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摘要】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對于小學生思想道德以及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因此,對學生品格的影響也更為直接,產生的作用也更為明顯。在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運用思維可視化技術,不僅能夠突破傳統(tǒng)教學瓶頸,還能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本文將對小學高年級的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運用思維可視化技術的情況進行研究,從而探索出一條適合當代小學生品德與社會學科發(fā)展的教學策略,為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奠定基礎。
【關鍵詞】思維可視化技術 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 教學運用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171-02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教學學科,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教會學生如何看待人的品性和社會行為。作為小學實施道德教育的主要課程,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育從實際教學效果上看并不樂觀,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不理想,學生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教學方法不得當等問題的出現,致使教學活動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對此,教師要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改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方法,運用現代化教學策略,從而改變教學現狀,為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撐。
一、思維可視化技術簡述
四維可視化技術就是將思維方法與思維路徑通過圖示技術,生成圖示的軟件技術,結合圖示的可呈現性,利用信息技術的可傳播性、存儲性和交互性等,將思維方式和思維路徑呈現出來。此種技術將有效的信息以圖示的形式呈現出來,更容易被人們理解和記憶,并且對于學生的思考能力也能進行有效地訓練,讓學生的思維更為活躍,為提升教學效果創(chuàng)造了條件。目前,思維可視化技術已經在小學教學的部分學科中得到了應用,并通過教學實踐得出,該種技術對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對于小學生品德與社會學科的學習,運用思維可視化技術,可以打破傳統(tǒng)教學瓶頸,為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道德素養(yǎng)創(chuàng)造條件,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二、四維可視化技術在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的運用
1.幫助教師明確教學目標
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內容上看出,主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能力、知識等為目標,這些內容將共同作用于學生的社會生活,并對其以后的發(fā)展產生相應的影響。對此,教師要充分地認識到自身肩負的責任,做好教學內容安排,以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社會生活產生緊密地聯系[1]。但因小學生在基礎教學階段,所要掌握的知識較多,且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很容易遺漏知識點。利用思維可視化技術,構建完整的教學體系,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進而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2.提供了開放式的學習方法
思想品德與社會教學因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所以,其潛在的可挖掘的教學資源也十分豐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對現有和潛在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以豐富內容,以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2]。再利用思維可視化技術,在教學中融合多種教學因素,如情感、意志行為等,讓學生對課堂教學更感興趣,課前和課后預習也更為主動,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創(chuàng)造了條件。
3.課堂教學效果更顯著
學生的品德與人格并不是單純地靠知識的灌輸來實現的,而是需要學生自己在與外界產生交流的過程中逐漸構造出來的。從這一層面上看,學生的主觀體驗對于自身道德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更具實效性。在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上運用思維可視化技術,可以提升課堂的實效性,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學中的品德與社會道德理論,從而為學生的課堂理論教學創(chuàng)造實際的作用效果[3]。品德與社會教學需要借助對話,通過思辨以體現教學含義,但對話式的思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借助思維可視化技術,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思維的中心內容做出思維導圖,教師通過查看學生的思維導圖了解學生的思維路徑,然后針對學生的思維路徑采取對話式的交流,以達到教學目的。
三、思維可視化技術在實際中的應用問題
1.認識不足,應用范圍受限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重視知識的講解,忽視學生的思維能力,致使思維導致技術在教學活動中得不到良好地運用,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也由此受到限制。
2.教與學關系處理不當
新課改的實施,要求師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系,以使師生之間的配合更為緊密,實踐證明,該舉措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4]。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中,思維可視化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教學的有效性,但因與教學目標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所以,教學的實效性不強,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四、思維可視化技術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運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思維可視化技術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應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強調教學的實效性,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強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本領,以提升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授課教師積極地探索教學方法,提升自身素養(yǎng),注重教學內容與思維可視化技術的銜接,以使該項技術能夠發(fā)揮出真正的作用。
五、綜述
在新課改教學的影響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要充分地借助現代教學手段,通過思維可視化技術對學生思維能力進行訓練,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能力,為其更好地理解知識,掌握技能創(chuàng)造條件。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運用思維可視化技術,要注意與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教與學的緊密聯系,以提升教學效果,完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惠芳.思維可視化技術在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3,21(11):117-120..
[2]胡德海.探究思維可視化技術在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上旬,2015,15(3):150-150.
[3]張春玲.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思維可視化技術的應用[J].環(huán)球人文地理,2014,7(4):168-168.
[4]陳娟芳.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的思維可視化技術實踐研究[J].教育界,2015,23(2):13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