建議。
...
3.To learn:toothache,dentist
(1) Read “toothache, headache, earache, stomachache”.
(2) Think and answer.
(Q:Why do we have a toothache?)
通過探究導致牙疼的原因來尋找保持牙齒健康的方法。
(3) Say Amys advice.
(4) Say more advice.
(5) Think and answer.
(Q:If I have a toothache,what should I do?)
...
Ⅲ. Post-task activity
Share the experience
...
[指導交流]
課后,我就這堂課與那位執(zhí)教教師進行了如下交流:
我:小姚,你先說說引入Amy這個人物時的感受。
執(zhí)教者:我覺得我從上一單元的服裝逐漸引入醫(yī)生、護士這個職業(yè)和情景是比較成功的。但是隨后突然引入Amy這個人物的時候還是比較突兀,缺少適當?shù)倪^渡語。
我:沒錯。Amy的出現(xiàn)太唐突,僅僅一句話可能沒辦法很好地將學生帶入到真實的情境中。Amy作為一個健康大使在做宣傳的時候,你音畫同步,出示了一些真人的宣傳圖片,但是真實生活中,宣傳畫、宣傳海報一般都是云狀圖和卡通人物構成的。你應該盡量模擬現(xiàn)實的場景,這樣才能讓人物更加鮮活生動,讓學生有探究的欲望。
執(zhí)教者:那我在引入的時候,利用人們排隊就診的圖片來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再引出Amy,更好地將學生帶入情景。再把語篇材料對應的圖片都換成云狀圖和卡通圖片,制作成健康大使的宣傳片一樣。
我:想法很不錯,完全可以這樣處理。我注意到你的每個新授環(huán)節(jié)都會用幾個問題帶入,如When you have a cold, how do you feel?等。這么幾個與現(xiàn)實相關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自己的思考,這樣的嘗試很不錯。那么,在新授have a high fever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進行呢?出示溫度計后,讓學生自己來判斷,超過38.5℃的就是have a high fever了。
執(zhí)教者:有道理!光用概念向學生解釋太呆板了,也沒辦法引起學生的思考,用這樣的方式更加能夠讓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來學習。
我:然后我們再來看看你第一、第二部分的教學。你是先將感冒的情況下會發(fā)生的cough先學練,結束后再對另一種情況fever進行學練。你對于咳嗽和發(fā)燒情況下提出的建議是一樣的,但是實際的情況是,發(fā)燒要比普通的感冒咳嗽嚴重得多,如go to see the doctor這個建議在發(fā)燒的情況下是一定要去做的,但是如果僅僅是咳嗽的話卻不一定要去做。所以,你應該注意到這兩者之間的邏輯,巧妙地設計好課堂思維的邏輯,這樣能在潛移默化中帶動學生思考。
執(zhí)教者:是??!我完全忽略了這點。那我就把cough和fever在導出的時候同時進行導出,然后用cough來學,用fever來練,并且強化在發(fā)燒的情況下應該去看醫(yī)生這一點。
我:是的。你在教學設計的時候要時刻關注到邏輯性的問題。你再來看看最后的輸出部分,你說When we are not feeling well. We should...這點首先在邏輯上顯得比較牽強,有種為了說而說的感覺。其次,上完一節(jié)課,學生要將這一整節(jié)課中的思考和感悟在最后的輸出環(huán)節(jié)進行真實的生活表達,這才是這節(jié)課思考后的產(chǎn)物。所以是不是可以將這個環(huán)節(jié)改為用第二人稱,比如If you have a...You should...這樣的方式來輸出?
執(zhí)教者:哦,我心里有底了。讓我重新備課,再來上一堂Seeing the doctor的課。
……
于是,那位青年教師進行了第二次教學嘗試。
[第二次教學片段]
Ⅰ.Pre-task preparation
Warming up
To elicit: Amy
(先出示五張很多人在人民醫(yī)院掛號處排隊,在預診處詢問的護士和病人的照片再引入護士Amy。)
Ⅱ.While-task procedure
1.To learn:have a cold have a cough You should...You shouldnt...
Listen to Amy.
(Amy在說話的同時對應出示云狀圖和卡通宣傳畫。)
評析:Amy的引入由很多護士和病人的照片開始,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沖擊,使其內心產(chǎn)生巨大的好奇心,本能地想去深入了解。云狀圖和卡通宣傳畫的呈現(xiàn)更好地將學生帶入到由Amy這個健康大使帶領的健康宣傳模擬場景中,為帶動學生主動思考提供了堅實的土壤。
...
2.To learn:have a cold have a cough You should...You shouldnt...
(1) Listen to Amy.
(2) Ask and answer.
(問學生當你感冒的時候,你感覺到什么?)
...
(3)Look and judge.
(通過看溫度計上的溫度來回答是:Does he have a fever?Does he have a high fever?)
評析:通過提出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感冒了是什么感覺?看著溫度計,怎樣才是發(fā)高燒?等等,問題在學生的認知范圍內,讓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來主動思考回答,讓原本單一的講授出現(xiàn)不同的思想碰撞。
...
3. Think and answer.
(Q:—Why do we have a toothache?
Eat before bed/Eat too many sweets/Drink too many soft drinks... They are bad for our teeth.)
(通過探究導致牙疼的原因來尋找保持牙齒健康的方法。)
評析:根據(jù)生活常識,發(fā)燒的建議首選是去看醫(yī)生,在這點上對學生做好限定,然后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在牙疼的建議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說說人們?yōu)楹螘捞?,所以為了牙齒健康,我們不應該做什么。這樣有一個思維的過程,有邏輯順序,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已經(jīng)完成了一個Why?的思考。
Ⅲ. Post-task activity
1.Read the material on the sheet.
2.Share the experience.
(If you have a ... You should... You shouldnt...)
3. Show some tips.
評析:學生能夠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學會一些常見的疾病名稱,并能夠根據(jù)這些不同的病癥提出適當?shù)慕ㄗh,并進行真實的生活表達,這也正是整節(jié)課的目的所在。
[教學反思]
課程標準在對英語課程性質的描述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但是對于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性質已經(jīng)有所體現(xiàn)。英語的學習對我們的學生來說不同于母語的習得,它更是刻意為之的過程。學生擅長用母語進行思維,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英語的運用能力以及學生情感、思維等方面的發(fā)展。那么,如何帶動學生的思維呢?
通過本次課例研究,我們有如下體會:
1.仿真的語境是帶動學生思維的前提
一個人,尤其是小孩子,在英語環(huán)境中可以自然掌握英語。因此,英語環(huán)境是英語思維建立的土壤和必要條件。我們不僅全程要用英語進行教學,更要對教學內容中創(chuàng)設的情境有嚴格的要求。既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有基本的概念,又要將其轉化成為英語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有種接近于“習得”的體驗。
為了讓學生有更好的體驗,我們選取了貼近學生生活的川沙人民醫(yī)院這個場景。大多數(shù)學生都有去人民醫(yī)院就診的經(jīng)歷,對于這個環(huán)境并不陌生,學生能夠較快地進入到這個情境中。Amy在做健康宣傳的時候,音畫同步,采用了和醫(yī)院宣傳欄同樣的云狀圖和卡通畫的形式,創(chuàng)設了盡量真實的場景,讓學生能夠“不出戲”,融入這個語言環(huán)境中,這也是帶動學生用課堂思維,讓學生“有話可說”的前提。
2.適切的問題是帶動學生思維的基礎
如果說英語環(huán)境是英語課堂思維建立的土壤,那么一個在學生認知范圍內的問題就是帶動學生思考的種子。英語教學不應該是教師一味傳授、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這樣的教學僅僅停留在學生模仿的層面上,沒有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學生需要主動思考,有一個思維的過程,能夠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課程才是有生機、有活力的。
一個適切的問題等于成功的一半,它能夠引起學生自己的思考。在這堂課中,我們提出過這么幾個問題來引出學習內容:When you have a cold, how do you feel?Does he have a high fever?Why do people have a toothache?If I have a toothache, what should I do?...我想,這樣的導入首先能帶動學生進行第一輪思考,然后在教授了新知識后學生進行第二輪思考,得到更加完善的答案。
3.問題的順序是帶動學生思維的關鍵
學生思維的過程是一個種子發(fā)芽爬藤的過程,教師設計的問題是幫助它的腳手架,決定了這顆種子怎么往上爬,爬多高。把同樣的結果直接給學生,和讓學生自己順藤摸瓜得到,教學設計的不同會對學生的思維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久而久之會對學生形成一種思維定式,前者的課堂單一無趣,學生思維得不到發(fā)展,而后者的課堂生機勃勃,學生思維活躍。
如在本課例中,同樣得到I have a toothache. I shouldnt...的結果,直接出示糖果的圖片讓學生說:I shouldnt eat too many sweets.和通過先問Why do we have a toothache?再讓學生自己得出I shouldnt eat too many sweets.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后者具有一個思維的過程。再如,咳嗽和發(fā)燒的解決辦法都相似,但是在教學中不是用同樣的方法機械地操練,而是讓學生知道,咳嗽可以去看醫(yī)生也可以不去,但是發(fā)燒是一定要去看醫(yī)生的,這是思考后的結果。關注問題的順序,理清思維邏輯,讓一節(jié)課有了思想,有了靈魂。
4.聽說的訓練是帶動學生思維的手段
長期缺水的貧瘠土壤是無法孕育出豐碩的果實的。種子發(fā)芽生長的過程離不開土壤,也離不開不斷的灌溉。強化學生聽說的訓練就像是灌溉的過程,它貫穿成長的始末。帶動學生思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通過不斷的聆聽、思考、表達,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思維訓練,通過強化對聽說的訓練,帶動學生的思維。
在本課例中,每一段新授內容的教學,我們基本遵循讓學生先聆聽語篇內容,再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最后尋求答案這樣的過程,讓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都有聆聽和互動的空間,給每個學生都提供了大量的聽的材料和說的機會。鼓勵和促使學生不斷地進行思考并及時反饋。通過強化學生聽說的訓練,達到帶動學生積極思維的效果。
5.真實的表達是實現(xiàn)學生思維的目的
課堂思維來源于生活,也要回到生活。英語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體現(xiàn)在對真實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在一節(jié)課的思考過后,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思考,將所學的知識內化為自己對真實生活的理解表達出來,這樣的一節(jié)課才能真正地“活”起來。這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活”,更加是現(xiàn)實意義上的“活”。
在本課例的輸出部分,要求學生能夠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學會一些常見的疾病名稱,并能夠根據(jù)這些不同的病癥提出適當?shù)慕ㄗh,進行真實的生活表達。如用:If you have a ... You should... You shouldnt...語句來給出建議。不僅要求學生能夠主動思維,將病癥與建議匹配起來,也是一種人文關懷的體現(xiàn)。整節(jié)課在現(xiàn)實意義上“活”了起來。
通過本次的課例研究,我們收獲很大,讓我們對如何帶動學生思維,讓課堂“活”起來有了很多感想?!盎睢辈粦搩H僅是流于表面形式的“活”,更多的是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思維的碰撞,這樣一節(jié)課才會有靈魂、有思想,最終學生能夠內化為對現(xiàn)實生活的思考。我想,只有帶動學生的思維,這樣的課堂才有可能成為真正“活”起來的課堂。
參考文獻:
[1]王薔.英語教學法課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應云天.外語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3]張琳琳.小學英語課程教學論[M].鄭州大學出版社,2008.
[4]朱浦.教學專題透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5]朱浦.教學理論探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附學習材料:
(Hello, Im Amy. Im a nurse. I work in Pudong New Area Peoples Hospital. Its in Chuansha. A lot of people come to see the doctors everyday. As a nurse, I have some advice for you.)
If you have a cough and have a high fever, then you may have a cold.
You should go to see the doctor.
You should wear warm clothes and drink a lot of water.
You should have a good rest and take some medicine.
You shouldnt run or play.
You shouldnt do any exercise.
If you have a toothache.
You shouldnt eat before bed.
You shouldnt eat too many sweets or drink too many soft drinks.
They are bad for your teeth.
You should brush your teeth twice a day.
You should go to see the dentist.
(Good habits make us healthy and strong. I wish you good health every day.)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