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俊 杰
(臺灣大學 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臺灣 臺北 10617)
《東亞儒學:經(jīng)典與詮釋的辯證》越南文版序
黃 俊 杰
(臺灣大學 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臺灣 臺北 10617)
《東亞儒學:經(jīng)典與詮釋的辯證》這部書中文版在2007年10月由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已經(jīng)出版日文版與韓文版,現(xiàn)在由河內(nèi)國家大學阮金山副校長敦請裴伯鈞教授翻譯為越南文,向廣大的越南讀者請教,我特別向阮金山副校長與裴伯鈞教授表示最誠摯的謝意,感謝他們?yōu)榇龠M學術的交流所做的努力。
20世紀東亞各國學者人文研究的視野常以自己國家為中心,較少采取跨國或跨界之視野,因此,較少提出具有普遍意義之學術命題。20世紀中、越、日、韓、臺灣各地的文、史、哲研究論著,呈現(xiàn)相當明顯的以國家為中心的“國族論述”。
因應20世紀東亞人文學術研究的問題,在21世紀全球化以及亞洲崛起的新時代里,東亞人文研究可以采取以下三種研究取向:第一,聚焦東亞經(jīng)驗,以東亞為視野并從東亞出發(fā)思考。事實上,跨出國家疆域而以東亞作為研究之范圍,正是21世紀人文研究的新動向。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亞洲(尤其是東亞)的興起,以及“全球化”趨勢的加速發(fā)展,東亞人文學界開始從20世紀常見的“國家中心主義”的研究格局,逐漸轉(zhuǎn)向以東亞為研究的視野。舉例言之,日本東京大學原有的“中國哲學”講座,就更名為“東亞思想文化學”講座。日本各大學獲得日本文部科學省資助的卓越研究中心(COE)計劃,也大多以東亞為視野。大韓民國政府所推動的“21世紀韓國頭腦”卓越計劃(簡稱BK21),在人文學科方面的計劃也是以東亞為研究范圍。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所屬研究計劃如“東亞儒學”、“東亞民主”、“東亞法治”、“東亞經(jīng)濟”、“東亞華人的自我觀”與“東亞崛起中的中國大陸變遷”等研究計劃,均在不同領域與程度上說明了21世紀人文社會學術研究的新取向。這種新的研究取向必然具有跨文化的、跨國界的、跨學科的、多語言的多重視野。
第二,以經(jīng)典或價值理念為研究之核心。20世紀中國人文學術研究以實證主義為其方法論基礎,這種狀況固然與清代中國考證學的學術傳統(tǒng)有關,也與20世紀初年歐陸實證主義思潮相激蕩。在實證主義風潮之下,20世紀中國人文研究論著,關懷“事實”遠過于“價值”。
但是,問題是:“事實”如果不是置于“價值”的脈絡中加以衡量,那么,“事實”的意義多半難以彰顯。展望21世紀的人文研究,除了過去所注重的“事實”問題之外,更應加強有關“價值”問題的研究,尤其是承載價值理念的經(jīng)典,更應成為人文研究的核心。
第三,以文化為研究之脈絡。我們雖然主張以“從東亞出發(fā)思考”作為新時代人文研究的策略,但我們也必須注意東亞各國歷史經(jīng)驗與人文傳統(tǒng)中的“同”中之“異”。只有深入具體而特殊的而且有地域特色的各別文化脈絡,我們才能開發(fā)并拓展全球的視野,吉爾茲(CliffordGeertz,1923—2006)所謂“具有全球意義的地域知識”,正是指此而言。
東亞各國都分享漢字文化、儒家價值理念、佛教信仰、傳統(tǒng)中國醫(yī)學等共同的文化質(zhì)素,中、日、韓、越各國儒者或官員在互相交往之際,常以上述共同文化質(zhì)素作為交流的基礎。當18、19世紀越南的士大夫進入中國之后,與當?shù)厥看蠓蛸x詩酬唱,既是文化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20世紀越南領袖胡志明尊崇孟子,也能寫中文古體詩。
隨著21世紀全球化時代中民族國家(nationstate)的“解疆域化”,以及“區(qū)域經(jīng)濟”如歐盟、北美自由貿(mào)易區(qū)、東協(xié)10+3、大中華經(jīng)濟圈等經(jīng)濟體的興起,東亞的人文研究勢必形成新的取向。21世紀人文研究策略,可以采取“以東亞為研究視野”、“以經(jīng)典或價值理念為研究之核心”,并“以文化為研究之脈絡”,以開展新的研究的可能性。這部書中所謂“東亞儒學”研究正是在以上三項研究新視野之下而提出。只有深入東亞文化的根源──儒學的價值理念,我們東亞知識分子才能在21世紀與歐美知識分子進行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對話。
“東亞儒學”研究是一項長遠的學術事業(yè),這部書只是我自己在這塊學術園地耕耘的初步成果,我以至誠之心奉獻這部書給越南學界的先進與朋友。
(《東亞儒學:經(jīng)典與詮釋的辯證》由裴伯鈞教授譯為越南文,2012年6月由河內(nèi)國家大學出版社出版,本篇序文所提倡的三種東亞人文研究的取向,亦見于拙著《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jīng)典與理念:互動、轉(zhuǎn)化與融合》〔2010〕一書的自序。)
(責任編輯:董灝智)
2016-11-01
黃俊杰(1946-),男,臺灣高雄縣人,臺灣大學講座教授;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A
1674-6201(2016)04-0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