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軍
(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
新形勢下構建“三走”活動常態(tài)化機制的設想與實踐
彭軍
(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213164)
摘要: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lián)聯(lián)合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開展了大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的“三走”活動,已在全國蓬勃展開,要使“三走”活動與大學生身心健康素質提升相結合,建立科學的運行機制,提高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促進大學生體育習慣養(yǎng)成、意志磨煉、體質增強,不斷豐富“三走”實踐載體,切實提高大學生群體的身心素質。
關鍵詞:“三走”常態(tài)化機制構建設想實踐
共青團中央等下發(fā)的(中青聯(lián)發(fā)[2014]2號)、(中青聯(lián)發(fā)[2015年]4號)文件強調,要切實發(fā)揮“三走”活動在促進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提升、習慣養(yǎng)成、體質增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國各高校以共青團中央等部門制定的“三走”文件為指南,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三走”活動,給大學生傳授體育知識,使他們能夠充分施展體育才能,滿足了大學生愉悅身心的需求,對提高大學生身體鍛煉意識,豐富其運動訓練的專業(yè)知識,提高大學生身心健康素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一般來說,“三走”中的“走下網絡、走出宿舍”是前提,“走向操場”是形式,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才是目的。研究表明,體育鍛煉能夠改善人們的心境,增進積極情緒,同時,體育鍛煉可以提高大學生積極向上的情緒,降低身體各種不適癥狀,提高幸福感,培養(yǎng)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現在的大學生普遍興趣比較廣泛,生活內容相當豐富;部分大學生主觀上認為體育鍛煉沒有必要,不愿意進行身體鍛煉。他們除了應付自身專業(yè)課程外,課余時間多了,注意力都轉移到個人興趣上了,比較普遍存在一些懶惰現象;同時缺乏科學的體育指導,他們不是把體育鍛煉當做個人必需,而是更樂意把時間花費在網絡上,或待在宿舍里打游戲、聊天、網購等。中國青年報曾有調查顯示,92%的大學生愿意參與學校組織的、趣味性強或自己喜歡的體育活動,但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堅持體育鍛煉的意志和恒心。83%被調查的大學生愿意嘗試參與活動;76%的大學生愿意主動參與體育運動。因此,多樣而有趣的活動和貼近大學生的組織方式,能有效地促使學生養(yǎng)成健康生活習慣。另外,部分高校存在對學生體育鍛煉缺乏監(jiān)督機制的現象。
(一)亞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觀
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觀認為,德性是幸福的重要前提,與幸福密切相連,健康既是能夠產生更多快樂的善,又是人們追求的善,是一種德性的實現活動和個人幸福的體現。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幸福雖不等同于快樂,但幸福也不排斥快樂,幸福就在快樂的生活之中,快樂是幸福的應有之義,是它的重要的構成要素[1]。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就是按照終極的卓越性的心靈的某種活動。如跑步能使大學生身體健康,跑步的結果健康是大學生追求的善,但跑步本身不是他們所追求的,因此跑步就是實現善的手段。大學生通過“三走”活動,可將心靈合于完全德性的現實活動,獲得愉悅心境,增進積極情緒的功效,產生寧靜感及內心生活的豐富感,同時可獲得精神升華的實踐成果,從而提升滿足感和幸福感。
(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馬斯洛認為,人的行為動機發(fā)自人的內在需要,這些需要有高低不同的層次結構,按照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需要,由低到高的順序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社會需求是歸屬與愛的需求,也是需要層次論的核心內容。自我實現是人格發(fā)展的最高動力,結合到大學生“三走”活動中,高校要充分考慮不同類型的大學生,使得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獲得展現自我和鍛煉自我的機會,使學生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上升到自我實現的需要,真正達到身心合一?!叭摺被顒拥拈_展,特別是集體體育活動會使大學生個體之間的關系得到較好的處理,學生的歸屬感會明顯增強樂觀,在安寧而又愉快的精神狀態(tài)中工作,使自己得到全面自由的發(fā)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通過開展“三走”活動,引導大學生愛自己的宿舍和室友,學習如何與人相處,減少壓力,達到情感上的滿足,愉悅地進行社會交往。體育鍛煉可以使大學生的不良情緒得到合理的宣泄,使他們時刻保持良好的心理、身體健康,并獲得他人尊重和實現自我的需求。
(三)終身體育應該貫穿人的生命始終
終身體育是指一個人終身進行身體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它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指人從生命開始至生命結束學習與參加身體鍛煉,使終身有明確的目的性,使體育成為一生生活中始終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二是在終身體育思想的指導下,以體育的體系化、整體化為目標,為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生活領域中提供參加體育活動機會的實踐過程[2]。終身體育可使大學生在進行身體鍛煉的過程中,體育運動的能力水平得到提升,同時感受到體育鍛煉會帶來積極情緒和愉悅心境,樂于接受體育的有關知識和進行身體鍛煉。這對培養(yǎng)大學生體育興趣和愛好,且能使他們能夠真正地喜歡體育,為今后走向社會后還會繼續(xù)參加體育鍛煉,將體育鍛煉成為其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盯緊一個目標
高校開展“三走”活動,一是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提高大學生身心健康素質提升為目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三走”活動的全過程,促進大學生意識提升、習慣養(yǎng)成、意志磨煉、體質增強、健康成長。二是要不斷豐富實踐載體,各方協(xié)同配合,形成合力,推動“三走”活動深入開展,達到切實提高大學生群體的身心素質,培養(yǎng)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根本目的。三是要全面指導“三走”,建立科學的運行考評機制,激發(fā)學生內在動力,建設更加規(guī)范的總結評比平臺。四是要將“三走”活動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校園文化相結合,與時尚元素相結合,與學生興趣愛好相結合,真正貼近學生,提升“三走”活動質量。五是要把“三走”活動與大學生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相結合,帶動不同的服務對象融入“三走”活動,凸顯“三走”活動中涌現出來的榜樣和力量。
(二)采取三個“參”
1.學生參加。高校要根據大學生的特點,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使其能夠獨立進行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一是引導學生參加體育健身培訓和體育技能培訓,逐漸養(yǎng)成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好習慣,培養(yǎng)終身體育意識。二是培養(yǎng)學生掌握較系統(tǒng)的體育與衛(wèi)生保健知識、體育的基本技能技術。三是定期邀請專家開展體育知識講座,組織學生觀摩體育賽事,了解重要體育賽場動態(tài),拓寬學生視野。四是在“三走”活動過程中要盡可能安排一些符合大學生身心特點的內容,把競技化項目轉化為游戲化的體育活動。在體育情感、體育動機、體育興趣、體育態(tài)度和行為特征維度上,還要注意根據男女學生的不同特點開展活動。
2.教工參與。高校教工工作壓力大,閑暇時間少,但不少教工體育鍛煉的意識還是比較強。因此,一要充分發(fā)揮高校教職工中的體育骨干的作用,開展有組織的體育幫扶活動,優(yōu)化高校體育環(huán)境,激發(fā)教工體育熱情,帶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起到教工帶頭作用。二要鼓勵教工與學生組成聯(lián)合體育社團,大力開發(fā)具有娛樂性、健身性和文化品位的體育項目,例如,瑜伽、太極、健身等項目,增強教工、學生對體育項目的認同感,增加適合大學生興趣愛好的體育項目,大力推廣一些適合于大學生健身需求,集娛樂與競技于一體的時尚項目。
3.老同志參謀。高校退休的老教師、老同志比較多,他們退休后一般都能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相比較大學生不如退休老教師鍛煉得那樣普遍,這個看似司空見慣的現象實際上反映了當代社會的現實。老同志對于生命本身的體悟更深,健康問題迫在眉睫。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也知道健康很重要,體育鍛煉很必需,但是畢竟經歷得還不夠多,總是把疾病痛苦想得離自己太遠,所以,要讓大學生對體育鍛煉重視起來,光是宣傳遠遠不夠,需要他們身邊的老教師身體力行地影響他們,現身說法,給予他們諄諄教誨方才有效。老同志的現身說法有時會起到意想不到的特殊作用。
(三)明確五個“提”
1.提出目標。隨著高等教育向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轉變,高校體育教育目標已與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總目標相一致,高校應將“三走”活動的目標、目的和內容視為培養(yǎng)大學生體育意識和參與鍛煉、增強體質的硬件,為大學生的體育鍛煉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促進大學生體魄強壯和心理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其團隊意識、競爭精神和樂于奉獻、吃苦耐勞和意志品質;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品德和性格,身心并育,促進大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人格健全完善。
2.提高覺悟。覺悟就是對事物及其產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認識和理解程度,大學生覺悟的高低決定了其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三走”活動。應使大學生認識到,我國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進步,需要大量人格健全、知識淵博、能力復合型的職業(yè)人。因此,高校要著力培養(yǎng)大學生的體育習慣和自主體育鍛煉意識,克服懶惰、懶散、無所事事的不良習性,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和生活態(tài)度,這對大學生人生理和心理大有益處,對其身心健康發(fā)展也大有裨益。
3.提升境界。要使大學生樹立為祖國的強大和發(fā)展而鍛煉身體的思想,高校要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體育比賽,不僅豐富大學生的業(yè)余文化生活,激發(fā)大學生的體育興趣,提高他們運動能力,而且養(yǎng)成堅持鍛煉的好習慣。如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拉丁舞、爵士舞、形體舞及體育舞蹈的各種形式、大眾化的籃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類活動,鼓動大學生參與到他們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中,展示自己的運動風采。
4.提請輔導。高校要積極支持體育社團的建立,并給予高度重視,多安排體育社團活動,給大學生機會,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運動才能的機會,培養(yǎng)終身體育意識的途徑是:激發(fā)運動興趣→培養(yǎng)運動習慣→提高運動能力,因材施教、因齡施教,環(huán)環(huán)相扣,循序漸進地進行[3]。高校體育教師要發(fā)揮專業(yè)指導的作用,在“三走”活動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心理、生理和社會環(huán)境等特點,確定活動內容和科學方法,并以各種方式調動鼓勵保護和培養(yǎng)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積極性。
5.提供條件。現代化、藝術化的體育設施能充分提高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濃厚興趣,高校應加強體育鍛煉設施和場館的基礎建設,為大學生提供充足、安全、多樣、方便的體育活動場地、運動器材,定期更新器材,購添加相關體育設施;加強對體育場地的合理利用和科學管理,充分發(fā)揮現有體育設施的作用,物盡其用,給大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健身條件,為提高大學生運動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的 “三走”活動開展已初見成效,一是體制建設合理。學院建成了院團
委——分團委——團支部和學生社團三級聯(lián)動體系,形成了“三依托、三合一”三級遞進工作方案,即“依托晨練、依托團支部、依托學生社團”三大陣地,“每日一練、每周一賽、每月一節(jié)”三大方式互相融合。二是方式多樣有效。學院采取項目化實施方式,累計開展大大小小各類室外體育活動已有100多項,近萬人次的學生參與,覆蓋面廣,逐步形成了學生崇尚運動、健康向上的良好體育氛圍。三是師生交流暢通。學院加強了有體育特長的教工、老同志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如試行體育導師制、周末青年薈、老同志現身說法等,不斷增強活動的吸引力。四是多重結合保障。學院特別注重與校園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與時尚元素相結合,與大學生興趣愛好相結合,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相結合,內容豐富多彩,取得良好效果。
高校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體育意識,促進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促進大學生體育蓬勃開展,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場所。高校只有通過明確“三走”目標,真正建立起目標清晰、內容完備、操作性強“三走”體系,并建立運行、考評、實施方法,全方位構建“一三五”常態(tài)化機制,才能使高校“三走”活動開展得更加有效、長效、實效。
參考文獻:
[1]溫克勤.略論亞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論[J].理論與現代化,2002(3):51-56.
[2]馬玉芳.高校陽光體育——架設通往大學生終身體育的橋梁[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10):89-90.
[3]張賀.學校體育中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D].吉林體育學院,2012,6:15-17.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6年度江蘇省學校共青團研究重點課題《“三走”活動與大學生身心健康素質提升的常態(tài)化機制研究》(項目編號:ZD2016010)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