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慶縣大莊科中心小學 郭志強
教師隊伍建設是學校工作的重心,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是隊伍建設的核心。一個教師的核心能力,就是課堂教學能力,每個教師都能上出優(yōu)秀的課,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yōu)秀學生,才能辦出優(yōu)秀的學校。
我校是一所規(guī)模較小的山區(qū)寄宿制小學,現有8個教學班,學生120人,專任教師16人。學校教師隊伍建設面臨以下三個主要困難。
第一,專業(yè)基礎差。我校16名專任教師中只有一人畢業(yè)于中等師范專業(yè),其余均來自于社會招聘,先上崗實習再考取教師資格證后轉為正式教師,他們的平均教齡不足7年,這些年輕的教師,教育教學專業(yè)理論知識、專業(yè)技能水平較低,缺乏教學實踐經驗。
第二,引領力量弱。由于學校所處地區(qū)偏遠,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相對艱苦,年輕教師進入成熟期后不久大多會選擇調離山區(qū),造成本已匱乏的優(yōu)秀師資流失嚴重,沒有教學上的領頭雁。在教師隊伍青黃不接情況下,教學指導力量薄弱也就屬于正?,F象了。
第三,培訓成本高。學校地處深山區(qū),距離縣城較遠,交通不便利,教師參加一次教研或者是培訓活動,即便是聽一節(jié)課也要耽誤一天的時間,學校就要安排其他人員代課,所以考慮到為了保證正常的教學進度,學校能為教師提供參加業(yè)務培訓機會并不多。
經過調查了解得知,老師們很想上好課,只是不知道怎樣才能上好課,課堂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在不斷地模仿別人,至于為什么要那樣教?應該怎樣教?還可以怎樣教?這些問題都是茫然的。
立足學校實際,我們在充分結合學校校本教研實踐情況的基礎上,構建“自主引領——對照反思”式校本教研模式,并對模式的目標、特點、組織結構和實施進行理論和實踐上的探索。
自主引領:是以教師為引領對象,由學校或者教師本人確定引領主體(教學名師),以名師課堂教學實例為內容,最大程度地利用引領資源來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yè)水平提高。
對照反思:是教師以名師課例為內容,對照自己課前預設的教學設計進行對比思考,尋找差異,梳理問題,分析解決方法,形成反思結論,以此提高教師的理性認識和課堂教學實踐能力。在本研究中對照反思包含以下三種情況。
1.自我反思
教師在觀摩課例過程中或者課后對照自己的課前教學設計進行獨立反思。
2.互助反思
教師在觀摩課例之后,結合自己的課前教學設計與同時觀摩課例的其他教師共同分析差異原因。
3.交流反思
教師在觀摩課例之后,結合自己的課前教學設計與授課教師交流意見共同分析差異原因。
“自主引領——對照反思”式校本教研模式:是以“自主引領”和“對照反思”為核心環(huán)節(jié),強調“自主引領”與“對照反思”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協調與統(tǒng)一,強化對引領機會的把握和對引領資源的充分利用,把對照反思的內容細致化,過程深入化,范圍擴大化,將校本教研的三種基本形式: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yè)引領有效地進行整合,并且充分地加以利用。研究主體是學校中的教師,研究的問題來自于課堂教學實際,研究過程反映教師對自身實踐所進行的有意識的、系統(tǒng)的、持續(xù)不斷的探究反思過程,這一過程包括以下六個環(huán)節(jié)。
1.選定主體
學校或者教師本人選擇確定某一學科的教學名師作為專業(yè)引領主體。一般情況下,引領主體是校外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或者教學名師。
2.課前預設
教師針對引領主體所教學的內容在觀摩教學前進行教學設計。教師參照相關資料,按照個人的理解與認識制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設計教學過程和方法,預設學生學習效果等。
3.觀摩課例
教師通過觀摩現場課或者觀看課堂教學實錄的方式觀摩名師教學。
4.對照反思
教師在課上或者課后對照自己課前教學設計進行對比思考,尋找差異,梳理問題,分析解決方法,形成反思結論。(自我反思、交流反思、互助反思)
5.實踐驗證
教師充分消化反思結論,經過完善課前教學設計后,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和運用引領資源,進行課堂教學實踐體驗,驗證反思結論。
6.總結提升
教師課后再次進行反思、交流,分析問題,總結經驗,形成結論,實現提升。
“自主引領——對照反思”式校本教研模式的過程還可以簡單地概括為:聽課之前先備課—對照過程作反思—完善設計再上課—總結得失促提升,這是一個由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科學認知過程。
引領主體的選擇和確定是前提,我們通過請進名師來送課、外出學習聽優(yōu)課、提供優(yōu)秀課例光盤,篩選網絡優(yōu)秀課例資源,收看“數字學?!钡刃问綖榻處熖峁┓?。教師反思的深刻性和實效性是重點,我們對教師的反思提出明確要求。教師對照自己所選主體的教學過程反思自己的設計,反思內容應包括教學目標確定的適切性和完成度;教學過程是否符合教與學的基本規(guī)律;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否有利于學生接受;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是否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教學是否達到預期效果等。教研過程的完整性是研究的關鍵,教師在聽課之前要將事先備好的教案上交教導處,由教學管理干部審閱后簽字,聽課活動結束后,教師寫好反思,再交回教導處存檔,教師上課時由教導處組織教師進行聽課和研討。
學校每學期組織對老師們的教案、聽課記錄、反思和課堂教學進行評比,設立專項獎勵資金,對完成情況好的教師進行獎勵和表彰,評比結果還將作為教師業(yè)績考核依據。學校還組織教師制定個人成長規(guī)劃,幫助每位教師確立專業(yè)發(fā)展目標。
此項課題于2011年9月,被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批準立項為規(guī)劃課題。在短短兩年時間里,取得可喜的收效。
經過兩年多時間,我校教師課堂教學水平整體有了明顯的提高,能夠確保每一節(jié)課都合格。在參加課堂教學評優(yōu)活動中,科學、校本學科獲市級錄像課二等獎,有4人次獲語文、數學、英語、德育活動評優(yōu)縣級一等獎。5人次獲縣級二、三等獎。今年有7名教師申報了縣級骨干老師。值得一提的是谷松影老師,她轉為正式老師才滿兩年,她在最短的時間里以個人的勤奮努力,由一個教學“門外漢”成長為學校的教學標兵,延慶縣電視臺、電臺、《延慶報》《京郊日報》分別報道了她的成長事跡。韓會娟老師參加全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優(yōu),三十多所學校的參賽選手隨機抽選學生現場教學,她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本學期她將代表延慶縣參加市級評優(yōu)比賽。
經過兩年多的磨練,我校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整體得到提升,實現每一名教師都達標。多位教師撰寫的論文獲得各級獎勵,參加說課、教學設計等基本功比賽也取得好成績。
教師通過參與校本教研活動,逐漸能夠有意識地從日常教學工作中發(fā)現問題,挖掘問題的深層意義,并能主動用科學的方法認識和解決問題。
以前老師上課不愿意讓領導聽課,害怕挨批評?,F在老師上課主動邀請干部和同事聽,希望大家提出意見,不斷改進。有一位來自城區(qū)的支教教師,我第一次找她談話,問她將來有什么打算,她說完成支教任務就調回原學校,即便是評不上職稱也不會留在這里,第二年,再問她,她說想在這里評職稱,第三年,她給我發(fā)了一條短信:“校長,謝謝您的信任和栽培,如今我又有了新的目標,我不僅要在這里評上高級職稱,還要評上縣級骨干,您就放心吧!”這位教師的思想和態(tài)度的變化,讓我看到了她的積極進取,看到了她的信心和勇氣,看到了她更高的理想和追求,也讓我看到了這支隊伍可喜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