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橫涇中心小學 周火生
變“生成性資源”為有效學習的催化劑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橫涇中心小學周火生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學習必須建立在一個全新的基點上,這就是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張揚學生的個性,把學生從傳統(tǒng)的“認知體”提升到“生命體”的高度,始終關愛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將課堂從傳統(tǒng)的“事先預設”走出來,走向“動態(tài)生成”,賦予課堂更多的生成性。因此,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應根據(jù)學生呈現(xiàn)的信息及時調控教學活動,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的學習空間,讓他們自主學習、探索、創(chuàng)造、發(fā)現(xiàn)與總結,凸現(xiàn)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實現(xiàn)師生生命在課堂中的真正涌動與成長,使得“生成性資源”更好地產生效應,真正成為有效學習的催化劑。
孔子曰:“疑,思之始,學之湍?!庇袉栴}才有思考,有思考才能得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在數(shù)學教學中,“質疑”是培養(yǎng)學生洞察能力,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起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疑點資源,引導學生積極探究,撥動思維之弦。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我開門見山,舉起三角形的紙板問學生:“你知道這個紙板的面積有多大?”馬上有一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底乘高除以2,所以,只要量一量三角形的底和高是多少就能算出來?!边€沒有研究學生就會了,預先設計的環(huán)節(jié)和問題全泡湯了。我急中生智,用詢問的口氣問學生:“知道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同學請舉手!”結果大半以上的學生舉起了手?!澳敲?,你們知道三角形的面積為什么用底乘高除以2呢?”學生搖頭不答。這不正是本節(jié)課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嗎?于是,我首先肯定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同時指出,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積為什么用底乘高除以2來計算,比一比,看哪個同學、哪個小組能利用手中的學具最先驗證。這樣抓住了“你知道為什么”這個有利于動態(tài)生成的問題,讓學生處在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狀態(tài),以高昂的情緒投入學習的全過程,有時獨立操作,有時合作探究,有時討論交流。他們在活動中表現(xiàn)出潛在的聰明才智,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研究、探索問題的濃厚興趣。
例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一個長方形,長是15米,寬是12米,它的面積和周長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它的周長和面積是怎樣變化的?”我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結果發(fā)現(xiàn)第二個問題出錯很多,不少同學的答案是周長和面積不變。很顯然學生是受思維定式的影響,我沒有簡單地否定學生的答案,也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該怎樣解答,而是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操作,直觀地觀察長方形拉成平行四邊形的變化情況。學生自然發(fā)現(xiàn)長方形拉成平行四邊形周長不變,面積變小。我又讓學生說說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的變化情況,學生立刻動手操作,很快得出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周長不變,面積變大。這樣面對這個真實的錯誤,讓學生不斷地拉框架,在思考、爭論、實踐中內化知識,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點燃了學生興奮的火苗,使課堂呈現(xiàn)出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神采。
例如,在一次教學練習課上,我讓學生練習這樣一道題,用簡便方法計算427-98。學生基本上都用剛學的簡便方法計算,427-100+2=329,但也學生這樣算:427-98=100+327-98 =329,同學們都說他錯了,這怎么能算簡便方法,真的錯了嗎?我仔細觀察了他的算式,發(fā)現(xiàn)了算法中可貴的“閃光點”。于是,我問他:“你為什么要把427分成100加327呢?”他回答:“100減98等于2,2再加327等于329,就不用考慮是否加2還是減2了?!倍嗪玫幕卮鸢。?guī)ь^為他的精彩而鼓掌,其他同學也跟著鼓起掌來。同時大家指出了更合理的書寫,并重新板書:427-98=100-98 +327=329或427-98=327+(100-98)=329,最后推廣到只要減去接近整百、整千的數(shù)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并鄭重其事地把他的這種算法命名為“某某方法”。此時這個同學的臉上洋溢著驕傲和自豪。這樣抓住了學生這一“亮點”資源,將學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燎旺起來,并以此點燃其他同學思維的火花,有力推動了課堂的生成。
辯論引入課堂,從學生發(fā)展來說是潛能的開發(fā)、精神的喚醒、內化的敞亮、獨特性的彰顯和主體性的弘揚,從學生共同生命歷程來說,是經驗的共享、視界的融合與靈魂的感召。因此,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善于捕捉學生爭論的焦點,巧妙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爭辯的機會,慷慨地把時空讓給學生,讓他們敞開心扉,心與心交流碰撞。例如,教學“分數(shù)初步認識”一課時,我巧妙地穿插了一道判斷題:“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份一定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對嗎?”語音剛落,全班同學已經分成兩個陣營,有舉“√”的,有舉“×”的。面對學生的不同答案,老師沒有裁決,而是讓持不同意思的雙方各推薦兩位代表與同學商量后再發(fā)表意見。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圓平均分成兩份,問道:“我是不是把這個圓分成兩份?”反方代表點頭回答:“是?!闭脚e起其中的一半,問:“這份是不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反方回答:“是?!闭疆斎什蛔專骸凹热皇嵌种唬瑸槭裁床煌膺@種說法?”此時,反方同學雖然口里稱“是”,但心里卻有自己不服氣的理由,該是反駁的時候了。只見反方一個代表順手從圓形紙片上撕下一塊,高舉著分成的兩部分大聲問:“這是分成兩份嗎?”正方回答:“是?!狈捶浇又研⌒〉囊环菖e在前面,用挑戰(zhàn)的口吻問道:“這是圓的二分之一嗎?”正方的底氣明顯沒那么足了,低聲說:“不是?!狈捶竭瓦捅迫耍骸凹热徊皇嵌种?,為什么你同意這種說法呢?”正方服氣地點了點頭,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隊伍中。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會到此告一段落,就在正反雙方唇槍舌劍的激烈辯論中,“平均數(shù)”這一概念已悄然內化。
總之,我們應該善于捕捉課堂中的有用信息,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寓有形的預設于無形的動態(tài)教學中,隨時捕捉促進課堂教學動態(tài)生成的切入點,有力促進學生積極、主動、高效地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資源,變“生成性資源”為有效學習的催化劑,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充滿人性的關懷,充滿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