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麗青 梁興源
摘要:張志公的“語文訓練”與當下的“語文實踐”內涵基本契合。就當下語文實踐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堅持語文實踐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正途、處理好“聽、說、讀、寫”的關系、不要忽略思維實踐、語文實踐必須嚴格,都是從“訓練觀”獲得的重要啟示。
關鍵詞:張志公;訓練觀;語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2-0095-02
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并稱“三老”,是我國教育界公認的大師級人物。其中,張老“兼收并蓄”,“承上啟下”,他在語言學和語文教育學方面的研究成就斐然。關于語文教育,他繼承了葉老的觀點,也有自己的堅持和創(chuàng)新,他的語文教育思想極其豐富,對當下語文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張老常說的“語文訓練”與當下的“語文實踐”內涵基本契合,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張老的“訓練觀”窺探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實踐。
一、張志公語文“訓練觀”概述
“既是語文課,就應該進行語文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是這門課無可推卸的責任?!盵1]而語文訓練本身的目的,“簡單地說,就是要用現代語文的能力要達到基本夠用的程度。具體說,就是要達到三條:掌握一定數量的字和詞,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沒有太多的語病,有合乎一般事理的思維能力”。[1]“訓練”即是實踐,這是由語文的教學目的決定的。張老高度重視“訓練”,對語文“訓練”的內容、規(guī)律、方法等做了專門的研究,歸納起來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關于口語訓練。“過去教語言,往往忽略口、耳,只注意手、眼。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開花。充其量這叫插瓶,也許能開出兩朵花,然而可不多,也開不久?!盵1]在這里張老指出當時的教學重書面輕口頭,他認為,語言首先是口耳之事,因此練口、練耳是基礎,呼吁要重視口語訓練。訓練的方法,張老強調“二練”和“多種方式練”?!岸殹币皇蔷毧?,二是練耳。張老認為口語訓練除了朗讀、聽寫之類的練習方法,還可以配合閱讀教學和作文練,設計多種多樣的練習,這就是“多種方式練”。
2.關于作文訓練。張老認為,一篇好文章應該合乎四點要求:一是“有內容,有主題”;二是“有條理”;三是“用詞大致妥帖,造句一般通順,標點用得正確”;四是“字跡清楚,清晰醒目”,“如果寫的是處理事務的所謂‘應用文,格式合乎一般的習慣”。[1]作文訓練的途徑,張老強調三個方面:一是思路訓練。文章的結構最根本的問題是思路,“思路需要鍛煉,也是可以鍛煉的。思路一要開闊活躍,二要細致嚴密”。[1]二是基本功訓練。張老明確指出:“字、句、篇章的訓練,是寫作的基本功。作文教學必須解決這個問題。”[1]三是修改訓練。張老認為,應當讓學生養(yǎng)成自己改作文的習慣,這樣學生受到更多的鍛煉,有利于提高作文水平。
3.關于邏輯訓練。張老認為“要做到想事情想得周密,說話說得嚴密,必須自覺地掌握思維的形式和規(guī)律”,[1]思維的形式和規(guī)律就是邏輯,學習邏輯的目的就在于“學會確切地、有條理地、沒有矛盾地思考問題,表達思想”。[1]邏輯是一門不難學的科學,學習邏輯也跟學習別的科學一樣必須聯系實際,“邏輯講的是思維問題,而思維是用語言作材料的,所以邏輯跟語言有密切的關系。學習邏輯最好跟語言的運用聯系起來?!盵1]張老還認為學習邏輯還要結合語法修辭,邏輯與語法修辭有區(qū)別,但是,“它們畢竟有聯系,適當地結合起來學習,可以收到互相補充、共同鞏固的效果,既可以使我們很好地掌握邏輯規(guī)律,又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應用語法修辭知識,提高我們閱讀和寫作的能力。”[1]此外,張志公先生的語文訓練還包括“文字訓練”、“閱讀訓練”等,但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一一展開論述。
二、張志公“訓練觀”對當下語文實踐的啟示
張志公先生的語文訓練思想及相關的論點,對當下語文教學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筆者擬結合張老闡述的語文“訓練觀”的精髓,針對當前語文實踐中的一些問題,談談自己的拙見,以就教于大家。
1.堅持語文實踐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正途。張老強調指出,“語言是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練,練才能熟。熟才能巧”。[1]語文能力的提高要通過“語文訓練”來實現,他一直堅持這個觀點,這里的“語文訓練”跟當今的“語文實踐”的內涵基本是一致的。語文實踐是指人自覺能動地在一定的語言運用規(guī)范的制約和指導下展開的現實的感性的具體的聽說讀寫活動。語文實踐是學生以現實生活的語言需要為表征的生命活動。[2]語文實踐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場地。實踐證明,有效的語文實踐是達成語文教學目標的必要條件?!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第一部分“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亦同樣強調了這一觀點。顯而易見,兩個語文課標的闡述,恰恰是給我們指出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學生的語文實踐,這是語文課程的生命線。
2.處理好“聽、說、讀、寫”的關系。由于歷史的淵源,我國的語文教學在處理這四者關系時長期存在著重讀寫、輕聽說的偏向。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語文教學又開始關注聽說教學,到了上世紀80年代,聽、說、讀、寫得以并提。再到近年的第二次課程改革,這樣情況得到空前重視。但事實上當前語文教學依然存在著重讀寫、輕聽說的問題。張老始終堅持的觀點是重視口頭語言訓練,他認為“文本于語”、“語廣于文”、“語難于文”,所以要“語、文并重”?!墩Z文課程標準》第二部分“課程目標”中闡述的十項總目標,從三個維度具體地闡明了語文實踐活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聽、說、讀、寫四者既相對獨立,不能互相替代,又相互聯系,相互制約。
要正確處理好語文能力之間的關系,首先要充分認識到聽說讀寫訓練的實質意義,特別要提高對聽說的認識。在足夠的理論指導下,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既要關注學生的讀寫訓練,也要注重他們的聽說能力,各個學段分別有所側重,不能人為地割裂、孤立。再是要講究訓練的方法。在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中,如果教師采用的方法簡單或者不當,學生的語言水平也就不能真正提高,同時也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例如張老口語訓練的“二練”和“多種方式練”就很值得我們借鑒??傊?,語文綜合實踐能力的聽、說、讀、寫培養(yǎng)應當融為一體,聽說讀寫相輔相成,互相滲透,有機地銜接,循序漸進,這應成為語文實踐活動的一條基本原則。
3.不要忽略思維實踐。當前我們某些老師將“語文實踐”狹隘地等同于聽說讀寫實踐,這是對語文實踐的誤解,不利于語文教學的健康發(fā)展。王榮生教授對“語文實踐”作了更深入的解釋,他認為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語文實踐”,至少有三種不同的類型:第一,帶有自然學習性質的,與語文實踐能力具有同一形態(tài)的聽說讀寫實踐。第二,潛藏著特定語文教學內容(語文知識)的,對所要培養(yǎng)的語文實踐能力有直接促進作用的實踐活動。第三,語識轉化為語感的語文實踐。他還認為作為現代意義的語文課程,更應該強調后面兩類“語文實踐”。換句話來說,后兩類的實踐實質是語文內在的感、悟和思,所以語文實踐不能忽略思維實踐。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事物內在的規(guī)律性關系的概括與間接的反映。思維是否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是構成一個人智慧品質的因素之一。21世紀的社會需要創(chuàng)新性人才,思維能力是創(chuàng)新性人才必備的核心素質之一。實踐證明,思維能力是可以在教育實踐中培養(yǎng)和形成的,那么語文跟其他課程一樣都應承擔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職能,在語文教育過程中按照人類的思維規(guī)律和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在具體的思維實踐上,強調思維形式、思維方法、思維過程的訓練,讓學生形成深刻的語文思維品質,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4.語文實踐必須嚴格?!八^‘硬功夫都是從‘嚴中練出來”。[1]“對下一代,必須從孩子時候起,從學習活動起,就從嚴要求,養(yǎng)成事事嚴格,不茍且,不偷懶的習慣。這不僅是語文訓練的需要,也是學習一切文化、科學技術的需要,要做一切工作的需要,也是搞四個現代化的需要。”[1]張老認為“嚴”是傳統(tǒng)教學的經驗之一,要繼承和發(fā)揚,所以無論口語訓練還是作文訓練,張老都貫徹嚴的精神。
學生是語文實踐的主人,教師是學生語文實踐的引導者。作為教師怎樣才能做到“嚴格”呢?筆者以為,第一,掌握標準?!皣栏窬褪且蟮臉藴识?,這個標準本身要合乎科學,而不是憑老師的喜惡”,“說、讀、寫,都要有標準,有規(guī)格,都應當嚴格訓練,一絲不茍”。第二,注意態(tài)度和方法。張老說:“嚴格不同于態(tài)度的嚴厲,并不是說,學生有一點做得不合要領的地方,就要疾言厲色加以訓斥,甚至給予懲罰。”[1]所以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要有耐性,要區(qū)別難易;要因材而異。第三,注重身教,為人師表?!皣栏褚髮W生,教師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盵1]嚴師出高徒,教不嚴,師之惰,對學生、對自己嚴格要求是教師對學生成長負責的表現,在嚴格中實踐,學生的語文能力逐步提高是必然的。
張志公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是極其豐富的,是我們后輩學習的經典,又與當下課程改革下的教育科學理論多相契合,體現了他在語文教育理論方面的貢獻,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誠然,由于張老所處的時代及其自身的某些局限,他關于語文訓練的一些主張與見解也許存在著跟今天的實際不合時宜的地方,需要我們結合當下的語文教學實踐認真思考,融會貫通。
參考文獻:
[1]張志公.語文教學論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
[2]王榮生.解讀“語文實踐”[J].課程·教材·教法,2006,(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