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現(xiàn)代漢語零形主語小句研究綜述

        2016-03-25 03:11:40李元瑞
        現(xiàn)代語文 2016年2期
        關鍵詞:回指

        摘 要:零形式研究作為國內外語言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得到普遍關注。近兩年,國內學者逐漸認識到了漢語零句的重要性,零形式的研究應該更多地立足漢語事實。本文試圖對該領域近四十年來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歸納,以期對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關鍵詞:零形主語小句 回指 零形式

        一、引言

        現(xiàn)代漢語中存在大量的零形主語小句,這類小句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單句,本來就沒有主語,例如:“下雨了”“刮風了”;一種則是出現(xiàn)在篇章結構中,可以從上下文找出零形式所指稱的具體對象。針對“零形式主語”是否有回指,又可將其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回指型零形主語小句,另一種是非回指型零形主語小句。

        黃衍(2000)指出,回指是指語言中兩個語言成分之間的關系,其中一個成分的解釋(稱為回指語)某種程度上由另一個成分的解釋(稱為先行語)確定。零形回指是指在語言表達中再次提到某個指稱實體時,采用零形式進行指代,表面上沒有具體語言符號或語音形式的指稱現(xiàn)象。零形回指是漢語出現(xiàn)頻率頗高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它幾乎可以出現(xiàn)在句子中任一名詞或代詞出現(xiàn)的句法位置。

        漢語是零形式使用頻率很高的語言,尤其是主語使用零形式進行編碼的情況更為常見。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至今,國內外學者陸續(xù)對漢語的零形主語現(xiàn)象進行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此,我們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回顧和梳理,以期對今后的研究有所幫助。

        二、零形主語小句相關概念

        (一)零形主語概念

        Chomsky(1982)提出GB理論(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在GB理論中,“空語類”(empty category)占有重要地位。所謂“空語類”,主要指語言結構中某個NP具有具體的語義所指內容,同時也占據(jù)句法結構中NP成分的位置,沒有實際的語音形式或書寫符號形式。

        由于零形回指沒有實在的詞匯、語音形式,如何更加嚴謹?shù)貙α阈位刂讣右源_認就成為首要問題。

        1.從句法上講,零形主語主要分布在主語和賓語位置。代表性觀點如下:

        Hopper&Thompson(1980)認為,零形回指指的是失去的論元可以沒有變化的在語法上補出來。

        陳平(1987)是國內最早進行零形回指研究的學者。他將零形回指定義為“話語結構中一類較為特殊的指稱形式。也就是說,從語義上講本該有一個與上文出現(xiàn)的某個事物指稱相同的所指對象,但從語法格局上看該所指對象沒有實現(xiàn)的詞語表達形式”。

        Ariel(1990)認為零形回指是話語結構中一類較為特殊的指稱形式,它是指一種沒有語音形式,無形有義的照應手段,通過零形式從先行詞那里獲得指代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特性。

        2.從零形主語小句謂語動詞的角度看,代表性觀點如下:

        朱勘宇(2002)認為,在同話題推進語篇中,判斷零形式是否存在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句法標準——必須有相應的謂語。

        王德亮(2005)依據(jù)動詞的論元結構核查語句中是否存在表現(xiàn)為零形式的語義實體。他認為,“每個謂語動詞都需要一定數(shù)目的名詞或名詞短語來充當它的論元,通過核查語句的表層字符串,如果發(fā)現(xiàn)在表層字符串中出現(xiàn)的語義實體的數(shù)量小于謂語動詞所需要的論元數(shù),那么我們斷定在此語句中有零形式的語義實體”。

        殷國光(2007)針對上古漢語中的零形回指現(xiàn)象,提出“以詞項為單位,基于動詞的配價結構確定零形回指”。

        (二)小句概念

        國內傳統(tǒng)的漢語語法研究,通常將語法體系劃分為語素、詞、短語和句子四個層級,跟英語語法五分體系相比,沒有“clause”的位置。而零形回指涉及小句和篇章兩個層面,在對有回指現(xiàn)象的零形主語小句進行研究時,就會涉及到小句的劃分與確定問題。針對小句的劃分問題,主要觀點如下:

        黎錦熙(1924)在《新著國語文法》中構建的漢語句子格局中,將完整的主謂結構和缺失主語的主謂結構分別對待,認為“缺失主語的主謂結構”不屬于句子范圍,是“非述而無主”的動詞散動式。

        呂叔湘(1979)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中明確提出了“小句”概念,認為小句而不是句子作為漢語語法的基本單位更加符合漢語的具體情況,因為漢語口語里多流水句。

        趙元任(1979)認為,“句子可以從結構上分為零句和整句。整句有主語、謂語兩部分,是連續(xù)話語中最常見的句型。零句沒有主語——謂語形式,它最常見于對話以及說話和行為混合的場合。嘆詞是最地道的零句,可是除了嘆詞之外,還有以名詞語或動詞語構成的零句,如‘摔”,這里的零句,就包含零形主語小句。

        陳平(1987)認為“以標點符號為標記,把用逗號、句號、問號等斷開的語段算作小句”。

        宋柔(1992)從計算機語言信息角度“把漢語篇章中由逗號、分號、句號等標點符號分隔出來的詞串稱為小句”。宋柔的小句劃分標準與陳平基本相同,即都是依據(jù)標點符號這一形式標記來劃分小句。

        殷國光(2002)界定了上古漢語研究中的小句概念,他說,“凡自成一讀(被語音停頓隔開的)的、含有核心的(述謂中心語)獨立的語言片段,我們視為小句,否則視為非句”。同時,對存在糾葛現(xiàn)象的語言片段如何處理做了具體說明。雖然這一概念的提出是針對上古漢語小句的,但是對于現(xiàn)代漢語零形主語小句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徐赳赳(2003)“以一個主位結構(包括主語為零形式)為劃分的主要標準,以停頓和功能為劃分篇章小句的次要標準”首次提出了適用于篇章分析的小句概念——篇章小句。并對漢語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篇章小句的劃分做了說明,如連動句、兼語句、主謂謂語句等。

        儲澤祥(2004)認為,“小句包括:分句;單句;居于賓語、補語、主語或謂語位置上可以獨立成句的主謂結構體;緊縮句。后兩者是不典型的小句。最典型的小句是傳統(tǒng)所說的分句,其次是單句”。他將小句分為獨立小句、半獨立小句、非獨立小句、潛在小句。endprint

        陸鏡光(2006)提出,小句是主謂結構,但由于漢語里常常省略主語,因此小句具體表現(xiàn)為兩種形式:主語+謂語;謂語。其中,第二種小句就是本文中所指的零形主語小句。

        (三)先行詞概念

        對于零形回指的具體所指,也就是先行詞該如何判定,主要觀點如下:

        黃正德(1984)提出了“一般控制規(guī)律”,認為一個零代詞成分和它最接近的名詞性成分同標,即把最接近它的名詞性成分看作先行詞。并結合普遍語法的一些原則來討論零代詞的分布和指稱。

        黃衍(1994)基于新格萊斯原則(neo—Gricean principles)提出用數(shù)量原則(Quantity Principle)、信息量原則(Informativeness Principle)和方式原則(Manner Principle)分析回指的解決方案,并提出了“內嵌小句主語>內嵌小句賓語>主句主語>其他的漢語零形回指先行詞序列”。

        Tao(1996)基于篇章中的話語線索判定零形回指的先行詞。他認為,漢語“回跳”(hop back)模式中的零形回指常常伴隨一些話語線索,這些線索是大量運用零形回指的關鍵,聽者和讀者必須特別關注這些和零形回指的所指相關的話題線索,借助這些線索找回零形回指的所指,例如“前面的話語語境”“與所指相關的動詞的特殊的語義要求”等。

        You(1996)所說的話題連續(xù)性指一系列具有相同話題主題的小句。她提出用于分析零形回指的三個原則:最近原則、首要原則和分離原則。她認為這三個原則在不單獨依靠語用信息的條件下,可以找到某個零形回指的先行詞。

        Lee(2002)也提出了確定零形回指先行語的三個原則:新近原則、開始原則和語境原則。這三個原則的操作同樣是在話題連續(xù)性層次結構上進行的。在話題連續(xù)性中,她確定了陳述句中開始的部分和開始的主語。當某個新成分出現(xiàn)時,應該考慮這個新成分和該成分后的謂語之間的語義相符性。如果這兩者不相符合,那么就在當前話題連續(xù)性之內尋找其延續(xù)性,一個一個地找,直到找到這個所指對象的所指為止。

        徐赳赳(2003)基于語用和語義判斷零形回指的先行詞。他研究了漢語中“多動詞小句中的零形回指”,認為“語用和語義(主要指句子中動詞的意義)是判別多動詞句子中零形回指對象所指的主要因素,句法(這里主要指句子的語法結構)處于次要地位”。

        蔣平(2003)探討了影響先行詞可及性的因素。她認為除了Ariel(1991)提出的指稱距離、競爭度、凸顯、一致性等因素,句法位置、層次性和非生命性也影響先行詞的可及性。

        許余龍(2004)認為,在篇章處理的某一刻,有兩種篇章實體可以成為下一小句的期待主題:一種是前一小句的存現(xiàn)結構中那個無定名詞短語引入的實體,另一種是前一小句主語/主題位置上的名詞短語或該名詞短語中的一個名詞短語表達的實體。而前一小句動詞賓語或副動詞(Coverb)賓語位置上的那個名詞短語表達的實體將是期待副主題。許余龍將漢語中的零形回指視為高可及性標示語。他提出了基于先行語的主題性和回指語的可及性的篇章回指確認機制。

        王德亮(2005)在向心理論模型、Kameyama提出的句內向心假設和Iida提出的宏觀上指中心列表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包含漢語句內零形回指和長距離零形回指在內的零形回指解析算法。

        許寧云(2006)基于向心理論提出了用于解析和生成漢語語篇零形回指的計算模型。

        翁依琴(2006)以認知語法中的參照模型為理論基礎,提出了凸顯性階列(Prominence Hierarchy)和宏觀聯(lián)系性(Macro-Connectivity)這兩個概念,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三條零形回指先行語的確認原則。

        段嫚娟(2009)則在向心理論的語法角色顯著性排序的基礎上對漢語中語法角色顯著性排序的基礎上對漢語中語法角色的顯著性進行了分級,提出了六個基本向心理論的指代消解算法,在數(shù)據(jù)庫提供的名詞信息基礎上對語料中的代詞和零形代詞進行消解。

        殷國光(2009)基于話題連續(xù)理論、可及性理論和層級理論為框架,對《左傳·隱公》動詞謂語句中的零形回指現(xiàn)象進行考察,指出可以通過意義和形式判定零形回指的先行詞。其中“意義”指零形回指小句中謂語核心意義?!靶问健敝刚Z篇中具有銜接連貫作用的詞語和句式。

        三、回指型零形主語小句研究

        (一)句法角度

        Tai(1978)從句子和話語兩個層次研究漢語零形回指,嘗試依據(jù)話語層級結構解釋漢語敘事語體中零形回指的選擇。他指出,一段話語可以分為不同的段落,每一段落可以進一步分析為句組(稱為部分)。篇章中有兩種類型的段落邊界和三種類型的部分邊界,這些邊界對話語回指產生限制。在一個給定的段落,如果共指的名詞短語是同類描寫中鄰近部分的主語,則零形回指能夠跨越部分的邊界;如果共指的名詞短語跨越了段落的邊界,一般不會運用零形回指。

        Li&Thompson(1981)指出副動詞(Coverb),如“把”“給”“跟”等后面緊接的名詞短語和兼語結構中的主語不能以零代詞的形式出現(xiàn)。

        陳平(1984)認為,零形回指是漢語中非常普遍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它幾乎可以出現(xiàn)在句子中任一名詞或代詞出現(xiàn)的句法位置,零形回指在句中可以擔任主語、直接賓語、間接賓語等句法成分。

        陳平(1986)認為,如果回指與先行詞處于同一層級,而回指與其先行詞之間的干擾處于另一層級,那么無論是回指與其先行詞之間的距離還是緊鄰的前面的語域中語義上相容的所指都不可能干擾話語采用零形回指。

        王燦龍(1999)指出句內零形式照應主要跟句子的述語動詞及句法格式有直接的關系,而影響超句零形式照應的有句法結構、陳述方式等多種因素。

        朱勘宇(2002)認為,在同話題推進的語篇中,處于話題地位的零形回指生成的句法驅動因素為:“同話題&句法平行→零形式”;“同話題&關聯(lián)詞→零形式”兩條規(guī)則。endprint

        殷國光(2009)探討了層級結構對零形回指的制約,指出當零形回指與先行詞各自所在小句之間存在插入語句(直接引語、評述語、插敘語句)時,這些插入語與零形回指或先行詞所在小句處于不同層級,篇章仍可使用零形回指。

        (二)篇章角度

        Li&Thompson(1979)曾針對《水滸傳》和《儒林外史》中的零形回指做了研究,認為漢語中的句內零形回指主要出現(xiàn)在主題句中,并且使用廣泛,制約較少。他們從話語功能角度研究漢語中零形回指的選擇,發(fā)現(xiàn)選擇零形回指的一個關鍵因素是“連接性”,兩個小句之間的連接性越高,越傾向于在第二個小句中使用零形回指。連接性包含小句中各種句法和語義的特征,也包括說話者對語用情形的考察。

        廖秋忠(1984)分析了動詞支配成分從缺的原因,其中一個主要的條件就是話題鏈。話題鏈指具有相同話題、前后連貫的一組小句。話題鏈體現(xiàn)的正是小句間的話題連續(xù)性。

        陳平(1984)研究漢語中的第三人稱零形回指。他認為,可預測性和可忽略性其實具體地表明了篇章的話題連續(xù)性。零形回指所指的可預測性和可忽略性越高,越傾向于選擇零形回指,反之則相反??深A測性和可忽略性依據(jù)具體標準衡量。

        李櫻(1985)認為,從位置角度看,零形回指用在話題鏈內;從功能角度看,話題位置的零形回指是用來把小句組成話題鏈,以保持話題連續(xù)性的。

        陳平(1986)考察了現(xiàn)代漢語敘事話語中所指的引進和追蹤。他提出有兩個話語——語用因素和零形回指的選擇有關:所指的高連續(xù)性;所指的高忽略性。描寫了兩種類型的零形回指:一是零形回指用于主語的維持,一是零形回指用于主語的轉換。并從所指對象連續(xù)性的角度,對零形主語進行分析,指出零形回指出現(xiàn)的必然條件是所指對象在話語中具有強烈的連續(xù)性。

        陳平(1987)分析了話語結構特征對零形回指的制約。他指出,話語結構特征對零形回指的制約主要體現(xiàn)在所指對象的連續(xù)性上。所指對象的連續(xù)性越強,回指時使用零形式的可能性越大,連續(xù)性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微觀連續(xù)性,一是宏觀連續(xù)性。只有在宏觀連續(xù)性和微觀連續(xù)性具強的情況下,才能判定所指對象具備很強的連續(xù)性。

        Tao(1996)研究漢語“回跳”模式中的零形回指,指出,在某些話題語境中,零形回指可以用來終止當前話題,把篇章話題返回到前面提及的一個話語所指,這個所指不在緊鄰的前面的語域中?!盎靥蹦J街械牧阈位刂副砻髁水斍罢務撛掝}的非連續(xù)性,使得篇章話題發(fā)生轉換。

        Pu(1997)認為,話題連續(xù)性是零形回指出現(xiàn)、分布的決定性因素,話題連續(xù)性最明顯的體現(xiàn)就是話題鏈。當語義連續(xù)性保持時,在間隔多個小句的情況下,人們寧愿選擇零形回指。

        Langacker(2001)提出動態(tài)分析和語篇期待理論。在語言結構和語篇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的、緊密的關系,語言單位是從“用法事件”中抽象出來的,語言結構本身包含著語篇期望。每個指令包含著視窗中的注意焦點,每個視窗代表被觀察到的場景和聽說雙方在特定時刻的行為場景,一個語篇就是由這種連續(xù)的視窗構成。

        Mao(2003)考察了《左傳》中“連續(xù)轉換所指的零形回指”。即前后相連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小句,其主語連續(xù)使用零形回指,且零形回指的所指各不相同。他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連續(xù)轉換所指的零形回指”。這表明在上古漢語中,話題連續(xù)轉換時,同樣可以采用零形回指。

        屈承熹(2006)認為,話題位置上的零形回指,在話題鏈中表示高連續(xù)性,連續(xù)性可以從既有話題展開零形回指表明當前話題的連續(xù);從存現(xiàn)句導入的指涉對象展開的零形回指則表明當前話題發(fā)生轉換。

        方梅(2008)認為,小句主語零形反指和描寫性關系從句這兩種句法形式是書面語中由背景化需求驅動的句法降級,反映了漢語信息包裝的特點。反指零形主語小句功能類似形態(tài)語言的非限定性動詞小句,實質是句法上的降級。

        殷國光(2009)認為,《左傳·隱公》中零形主語回指是用來表明話題連續(xù)的,但話題發(fā)生轉換時同樣可以使用零形回指。

        孫坤(2014)從話題鏈角度對零形回指進行了分析,認為漢語話題鏈的本質是一種語篇組織結構手段,是句法和語篇整合的機制,突出表現(xiàn)為零形式的大量使用。

        (三)認知角度

        Ariel(1988,1994)把篇章中使用的指稱詞語視為可及性標示語??杉靶岳碚撜J為篇章中回指語的選擇是由先行語(回指對象)的可及性決定的,先行語的可及性越高,越有可能編碼為高可及性標示語。認為影響先行語可及性的因素有四個:間隔距離、競爭度、顯著性和一致性。

        陶良(1993、2005)認為母語中的結構信息為人們對母語的加工提供了具體的認知策略,并且這些認知策略又會對其第二語言的學習產生影響。漢語中零形回指的出現(xiàn)并非只由主題連續(xù)性所決定,而是受語境的影響,因此語篇中的零形回指往往可以同時指向一個以上的候選先行語,至于具體選哪個,則受認知策略的影響,例如“出現(xiàn)指稱(Emergent Reference)”。

        許余龍(2002)提出了一個以可及性和主題性為基本概念的“神經認知語言學”回指確認機制,闡釋了人們是如何在一組可能的理解中選擇所期望的理解的。

        王軍(2005)分析了篇章距離和心理距離的關系,指出心理距離才是影響回指先行語可及性的根本因素,篇章距離并不一定能真實反映心理距離的遠近。若以篇章距離作為距離參數(shù)首先要注意參數(shù)的選取應適當,其次要盡量選用混合參數(shù)。

        楊寧(2010)通過引入話題因素對漢語語篇中零形回指的消解進行心理語言學研究,對漢語零形回指消解的心理現(xiàn)實性、時間進程和影響因素進行初步探討。

        王倩、陳穎(2013)嘗試運用格語法框架對漢語零形指代消解中的應用做出解釋,并提出應用構式語法對漢語特殊句型中的零形主語回指現(xiàn)象進行消解的新思路。endprint

        王倩(2014)采取了認知實驗的方法對漢語零形回指的認知機制展開研究,提出了語法顯著、語義顯著、信息顯著、距離和復句語義關系等更為具體的認知因素,并對這些認知因素采用凸顯度和可及性層級序列、復句語義關系形式標記等方式進行了形式化描述。

        (四)語用角度

        黃衍(2000)構建了一個“新格賴斯回指語用理論”,在這種理論框架下,回指很大程度上是由“新格賴斯回指語用理論”的互相作用決定的,即“M-原則”和“I+原則”。這兩個原則受到“DRP、信息凸顯和會話引申原則”的限制。他認為運用新格賴斯語用原則可以很好地解釋漢語中的零形回指現(xiàn)象。

        張文賢、崔建新(2001)指出,語言環(huán)境對標志不連續(xù)的零形回指的使用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動詞的重復、動詞的語義制約、小句間的層次性、其他回指形式的使用等為零形回指提供了合適的語言語境,并共同制約零形回指的出現(xiàn)。

        四、非回指型零形主語小句研究

        陳滿華(2010)指出,非回指型零形主語小句是一種非內嵌零形主語小句,是信息背景化的結果,該結構里的動詞相應地出現(xiàn)非謂語動詞的傾向。他認為,現(xiàn)代漢語的非回指型零形主語小句主要是由相應的狀語從句(狀語小句)演變而來。

        沈家煊(2012)在“零句說”的基礎上,闡述流水句的“并置性”和“指稱性”,對語法理論中句法遞歸性和名動分立的普適性提出挑戰(zhàn)。認為不應想方設法把小句主語補出來,而應該充分認識到“整句是由零句組成,而零句是根本,是可以獨立的”。

        五、結語

        從本文介紹來看,中西方學者對零形式和回指現(xiàn)象都進行了較為充分的研究,而這些成果在信息處理領域得到了一定應用,但是該領域的研究一直處于借鑒國外理論的階段,并未針對漢語零形主語小句做出針對性解釋。漢語作為語用型語言,話題和主語之爭尚未達成一致,對零形主語小句自身特點的描述也不夠充分。因此無論是從句法角度、語用角度、篇章角度還是認知角度對其產生機制的解釋都過于籠統(tǒng),運用西方學者的理論對漢語語法現(xiàn)象做解釋難免會出現(xiàn)水土不服,因此至今不能對漢語零形式的產生和使用機制給出完善的解決方案。

        以往對零形式和回指現(xiàn)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回指型零形主語小句上,對非回指型的零形主語小句的研究很少。在現(xiàn)代漢語中,非回指型的零形主語小句占了很大的比例。近兩年來,國內學者逐漸認識到了漢語零句的重要性,零形式的研究也應該更多地立足漢語事實。

        參考文獻:

        [1]陳滿華.由背景化觸發(fā)的非反指零形主語小句[J].中國語文,

        2010,(5).

        [2]陳平.漢語零形回指的話語分析[J].中國語文,1987,(5).

        [3]儲澤祥.小句是漢語語法基本的動態(tài)單位[J].漢語學報,2004,

        (2).

        [4]段嫚娟.向心理論的參數(shù)化研究及其在漢語指代消解中的應用

        [D].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5]方梅.由背景化觸發(fā)的兩種結構——主語零形反指和描寫性關系

        從句[J].中國語文,2008,(4).

        [6]蔣平.影響先行詞可及性的因素[J].外國語,2003,(5).

        [7]蔣平.零形回指現(xiàn)象考察[J].漢語學習,2004,(3).

        [8]蔣玉茹,宋柔. 基于廣義話題理論的話題句識別[J].中文信息

        報,2012,(5).

        [9]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4.

        [10]劉文霞.漢語零形回指研究綜述[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009,(6).

        [11]廖秋忠.現(xiàn)代漢語篇章中的指同表達[J].中國語文,1986,(2).

        [12]廖秋忠.現(xiàn)代漢語篇章中的連接成分[J].中國語文,1986,(6).

        [13]廖秋忠.篇章與語用和句法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1,

        (4).

        [14]廖秋忠.廖秋忠文集[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

        [15]呂叔湘.漢語語法的靈活性[J].中國語文,1986,(1).

        [16]陸儉明.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17]陸鏡光.論小句在漢語語法中的地位[J].漢語學報,2006,

        (3).

        [18]屈承熙.漢語篇章語法[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6.

        [19]沈家煊.“零句”和“流水句”——為趙元任先生誕辰120周年

        而作[J].中國語文,2012,(5).

        [20]孫坤.漢語話題鏈的特點與本質——兼論話題鏈與零形回指的

        差異[J].漢語學習,2014,(6).

        [21]宋柔.漢語敘述文中的小句前部省略現(xiàn)象初析[J].中文信息學

        報,1992,(2).

        [22]王燦龍.現(xiàn)代漢語零照應系統(tǒng)[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

        文,1999.

        [23]王軍.論間接回指的釋義基礎[J].外語教學,2003,(6).

        [24]王軍.論篇章距離對回指先行語可及性的影響[J].山東外語教

        學,2006,(1).

        [25]王軍.主題性:整體回指關系體現(xiàn)出的一種篇章屬性[J].外語

        與外語教學,2007,(7).

        [26]王德亮.漢語零形回指解析——基于向心理論的研究[J].現(xiàn)代

        外語,2004,(4).endprint

        [27]王德亮.基于向心理論的漢語回指消解研究[D].北京:北京師

        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28]王德亮.漢語長距離回指的消解策略[C].第七屆中文信息處理

        國際會議論文集,2007.

        [29]王倩.漢語零形回指的認知機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博士

        學位論文,2014.

        [30]王倩,陳穎.語言學模型在漢語零形主語回指消解中的應用

        [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

        [31]翁依琴.漢語零形回指的認知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

        位論文,2006.

        [32]徐赳赳.敘述文中“他”的話語分析[J].中國語文,1990,

        (5).

        [33]徐赳赳.現(xiàn)代漢語篇章回指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1992.

        [34]徐赳赳.多動詞小句中的零形式[A].語用研究論文集[C].北京

        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

        [35]徐赳赳.現(xiàn)代漢語聯(lián)想回指分析[J].中國語文,2005,(3).

        [36]徐烈炯.從句中的主位空缺[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

        社,1999.

        [37]邢福義.小句中樞說[J].中國語文,1995,(6).

        [38]許寧云. 漢語篇章回指的解析與生成——一項基于語料的向心

        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39]許余龍.漢英篇章中句子主題的識別[J].外國語,1996,(6).

        [40]許余龍.英漢指稱詞語表達的可及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0,(9).

        [41]許余龍.語篇回指的認知語言學探索[J].外國語,2002,(1).

        [42]許余龍.篇章回指的功能語用探索[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

        版社,2004.

        [43]許余龍.篇章回指的功能語用探索——一項基于漢語民間故事

        和報刊語料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44]許余龍.溯因推理與篇章回指理解[J].當代修辭學,2013,

        (1).

        [45]楊寧.漢語零形回指:基于話題的分析[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0,(6).

        [46]殷國光,劉文霞.《左傳》篇章零形回指研究——以《隱公》

        為例[J].語文研究,2009,(3).

        [47]熊學亮.認知語用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9.

        [48]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49]張文賢,崔建新.漢語口語對話語體零形回指用法再思考[J].

        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3).

        [50]朱勘宇.漢語零形回指的句法驅動力[J].漢語學習,2002,(4).

        [51]Ariel Mira.Referring and Accessibility[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88,(1).

        [52]Ariel Mira.Accessing Noun Phrase Antecedents[M].London:

        Routledge,1990.

        [53]Ariel Mira.Interpreting anaphora expressions:

        A cognitive versus a pragmatic approach[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4,(1).

        [54]Chen Ping.Identifiability and definiteness in Chinese[J].

        Linguistics,2004,(6).

        [55]Chomsky 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

        Dordrecht:Foris Publications,1981.

        [56]Chomsky N.Some Concept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Binding[M].Noam Chomsky MIT Press, 1982.

        [57]Cornish F. Anaphoric Relations in English and French:

        A discourse Perspective[M].London:Croom Helm,1986.

        [58]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M].In Cole,P.&

        Morgan,J.(eds.),Syntax and Semantics,Vol 3: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59]C.T.James Huang.On the Distribution and Reference of

        Empty Pronouns[J].Linguistic Inquiry,1984,(4).

        [60]Huang Yan.The Syntax and Pragmatics of Anaphora:endprint

        A Stud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61]Huang Yan.Anaphora:a Cross-Linguistic Stud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62]Li,Charles.N&Thompson,Sandra A.Mandarin Chinese: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

        [63]Li,Cherry.Participant Anaphora in Mandarin Chinese[D].

        Ph.D.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Florida,1985.

        [64]Mao,Chenmao. Zero Anaphora in Zuo Zhuan Discourse[D].

        Ph.D.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3.

        [65]Pu Mingming.Zero Anaphora and Grammatical Relation

        in Mandarin.Grammatical Relation:Typological Studies of Languages[M].T.Givon(ed.)No.35,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7.

        [66]Tao,Liang.Zero Anaphora in Chinese:Cognitive

        Strategies in Discourse Processing[D].Ph.D.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Colorado,1993.

        [67]Tao,Liang.Zero Anaphora:Transfer of Reference

        Tracking Strategies from Chinese to English[J].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1995,(2):99-131.

        [68]Tao Hongyin.The grammar of demonstratives in Mandarin[J].

        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9,(1).

        (李元瑞 上海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 200234)endprint

        猜你喜歡
        回指
        漢譯英小說本族語—非本族語譯者人稱回指對比研究
        ——以《紅樓夢》譯本為例
        外文研究(2021年4期)2021-12-16 04:28:40
        “茹毛飲血”考辨
        影響回指解決的句法和詞匯因素
        淺析回指與溯因推理
        基于句法位置和主位推進模式的代詞回指偏誤考察
        影響回指加工的因素分析
        文教資料(2014年1期)2014-08-18 04:09:22
        包含復雜限定語的回指關系淺議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9
        論中亞留學生寫作中的回指及其偏誤
        基于角色與值的指稱關系分析
        英漢間接回指認知對比與翻譯
        国产亚洲精品一区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真实国产乱啪福利露脸| 99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美图| 久久国产av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综合网站| 久久精品人妻少妇一二三区| 影音先锋色小姐| 午夜不卡久久精品无码免费| 国产av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迷青品着产亚洲av网站|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97色在线 | 国产|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老熟女多次高潮露脸视频| 人妻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午夜理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喷|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αv|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永久在线| 国产亚洲精选美女久久久久 | 人妻风韵犹存av中文字幕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dvd|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一二区教师| 亚洲一本二区偷拍精品| 国产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国产人成在线免费视频| 被灌醉的日本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语自产视频在线| 毛多水多www偷窥小便| 日日爽日日操|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av天堂自拍| 97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