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燕
(大理大學 外國語學院,云南 大理 671000 )
?
漢語諺語中概念隱喻的認知語言學探析
趙海燕
(大理大學 外國語學院,云南 大理 671000 )
摘要:文章結合認知語言學概念隱喻理論,對漢語諺語中的概念隱喻作出了界定和分析。漢語諺語中的結構隱喻折射出傳統(tǒng)的道德倫理觀念,方位隱喻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階級觀念,而實體隱喻則映射出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評價觀念和佛教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此外,從功能的角度而言,漢語諺語中的概念隱喻既可以加強諺語的教育功能,也可以加深諺語的修辭功能。
關鍵詞:漢語諺語;概念隱喻;認知語言學
從語法層面而言,概念隱喻主要指詞匯層面的隱喻[1]。自Lakoff提出概念隱喻理論之后,國內外很多學者逐漸將概念隱喻理論引入到文本的研究當中,如政治文本、漢英翻譯文本、廣告文本等等,但很少涉及漢語諺語。漢語諺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態(tài)之一,概念隱喻無疑普遍存在于漢語諺語當中。漢語諺語可根據(jù)有無概念隱喻分為兩類:一類是不含概念隱喻的諺語,另一類是包含概念隱喻的諺語。后者較前者語言更加生動,更具民族文化特質。因而,對漢語諺語中概念隱喻的研究,能夠幫助我們深入剖析漢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和思維方式。
鑒于此,本文將以認知語言學概念隱喻理論為出發(fā)點,對漢語諺語中的概念隱喻作出界定和闡釋,嘗試性地從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本體隱喻3個角度對漢語諺語中的概念隱喻進行歸納整理,進一步窺探漢語諺語中的概念隱喻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最終深入分析漢語諺語中概念隱喻所具有的主要功能。
1漢語諺語
漢語諺語是漢語熟語的一種重要分類,語言形式上主要指意義相對完整的固定句子[2]。漢語諺語出自民間,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語言財富。漢語諺語主要以口語的形式出現(xiàn),詞匯通俗易懂,語句短小凝練。古時的文人學者將諺語稱為“俚言”或者“俗語”。如今,很多學者把諺語看成是“智慧的花朵”。從“俚”和“俗”字我們可以看出,諺語并不代表少數(shù)的上層剝削階級,而是人民大眾生產實踐經驗的總結。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了解諺語:
第一,就諺語本身的內容而言,諺語的內容呈現(xiàn)了4個明顯的特征:民族性、豐富性、哲理性和科學性。民族性是指諺語的內容記錄了一個民族的生產生活實踐,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民族特性、民族道德觀念和民族心理等因素;豐富性是指諺語的內容豐富多彩,含有各種各樣、形式各異的語句,且涵蓋的內容非常之廣;哲理性是指諺語可以有效地記錄當時人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念,總結了人民大眾的智慧;科學性主要針對的是漢語諺語中的農事諺語和天氣諺語,這是人民大眾對于客觀事物規(guī)律的總結,雖然具有地域性,但是科學性才是其重要特色。
第二,從文化的角度而言,漢語諺語是群眾實踐經驗的結晶,其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漢語諺語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語言財富,在人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有些諺語通過口傳的方式已經相傳幾百年甚至更久遠。漢語諺語來源于人們的生產實踐,其概括著一定的道理,表述了一定的觀點,可以反映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真、善、美”的思想意識。與此同時,也可以反映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如農事諺和氣象諺等。漢語諺語的表征方式多種多樣,概念隱喻的運用也是漢語諺語表征的獨特方式,其體現(xiàn)了不同民族認知和思維方式的差別,同時也在修辭方面發(fā)揮著特有的功效。
2認知語言學概念隱喻理論
認知語言學中所指的概念隱喻實際上就是詞匯隱喻。人們在語言表征過程當中,首先會選擇使用與人們親身體驗和經歷關系密切的詞匯。當需要構建抽象概念的時候,人們會選擇與其經驗空間距離較近的“簡單概念”去指稱較遠的“抽象概念”,概念隱喻便由此產生。由此可見,概念隱喻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人類的認知和思維方式。
Lakoff等學者將概念隱喻劃分為3類: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實體隱喻[3]。結構隱喻涉及概念體系之間的指稱轉變,概念可以通過隱喻對目標域進行系統(tǒng)性的概念構建,由此,目標域可以通過源域的系統(tǒng)性進一步被理解,從而可以產生一系列的結構性概念隱喻。方位隱喻主要涉及空間詞匯與人類認知結構之間的關系,在語言表征過程中,人們傾向于使用空間詞匯來構建和表征其他概念[4]。只是在空間詞匯所表征的語義上,每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質。實體隱喻理論認為,所有的概念都可以歸到世界本體的基本概念中,如我們可以使用動物的某些特質去隱喻人的性格,也可以使用植物的某些特征去隱喻其他事物本體的性質,從這個角度看,實體隱喻主要指人類使用某一實體的特征比喻另一實體的特質。
3漢語諺語中概念隱喻的認知語言學分析
漢語諺語中的概念隱喻豐富多彩,包含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實體隱喻。但具體的表征內容與英語的概念隱喻有較大的文化差異。我們將分別從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實體隱喻3方面進行論述。
3.1漢語諺語中的結構隱喻
【例1】阿諛是一種偽幣。[5]104
例1意為:阿諛奉承,如同假幣毫無價值。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句諺語中提及的“偽幣”形式多種多樣,但最終都會被識別。由此,我們會產生一系列與此有關的概念隱喻,如“剛正不阿是一種真幣”,我們可以從銀行取之、用之,最后能實現(xiàn)其價值。該句諺語中的結構隱喻體現(xiàn)了中國民間自古以來優(yōu)良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即人們對阿諛奉承持有排斥的態(tài)度。
【例2】扁擔是條龍,一生吃弗窮。[5]18
例2意為:扁擔不僅在形狀上像一條龍,而且代表著承擔、勤勞、付出,比喻只要勤勞就會豐衣足食。中國文化中,龍含有正面、積極、神勇的語義特征。中國古人將扁擔比喻為龍,證明古人賦予了扁擔“龍”一樣的地位,認為扁擔如同龍一般剛健有為。這句諺語結合了“扁擔”和“龍”的相似性,這個結構隱喻還可以輻射出更多關于龍與扁擔之間的概念隱喻。
【例3】夫婦是樹,兒女是花。[5]119
上述例子指:夫妻如同一棵樹,開花結果之后就能長得更好,家庭更加幸福。該諺語從樹和花的結構映射了夫婦和兒女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可引出其他相關的概念隱喻,如“大樹”可指大家,“小樹”可指小家,而樹上開的各種各樣的“花”就是兒女,“花”結的果實,自然就是兒女的兒女。同時也可以映射出另外的概念隱喻:開花的樹就是有兒女的夫婦,沒有開花的樹就是沒有兒女的夫婦等。
【例4】勇氣是火,恫嚇是煙。[5]334
例4比喻:勇氣是實在而有力的,恫嚇是空虛而怯懦的。這句諺語中的“煙”和“火”映射了勇氣與恫嚇之間的結構關系。同時也映射了古人對于“勇氣”和“恫嚇”的道德價值觀。
【例5】錢是英雄膽。[5]565
例5意為:沒有錢,即使本事再大,什么事也干不成;有了錢,干事就有膽量,有魄力。該句諺語將“錢”這一客觀事物映射為“英雄的膽”,這體現(xiàn)舊時人們看重金錢的價值觀念。
3.2漢語諺語中的方位隱喻
【例6】上不緊則下慢。[5]395(舊時指官府辦事,上級官員抓得不緊,下級官員就會怠慢。)
【例7】上不欠皇糧,下不欠私債。[5]396(意為:上面不欠官府的公糧,下面不欠別人的債務。指問心無愧。)
例6和例7都使用了方位隱喻“上”和“下”?!吧稀敝干霞壒賳T或官府;“下”則指下級官員或者平民百姓??梢娙藗冊谡J知過程中,將“上”這個方位概念映射到高等社會地位,與上級官員和官府對等;而“下”這個方位隱喻則映射到低等社會地位,與下級官員和平民百姓對等。在這方面,漢語諺語中的方位隱喻使用“上”和“下”的概念表達上層階級和下層階級,而不是使用“左右”或者“前后”,如“左不緊則右慢”,“前不欠皇糧,后不欠私債”。古人借用具體的方位關系“上/下”去喻指抽象的階級關系,以此更為形象地描述出古代的階級觀念。
3.3漢語諺語中的實體隱喻
【例8】白豆腐能出血。[5]7
例8意為:極其能說會道,或不顧事實,巧言詭辯。這句諺語在民間還有另一種說法“白豆腐也能說出血來”。這句諺語中人們將“出血”現(xiàn)象套用在“白豆腐”上,賦予其動物或者人的性質。換言之,賦予了其另一實體的特性,因而屬于實體隱喻,中國民間非常形象地通過這句諺語表達會巧言詭辯的能力。
【例9】筆是心靈的喉舌。[5]17
例9意為:心里所想的,寫下來形成文字;看文字,就可以了解作者的為人。從客觀的角度看,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認為“心”代表著一個人的思想,心的喉舌自然也就是描繪思想的工具。該諺語將“筆”喻為“喉舌”,賦予了筆某種人的特征,是擬人隱喻的一種,同樣也是實體隱喻。
【例10】蒼天有眼。[5]39
例10指:上天有一雙明亮的眼睛,能夠幫平民百姓主持公道,獎賞善人善事,懲罰惡人惡事。諺語將“蒼天”人格化,體現(xiàn)了實體隱喻的映射關系。
【例11】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5]119
這個例子借助“佛”來表達人的價值觀念,認為人在世上要爭氣,要努力。因為一個人一旦沒有了骨氣,也就沒有了原則,沒有了剛性,更沒有了尊嚴。小乘佛教的“佛”一般是用作對釋迦牟尼的尊稱。而大乘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具體可指燃燈佛、南無多寶如來佛等。這句諺語中的佛自然也是泛指佛教中所指的各種類型的佛。該例子也屬于實體隱喻,佛本身不存在“爭”這一動作過程,該諺語在“佛”身上也賦予了人的特征。同時也體現(xiàn)了佛教在人們心中的重要地位。佛教在中國民間一直以來影響較為深遠,這句諺語就足以體現(xiàn)佛教是民間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4漢語諺語中的概念隱喻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歷代以來,民間一直在使用漢語諺語記載文化、反映文化。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都有其獨特之處,這些獨特之處也可以具體通過漢語諺語中的概念隱喻得以體現(xiàn),從這一層面而言,概念隱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性。
4.1漢語諺語中的結構隱喻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漢語諺語中的結構隱喻種類豐富多彩,從文中談及的例子可以看出,結構隱喻能夠在一定層面上映射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例1“阿諛是一種偽幣” 和例2“扁擔是條龍,一生吃弗窮”無疑映射出了中華民族端正做人的處世態(tài)度和勤勞為本的生活態(tài)度,都具有積極的社會含義。所謂端正做人主要是指做人要認真做事,端端正正地做人,不能趨炎附勢、阿諛奉承;勤勞為本的生活態(tài)度是中華民族的世代遺風,通過諺語這一語言形式不斷地傳達給下一代。而例3“夫婦是樹,兒女是花”則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的“以家為本”的家庭倫理道德觀。與此同時也涵蓋了一些道理,如森林沒有樹木則不能稱其為森林,樹不開花則將無法長存等。
4.2漢語諺語中的方位隱喻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方位隱喻映射了人類對空間概念的心理認知。諺語“上不緊則下慢”和“上不欠皇糧,下不欠私債”映射出中國人對于社會地位高低的空間意識,“上”映射高等社會地位,“下”則代表低等社會地位。這方面的空間認識與英語國家的人具有相似之處?;诖耍瑥奈幕瘜用娑?,漢語諺語中的方位隱喻也可以形象地描繪中國百姓對于階級的看法,即“官在上,民在下”的階級觀念。
4.3漢語諺語中的實體隱喻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漢語諺語中的實體隱喻形式多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首先,人們多選用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實體來映射另一概念。如“白豆腐”和“筆”,二者都是沒有生命體征的客觀存在物體,但是人們卻可以使用實體隱喻,賦予其某些人或者動物的體征,以便更加生動地形容巧言詭辯的人和“筆”所承載的文化特質。這說明漢語諺語的實體隱喻可以折射出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評價觀念。其次,諸如“蒼天有眼”這種類型的隱喻卻從另一角度折射出中國傳統(tǒng)的唯心主義觀念,也反映了古人對“天”的崇拜和信仰。他們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會被“蒼天”看在眼里,“蒼天”會為世人主持公道。此外,“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這類實體隱喻則體現(xiàn)了佛教植根于人們內心的痕跡。
5漢語諺語中的概念隱喻的功能
5.1輔助教育的功能
漢語諺語包含豐富的知識價值和智慧價值,二者可通過概念隱喻形象且生動地展示出來。其一,漢語諺語中的知識價值可以通過概念隱喻得以體現(xiàn),如歷代的農事諺語、天氣諺語等等,這類諺語所包含的生產生活的實踐知識是人們對客觀現(xiàn)象的經驗總結,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對于人們的生產生活能夠起到指導預示作用,也是人們對下一代人進行知識灌輸?shù)姆绞街弧5?,這類含有科學知識的諺語有些時候涉及復雜的客觀現(xiàn)象的描述,因而人們使用概念隱喻可以簡化這類諺語的理解。其二,漢語諺語中的智慧價值往往也可以通過概念隱喻表達出來,如關于為人處事的諺語、家庭道德倫理的諺語等等,這類諺語中的概念隱喻可以形象地表達某一價值觀,讓后人通過概念隱喻理解復雜深奧的人生道理。概而言之,漢語諺語中的概念隱喻對于諺語的闡釋和理解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人們通過概念隱喻這一簡單的方式理解諺語中復雜的知識和深奧的道理。
5.2增加修辭的功能
漢語諺語本身具有修辭功能,而在漢語諺語中使用概念隱喻又可以發(fā)揮豐富的修辭作用。諺語本身流傳于民間,多以口頭形式出現(xiàn),形象性是口頭諺語的一個重要特點。老百姓總喜歡用具體淺顯的事物來映射抽象深奧的道理,以便于理解。因而,人們下意識地會選用一些概念隱喻來達到更好的修辭效果。Lakoff所指的概念隱喻既包含擬人、移情、通感,也包括借代和借喻等修辭手法。從Lakoff認知語言學的角度而言,漢語中的概念隱喻所具有的修辭功能是一種多元化的功能。
6結語
自古以來,人們用簡潔而極富形象性的諺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本文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分析概念隱喻在漢語諺語中的具體體現(xiàn)形式,并試圖分析概念隱喻與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的緊密關系。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Lakoff的概念隱喻理論對于概念隱喻的界定沒有嚴格的標準,很多情況下,結構隱喻、方位和實體隱喻可以相互交叉,三者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所以,我們對于概念隱喻的界定和分類仍然有待討論。但毋庸置疑的是,概念隱喻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具體體現(xiàn)為:結構隱喻折射出傳統(tǒng)的道德倫理觀念,方位隱喻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階級觀念,而實體隱喻則映射出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評價觀念和佛教的地位。此外,從功能的角度而言,漢語諺語中的概念隱喻既可以加強諺語的教育功能,也可以加深諺語的修辭功能。對于漢語諺語中概念隱喻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認知和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此拓展?jié)h語諺語研究的領域,同時試圖補充認知語言學研究的語言實例。
參考文獻:
[1]Lakoff George,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117-210.
[2]《漢語諺語詞典》編委會.漢語諺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3]陳忠.認知語言學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321-333.
[4]李福?。J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31-143.
[5]趙忠寶.中華諺語[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柳克
A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alysis on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Chinese Proverbs
ZHAO Haiyan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Dali University, Dali 67100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this paper identifies and analyzes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Chinese proverbs. Structural metaphors in Chinese proverbs reflect the traditional moral ethics, and location metaphors are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cept of classes in ancient China, whereas entity metaphors can reflect the traditional social evaluation ideas and status of Buddhism in people's minds. In addition, from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Chinese proverbs not only can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proverbs but also deepen the rhetorical function of proverbs.
Keywords:Chinese proverbs; conceptual metaphor; cognitive linguistics
收稿日期:2015-10-27
基金項目: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青年項目(QN2016046)
作者簡介:趙海燕(1984-),女(白族),云南大理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翻譯研究。
中圖分類號:H13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3907(2016)07-0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