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欽
摘 要: 學習古詩文,有利于提高作文文化素養(yǎng)和發(fā)揮作文主題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語言表現力。學好古詩文,在寫作中巧妙運用古詩文。
關鍵詞: 古詩文 寫作 文化素養(yǎng) 語言表現力
面對古詩文的不景氣,有人聲稱古詩文已是末路文學。但筆者并不這樣認為,優(yōu)美的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的底蘊,是塑造中華魂的優(yōu)秀素材。學習古詩文,有利于開闊學生視野,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加強性情修養(yǎng),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學習古詩文,還有利于學生吸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感受語言文字的偉大和魅力,更加感化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以下筆者對古詩文學習對寫作有何重要意義進行闡述。
首先,學習古詩文,有利于提高作文文化素養(yǎng)和發(fā)揮作文主題的重要作用。
長期以來,許多家長普遍反映自己孩子不會作文,老師也經常發(fā)現學生作文有頹廢現象。更讓人心痛的是,許多孩子從內心深處就對善惡不明,性情愚昧。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常言道,文如其人,作文并不只是簡單技巧問題,古人云:“欲作好文,要善修‘浩然之氣?!彼^“浩然之氣”從哪里來?要從榜樣、標兵身上學來。古代圣賢、愛國志士,皆當應成為當代青少年的榜樣,他們身上總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氣質和對國家對民族的無限熱情和摯愛,如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政治抱負;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自尊人格;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心憂天下情操;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豁達胸襟;岳飛“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惜時品格等這些就是所謂的“浩然正氣”,這也就是當代青少年所缺乏的精神食糧。要攝取這些精神食糧就得好好學習古詩文。況且在初中階段,能選入教材的古詩文,一般皆為經典名篇名詩,內容意蘊深刻雋永,能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培養(yǎng)學生高貴的修養(yǎng)情操。這都為寫作積累了優(yōu)秀的經典素材,以此提高作文文化素養(yǎng)和提升作文思想主題。
從近幾年中高考看,得高分的優(yōu)秀作文大部分都運用了豐富的古詩文做經典素材,提升作文的文化素養(yǎng),加深作文思想內涵。如有篇湖北高考滿分作文《感時花濺淚》,此篇作文里就運用了大量的古詩文,題目就引用了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詩句,文中還運用了大量古詩詞,有李清照的詞“人比黃花瘦”,“興盡晚回舟,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還有王維的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張繼的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李白的詩“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蘇軾的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這些優(yōu)美的詩句為整篇文章增添了不少文化素養(yǎng)和思想內涵。就如我們長樂去年高考滿分作文也是運用蘇軾的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提煉為主題的。
其次,學習古詩文,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語言表現力。
古詩文大多數語言簡潔優(yōu)美,意味雋永,準確鮮明,具有繪畫、音樂、含蓄性的特點,同時十分講究內蘊力,托物言志,具有很強的語言表現力。如柳宗元《江雪》的美不只限于畫面和音韻之美,更在于“絕”、“滅”二字所體現的社會環(huán)境險惡的凝練的字詞和著“漁翁”即是作者自畫像,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幽、寒、獨、孤、雅”的情趣高潔。再如韋應物《滁州西澗》四句皆為描摹,語言優(yōu)美,寄景言志,道出詩人對西澗春日的喜愛,體現贊山川美色的意旨。語言不僅精煉而且非常深刻豐富,具有極強的表現力。
古詩文的語言表現力還在于有豐富的意象,激發(fā)讀者想象力。在學古詩文中就要讓學生憑著生活經驗與認識,調動多感官,展開豐富的想象翅膀,從文字中看到或聽到有聲有色的形象,體味文學意境美。如《敕勒歌》這首詩意境優(yōu)美,雖然學生沒到過大草原,但可讓學生從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中體味到大草原的無限風光。優(yōu)美的古詩文,直接抒發(fā)情感,且節(jié)奏性強,語短意長,使人百讀不厭,不知不覺中受到優(yōu)美語言的熏陶和感染。比如一些描寫自然景物的詩句“草色遙看近卻無”描繪了初春的小草景象,“接天蓮葉無窮碧”描繪了盛夏中蓮花的嬌媚,“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春花喻嚴冬,妙不可言,“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景象宏大、美不勝收等都是以最簡潔的文字表達豐富深刻的內容。所以古詩文在語言方面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初中生若能從中大量積累優(yōu)美詞匯,提高作文語言表現力就不言而喻了。
綜上所述,學好古詩文對于提高作文應當有重要作用,那么該如何學好古詩文和如何巧妙運用好古詩文也是在現實中最大的困惑。學好古詩文首先要落實課標要求,新課標主張中學古詩文教學內容為掌握古詩文的主要內容及表達的思想情感,多用吟誦的方式積累經典名句,培養(yǎng)學生鑒賞能力,激發(fā)學生品賞古詩文的興趣。為了達到課標要求,讓學生更輕松地學好古詩文,在教學中筆者主要運用以下兩種方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注重平時積累。比如實行“一周一詩”和“一節(jié)一句(經典古詩文句)”,大家共同在反復吟誦中,感知古詩文的語韻美,理解作者蘊涵的深刻思想情感。誦讀即反復讀,多遍熟讀,先不急于背誦,不提倡讀一句背一句,這樣死記硬背,記憶只是一時,過不了多長時間就又都還給老師了,而待到全文讀到滾瓜爛熟時,自然而然就會背誦了。
第二,注重古詩文中的“意象”與“意境”的品析。古詩文多為抒情言志的作品,一般以客觀物象為載體,融入作者主觀情愫即為意象。所以在學古詩文時,不僅要著眼于所描寫的客觀物象,而且應透過物象理會到人的意念和感情,只有這樣才能抓住作品的真正題意和思想。意境是由意象構和而成,是情和景的和諧統(tǒng)一。意境是古詩文中必不可少的,只有整合好古詩文中的意象所構就的意境即情景交融和諧,才能挖掘其意趣主旨,更好地理解與把握古詩文的深刻寓意與思想。
學好古詩文,還要在最大限度地運用在寫作中,更是件不易的事情,那如何巧妙運用呢?筆者根據歷年來的一些考場作文略述一二,拙見僅供參考。第一,可借用古詩文寓意與哲理為文章主旨。如以上所提到的2008長樂高考優(yōu)秀作文《清歡》就是運用蘇軾的詞“人生有味是清歡”提煉主題。第二,可巧用古詩文名句為題。如前面提到的湖北高考優(yōu)秀作文《感時花濺淚》還有四川省高考優(yōu)秀作文《只緣身在此山中》等都大膽地直接用古詩文做作文的標題,標新立異。第三,引用古詩文作為印證主題的素材。這樣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引用得巧妙會使得文章妙筆生花。
總之,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我們不僅要把它學好,而且要從中汲取文化的精華陶冶自我情操,更要更好地運用其語言精妙之處,在寫作方面得到更大的提高。以此弘揚祖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