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白蒲高級中學 郭志紅
?
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選擇
●江蘇省南通市白蒲高級中學 郭志紅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通過提供新史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來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能力。而這些要求在近幾年的江蘇高考試題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因此,選用史料進行教學已越來越被廣大歷史教師認可,但在教學實踐中,面對浩如煙海的史料,如何選擇卻是擺在廣大高中歷史教師面前的一大問題。下面,本人就自己平時的一些實踐與思考談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選擇的幾個注意點。
在早期的教學實踐中,面對一個課題我們會下大工夫去查閱資料,結果在搞清楚了許多問題的同時,卻不知道如何進行教學設計,覺得每一個問題都要講,每一則史料都要用,最終導致課堂教學變得雜亂無章,課堂任務難以完成,教學效果極不理想。
例如,面對“紅軍長征”這一課題,相關的史料很多。選擇什么樣的史料取決于所確定的教學目標。如果想體現(xiàn)紅軍長征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的偉大壯舉,是中國革命由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這一教學目標,那么可以選擇如湘江之戰(zhàn)、遵義會議、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如果想體現(xiàn)長征中紅軍與人民群眾結下的深厚情誼這一教學目標,那么可以選擇紅軍沿途進行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和人民群眾救治傷員、籌集糧食、踴躍參軍的英勇事跡。
選擇史料是為了運用,正如沈為慧老師所說的,是為了要“榨干史料”,再加上課堂教學受時間的限制,因此數(shù)量過多、內容過長、缺少“油水”的史料盡量不要選,否則就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課堂效率。而切合課題靈魂,短小、精當、富有價值的史料就要大膽選擇和運用,通過問題設計,將其中蘊含的信息充分挖掘出來,調動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在復習有關洋務運動這一課題時,我們可以選擇經典史料《江蘇巡撫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原函》中的兩句話: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于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并設計問題:該材料代表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哪一個政治派別?該派別領導了什么運動?這一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什么?你怎樣評價這一運動?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對這一史料的分析較好地回憶并掌握洋務運動的相關內容。
學生的認知水平是指學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在其認知領域內表現(xiàn)出來的認識事物的能力和認識客觀事物規(guī)律性的能力。因此,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認知水平不盡相同,對史料的閱讀、理解、歸納、概括等能力也有差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選擇通俗易懂、貼近學生生活的史料,既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能引導學生思維,而切不可以難取勝。
例如,我們在學習中國古代史特別是先秦史的時候,選取的史料大都來自古代典籍,雖然歷史價值高,但文字艱澀難懂,老師閱讀尚且有困難,更別說學生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盡量少用這些史料或者將它們轉化為學生容易接受的學習資源,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達到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各種形式、各個維度的史料要結合使用,這樣不僅能使歷史課堂生動活潑,而且還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史學素養(yǎng)。
首先,史料的形式應該是多樣的,但如果課堂上呈現(xiàn)的史料形式過于單一,尤其是大量的文字史料的反復出現(xiàn),必然會造成學生視覺的疲勞和學習效果的下降。因此,在教學中應借助多媒體,讓文字、圖片、歌曲、視頻等各種史料發(fā)揮作用,刺激學生的感官,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其次,史料內容也應該是多維度的。教學中我們會提供史料讓學生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做出評價,但如果我們提供的史料維度、視角、史觀等過于單一,根據(jù)有一份材料說一份話的原則,學生得出的結論必然也是片面的。要想讓學生學會全面、辯證地看待歷史問題,做出公正、客觀的評價,培養(yǎng)他們“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思維能力,就必須選擇多維度的史料。
總之,選擇史料進行歷史教學是適應并深化新課改的需要。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我們要多讀書,多思考,多總結,運用自己的智慧選取最適合學生、最適合課堂的史料,切實推動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教學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