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明翔
摘 要: 課堂是由眾多因素構建的復雜有機整體,并且各個教學構建要素在其中發(fā)揮著各自功效和作用。課堂教學是關于“人的教育”的實踐活動,高中數學教師需要切實做好“以生為本”、“生本主義”方面的探索研究,調動各種要素,為課堂有效教學“服務”、“所用”。本文結合教師、學生及課堂等教學要素,就如何實施有效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相長做了闡述。
關鍵詞: 高中數學 有效教學 課堂要素
教育構建主義學說認為,課堂看似是由教師和學生兩個群體組件的整體,實際是由眾多因素構建的復雜有機整體,并且各個教學構建要素在其中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功效和作用。如何將教學因素進行有效運用,實施有效教學活動,成為新課標背景下教學科研的重要課題之一。課堂教學歸根結底就是關于“人的教育”的實踐活動,這就需要處于特殊時期的高中數學教師要切實做好“以生為本”、“生本主義”這一實踐探索、教學研究,充分調動各種教學要素,為課堂有效教學“服務”、“所用”,從而達到有效教學的目標。筆者認為,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對象學習觀念、是非觀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已基本形成,要實現高中數學課堂深入、有序、扎實開展,應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結合教師教學指導功效,在有序引導指點下保證課堂教學實效。
育人首育德,成才先成人。高中階段的學生群體,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等方面已經初步“定型”和樹立。高中數學教師教學的任務,不僅是傳授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技能等層面上,更重要的是引導和指點高中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道德素養(yǎng)。筆者認為,培養(yǎng)道德情操是教師課堂教學永恒不變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教師開展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必須切實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發(fā)揮解疑釋惑的指導點撥功效,有序地引導高中生深刻認知、探究數學知識要點、解決數學問題策略,并針對學習數學知識、解決數學案例的“困惑”,及時“答疑”、“釋惑”,讓他們深入學習數學。另一方面要發(fā)揮情操滲透的點撥渲染功效,針對數學學習實情和表現,引導他們“回味”和“感受”、解決問題,獲取并體會學習探究深遠意義,形成積極向上、樂于學習、勇于探索、知難而進的品質和素養(yǎng)。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方面不可分割,應該合二為一,相互融合,雙向提升。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習題課教學中,教師在“解關于x的不等式x■-(a+1)x+a≥0(a∈R)”案例解題思路講解過程中,將思路講解和道德情操培養(yǎng)進行有效融合,先組織和指導高中生進行案例解析活動,學生解析認為:“要采用轉化解題思想,將不等式進行轉化,然后通過分類討論的解題思想,分別討論當a大于1,等于1,小于1時,x的取值范圍,從而求出其解集?!苯處熯M行點撥糾正,并引導學生感受探究解析過程的心得體驗,內心產生學習情感和思維活動,深入感受“勞動的趣味”,從而在掌握解題策略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二、結合學生主體能動功效,在主動探索辨析下保證課堂教學實效。
問題:已知有一個橢圓x■/4+y■/3=1的曲線的左、右焦點分別是F■,F■,現在有一條直線l經過點F■和橢圓分別交于A,B,兩個點,如果直線l的傾斜角為π/4,求出△ABF■的面積。
高中生解析:根據題意可以知道F1的坐標及AB兩點之間的傾斜角為π/4,,從而得到關于直線AB的方程。由y=x+1和x■/4+y■/3=1組成方程組,求得關于y的方程,此時設定A、B的坐標,借助韋達定理從而求出△ABF■的面積。
解題過程(略)。
教師指點,對解題思路及過程予以講解,又結合學生解析過程表現強調指出:“解決直線和圓錐曲線方面問題,要認真審題,深入挖掘出題設中所隱含的條件,要善于靈活運用橢圓形至、韋達定理等內容。”
學生自我辨析,深入整改,認識到:“此類問題解題時要采用方程思想,借助橢圓定義、韋達定理等內容?!?/p>
教師實施“變式訓練”,設計變式問題,進行鞏固、深化訓練。
上述教學過程,學生主體“主人翁”特點得到有效呈現,學生主體活動占據了大部分習題講解時間,探究情感、實踐技能、思維能力等的方面切實得到了激發(fā)、鍛煉和提升,“以生為本”的新課改精髓得到了深刻、生動的“演繹”和“呈現”。
由以上教學案例可以看出,高中生與小學、初中階段的學習群體一樣,都希望得到“動”和“思”的機會和條件,都渴望得到教師的認可和贊同,帶著能動情感,深入思考探究,積極思維辨析。教師要善于做好“激”學生和“導”學生的工作,利用數學教材現有的案例、情景等進行激勵,借助先進科技媒體網絡資源進行觸發(fā),消除不利因素,建立積極情感,樹立能動情態(tài),主動深入探究知識、辨析問題,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深入探索解析案例的舉措,由原先的“被動學”為現在的“主動學”,保證課堂教學效果“不打折扣”。
三、結合課堂陣地多變功效,在實時調整充實下保證課堂教學實效。
常言道,計劃沒有變化快。教育學認為,“預設”是課堂教學取得實效的重要“基礎”,但“生成”階段,不能照搬照抄,應該因地制宜,靈活多變,才能事半功倍。而筆者發(fā)現,不聯(lián)系課堂實情,固守己見,“脫棉花缽”式的程式化教學現象一定程度范圍內存在,嚴重忽視了課堂教學的實時性和靈活性。因此,教師要取得教學實效,就要在科學實施預設內容基礎上,緊密結合課堂教學的多變特性和功效,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及學生的學習實情和突發(fā)事件等因素,加工和調整現有的課堂預設內容,運用更貼近課堂、學生,更利于改進、更助于推進教學進程的措施,確保課堂教學“精益求精”。
總之,課堂有效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多種教學要素的共同作用。筆者在此僅就教師、學生、課堂等這幾個教學要素的利用和實施,對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開展進行了認知和思考。
參考文獻:
[1]李恒德,張世國.高中數學“新型課堂”的創(chuàng)設及策略[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五)[C].2012.
[2]趙素明.高中數學中教與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N].山西科技報,2011.
[3]王亞芳.高中數學新課標教材平面向量部分的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