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華/江西省弋陽縣教育體育局局長
打造、鑄造、鍛造
方華/江西省弋陽縣教育體育局局長
早餐,閑聊。
笑容,交談,教育。
為何,做何;交流,觀點。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未來教育家》雜志總編輯、教育部新聞宣傳專家顧問組成員劉堂江老先生應邀來弋陽指導,四個半天,五所學校、一座書院、一處故居、一次論壇、一場講座、N次教育討論交流。在鄉(xiāng)村學校,我們談鄉(xiāng)村文明、鄉(xiāng)村文化、鄉(xiāng)村教育和鄉(xiāng)村教師,談城鄉(xiāng)教育一體化、留守兒童、教育均衡;在城鎮(zhèn)學校,我們談新型城鎮(zhèn)化、大校額、大班額、均衡與優(yōu)質;在疊山書院(為紀念本邑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抵抗侵略的堅強戰(zhàn)士謝疊山而建造的),我們談古代教育,談朱熹、文天祥、辛棄疾、歐陽修、湯顯祖、謝疊山;在方志敏故居,我們談民國教育,談抗日、忠誠、清貧、可愛的中國,談人格、大局……但有兩個話題至始至終都沒離開,一個是教育家辦學;一個是什么樣的教育,才能稱之為好教育。
那天早晨,圍桌漫談,劉老的“話蟲”一不小心被我們鉤了出來,從為師到為生,從求學到從教,從機關到報社,從退休到再上崗。一路說來,人貴語緩,最后在《未來教育家》辦刊宗旨停下,提出了刊物如何定位以及如何達到目標,“打造”能達到但是不可??;“鑄造”讓他止步沉思;而“鍛造”則讓他冥思苦想,最后提出要鍛造《未來教育家》,使之成為獨一無二、專注于一、具有專業(yè)引領和影響的一流教育期刊。
打造、鑄造、鍛造,是策略?是路徑?還是手段?
打造、鑄造、鍛造,是目的?是目標?還是價值?
我由此想到了教育。我們的教育改革不可謂不多,有課程改革,有課堂改革,有高考改革,有評價改革甚至于有人提出學制改革;我們的教育改革者、思考者、踐行者不可謂不多,有頂層設計改革者,有教育理論思考者,有一門心思撲在學校課堂踐行者;我們的教育改革成果、示范區(qū)、名師名校長名校不可謂不多,有各項不同階層(級層)的教育改革成果,有名目繁多的教育名詞,有稱之為各種各樣的教育,有這樣那樣的名師、名課堂、名校長、辦校名言、名校。這些是我們教育的先行者、思考者、探險者,是他們的仁愛、上進、追求,讓我們看到了屬于教育的不同風景??墒?,在這一序列里,這些成績、成效、成果,有多少是“鍛造”出來的,有多少是“鑄造”出來的,又有多少是“打造”出來的?
打造、鑄造、鍛造是否有所區(qū)別,有何區(qū)別;是程度上的差距,還是質的區(qū)分呢?
打造、鑄造與鍛造看似技能與方法的不同,看似是工藝與要求的差別,在我看來,更是起點的分歧。打造者的起點因何?鑄造者的起點因何?鍛造者的起點又為何?不忘初心,起點就決定結果,開始就決定走向和終點,三種不同方式的過程(或稱之為方法、策略、路徑),其實表達出三位“工匠”的內心價值取向,就如同你的眼睛“出賣”你的靈魂一樣。
重提工匠精神,初看是我國制造業(yè)缺少優(yōu)秀的技工人員;細看是我們教育培養(yǎng)目標單一、錯位、缺失;往深看是我們民族為人、為事、為學的態(tài)度,文化和追求需要堅守、樂趣、熱情、用心。以工匠精神來看打造、鑄造和鍛造就不難發(fā)現(xiàn),看似是工藝不同、操作不同,實為要求不同、標準不同。反觀我們的制造業(yè),我們區(qū)別于制造業(yè)發(fā)達國家,不是技能與技巧的區(qū)別,而是追求卓越、精打細造、精益求精的差別。這種差距表面是技能與技巧差距,實則是內心認知和價值取向的差異。
打造,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思考,但需少些速度和量的追求,再少些為了達到目標而虛張聲勢;打造,需要慢下來、靜下來、堅持下來。
鑄造,是一種技法,也是一種追求,但需少些模式、少些空隙、再少些單一性思維;鑄造,需要溫度與時間的融合,模型與產品的融入,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
鍛造,是一種工藝,也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項傳統(tǒng),也是一種文化;是一門技能,更是一種精神。鍛造,如果沒有求真求精的追求,就不會有千錘百煉的耐心;如果沒有求善求好的向往,就不會有閑庭信步的自信;如果沒有崇尚優(yōu)秀、崇尚卓越的情懷,就沒有堅守百年的熱情與執(zh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