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璐
摘 要:部分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在家中享有至高無上的特權(quán),家長對孩子進行過度的“保護”,事事由家長包辦代替,使孩子“被迫”養(yǎng)成養(yǎng)尊處優(yōu)的不良習慣,導致孩子不能適應(yīng)集體生活,成年后無法快速地融入社會。大家要共同努力,做一位與時俱進的家長,為孩子的終身幸福奠基。
關(guān)鍵詞:動手實踐能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我以為我會哭\但是我沒有\我只是怔怔望著你的腳步\給你我最深的祝福\這何嘗不是一種領(lǐng)悟\讓我把自己看清楚……以辛曉琪的這首《領(lǐng)悟》作為開頭,雖然整首歌的意境不甚恰當,但是這開始的幾句卻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我此刻的心情。
深秋清晨7:00,急匆匆地趕往公交車站,腳步很急,但沐浴著早春的陽光,心情卻在悄然綻放。要到站點兒了,公交車還沒露面,放緩了腳步,享受這份愜意。這時一對送報紙的母女進入我的視野,母親的年齡與我相仿,騎一輛電動車送報紙。車子的腳踏板上有一摞未送出的報紙,車前把上掛著一個粉色的書包。吸引我的是坐在車后的七八歲的小女孩兒,或許是因為上學路上要陪媽媽送報紙,所以盡管是陽光明媚的早春,她依然全副武裝:一件厚厚的羽絨服包裹著幼小的身體,帽子、口罩……全然看不清她的長相,只露著一雙有神會笑的眼睛,很俏。這段路是商鋪聚集地,幾乎每家商鋪都訂了報紙,剛開始是媽媽挨家送,女孩像只小燕子張著兩只小手,或駐足等候或緊跟媽媽身后,母女倆有說有笑,不知不覺手里的幾份報紙派送結(jié)束,她們一起回到車上,又推著車向前走了幾步。這時母親好似做出了一個決定,把一份報紙遞給了女孩兒,起初女孩兒并不知道要把這份報紙送到哪里,但很快她明白了媽媽的意思,轉(zhuǎn)過身,向媽媽手指的方向看去,我也順勢看了過去,是一家家庭旅館,聰明的女孩明白了媽媽的意思,雙手捧著報紙,那小樣兒,好像生怕自己一個不小心把人家的報紙弄壞似的,小心翼翼地朝旅館走著,就是這短短幾步的路,小女孩兒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踏實。還沒到門口,厚厚的玻璃門已經(jīng)被店主推開,或許門里的店主也看到了這一幕,她也被眼前的情景深深地感動著、吸引著。迎接女孩兒的是一位滿臉笑容的阿姨,阿姨好像跟這娘倆都很熟,伸手接過報紙,跟站在馬路邊的母親打了招呼,又微笑著俯下身子摸了摸小女孩兒的頭,表揚了女孩兒后才轉(zhuǎn)身離開。受到了表揚,女孩兒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蹦跳著朝媽媽跑去。有過一次成功的經(jīng)歷,小女孩仿佛更有信心做好這份“臨時”的工作,主動走到媽媽身邊要求幫媽媽再送幾份,媽媽也適時地抓住了這個鍛煉女兒的機會,再次把一份報紙交給了女兒,可想而知,女兒出色地完成了媽媽交辦的“工作”,而且還用稚嫩的童聲告訴媽媽:“媽媽我長大了,能幫您干活了?!蹦赣H的臉上則始終帶著欣慰的笑容。目送這對兒熱愛生活的母女漸行漸遠,消失在匆匆趕路的人流中,此時我感悟良多:
首先我想起小時候爺爺時常說起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那個年齡只知道這句話是一句古諺語,字面意思是只有經(jīng)歷千辛萬苦,才能獲取功名富貴,成為受別人敬重的人。但那時候并不理解爺爺?shù)挠靡猓荒芨杏X到爺爺對我們這些后輩是寄予厚望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人生閱歷不斷豐富,逐漸體會到了鍛煉、失敗、挫折是人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財富。直到此刻,我對這句諺語才有了更深刻的體會。而如今的很多家庭教育往往只把重點放在學習成績上,忽略了對孩子生活能力、吃苦耐勞能力的培養(yǎng),這其實是“舍本求末”?,F(xiàn)在學校頻現(xiàn)高分低能的學生,他們實踐動手能力差,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法。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減少對教師和家長的依賴;要相信孩子能行,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lián)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背扇艘獪p少為孩子做事的沖動,生活中、學習上也要盡量讓孩子自己完成。人際交往能力、綜合素質(zhì)差,導致他們成年后表現(xiàn)得過于自信,迷失自我,不能快速地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無法與團隊成員通力合作。具有良好人際關(guān)系的人,大都能保持開朗的性格,熱情樂觀的品質(zhì),從而正確認識、對待各種現(xiàn)實問題,化解學習生活的各種矛盾,形成積極向上的優(yōu)秀品質(zhì),同時能夠快速適應(yīng)工作生活。
而后又想起那句古語:“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泵绹暮⒆永谜n余時間打工;瑞士雖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但瑞士的父母絕對不讓自己的孩子養(yǎng)尊處優(yōu),他們很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自立能力。十五六歲的女孩,初中畢業(yè)后,就要到別人家做一年女傭,上午勞動、下午上學;男孩到一定的年齡也要參加勞動,鍛煉他們的勞動能力和獨立生存能力,以免長大后成為不能獨立生活的無能之輩。而中國有一部分父母孩子跌了一跤,就急忙扶起來。不同的教育理念,就會有不同的結(jié)果。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孩子動手,親自參加實踐,不但可以探究知識奧秘,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形成?!备改敢敕皆O(shè)法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累,這樣能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讓孩子能夠笑對生活。19世紀俄國著名教育家屠格涅夫說:“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那么首先要學會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行都可以忍受,天下沒有跳不出的困境?!睘榱损B(yǎng)孩子以后能夠幸福,父母是不能心疼孩子吃苦的。
參考文獻:
崔華芳.讓孩子吃點苦:挫折教育的55個細節(jié)[M].中國習作水電社,2006-1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