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日東
【摘 要】“我是演說家”課程是溫州市南浦實驗中學以“博覽善達”項目為抓手開發(fā)的語文拓展性課程。它以語文課程為基石,并整合了語文學科和其他領域的相關資源,具有“適切的課程結構”“純粹的活動課程”和“為學習而評價”等特點。
【關鍵詞】語文拓展性課程;課程開發(fā);演說
一、應運而生的課程
溫州市南浦實驗中學秉承“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的辦學宗旨,以“讓每個孩子的生活都能變成一個精彩的故事”為核心價值觀,尊重學生差異,搭建人人可以出彩的平臺,努力培養(yǎng)學生“能生活、會生活、愛生活”的生命態(tài)度。
學校課程建設以“博覽善達”項目為抓手,圍繞著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通過具有層次性和選擇性的課程開發(fā)和實施,致力于學生視野的開闊和多元化表達能力(說、寫、演、做、導)的提升。
博覽,是指最廣泛的閱讀。學校主張自由、均衡地閱讀,內容涵蓋文學、自然科學、人文歷史等,目的是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全面,學習體驗更豐富,人格培養(yǎng)更健全。學校通過開設每日一節(jié)的自由閱讀課、每周一節(jié)的閱讀指導課、午間30分鐘的“悅讀時光”以及隨處可見的閱讀書吧等措施,確保閱讀隨時、隨處發(fā)生。學校為此開展了一系列以“博覽”為主題的拓展性課程,如“我與星星有個約”天文知識課程、“異想天開”動手創(chuàng)造實踐課程以及“我愛烹飪”實踐活動課程等。
善達,最基本的意思是善于口頭表達。這是基于部分學生在公眾場合(包括課堂)表達不暢、表達不清、表達不簡、表達不精的問題提出的。以“善達”為主題的拓展性課程有“書蟲部落”“每日一語”“Hero話劇社”“啟夢戲劇社”“我是演說家”等。
在兩大課程群中,“博覽”是前提、基礎,“善達”是目標、方向,“博覽”促進“善達”,“善達”倒逼“博覽”,兩者攜手前行。
“我是演說家”拓展性課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是踐行“善達”理念的最主要課程。它以語文課程為基石,并整合語文學科和其他領域的相關資源。在理念與實踐交融互補的基礎上,我們傾心編寫了同名教材《我是演說家》。
二、適切的課程結構
我們深知,“善達”并不局限于個人口頭的語言表達,還有更豐富寬廣的樹人意義和社會責任。我們的目標有三步:(1)學生具有自信、流暢、精辟的口頭表達能力;(2)學生通過活動,豐厚知識底蘊,磨煉思維能力,提升團隊協(xié)作精神;(3)學生樹立自由表達的信念和更博大的社會情懷。
“我是演說家”課程于2015年9月開始實施,安排在七年級一個學年,每周一個課時,每學期十六個課時。課程內容分為八站,名稱分別是“自信秀自我”“洗耳恭聽”“聲音的魔力”“故事匯”“聲價倍增”“挑戰(zhàn)主持人”“能言善辯”和“我是演說家”(如表1所示)。從最基本的自我介紹,到能言善辯的演說,各站既相對獨立又逐層遞進,能力的培養(yǎng)呈階梯式螺旋上升。
此外,在溫州市演講協(xié)會的支持下,學校還成立了“朗誦”“演講”“辯論”精英班,外聘專業(yè)教師擔任指導教師。這是大課程下的私人定制,課程朝“因才施教”又邁進了一步。
三、純粹的活動課程
“我是演說家”課程的最大特征在于理念指導下的實踐性和操作性。我們并不給學生“灌輸”所謂的說話技巧或演說“秘籍”,而是把更多的心血放在了每一個板塊的活動策劃與言語實踐中。
基于學生表達能力基礎的差異以及學生人數(shù)較多的學情,我們采用教師指導下的“團隊互助機制”組織學習。通過選拔和雙向選擇,我們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團隊,每個團隊由1~2名導師和4~5名學員組成;組內由導師指導、督促學員的學習,同學互幫互學;組間互相競爭,互相提高。這樣的團隊互助機制,有效保證了課程的活動式開展。
整個課程共設八站,課程的學習也就以一站一站活動任務的完成來推動。如第一站“自信秀自我”的主活動為“導師的選拔和學員的選定”?;顒臃譃樗牟剑?/p>
1.候選人以“別樣的自我介紹”形式競選導師,投票產生6~8名正式導師。
2.導師選擇自己心儀的學員,組建自己的戰(zhàn)隊。
3.導師負責對本戰(zhàn)隊學員進行培訓。
4.學員以同臺演出的形式比賽,決出優(yōu)秀戰(zhàn)隊和優(yōu)秀學員。
我們不從理論或知識上講解“如何自信”,只是通過簡約的活動,讓學生初步展現(xiàn)表達能力,明晰自己的定位,也找到自己的團隊。
在課程實施上,沒有什么比學生全身心完整地“在場”更重要。學生在主動嘗試、深入?yún)⑴c甚至是快樂的“玩耍”中,將語言能力的提升與自我生命的悄然綻放有機地融合起來,這是我們的愿景所在。
四、為學習的評價
“我是演說家”課程的評價系統(tǒng)是基于表現(xiàn)的、情景化的、過程性的,我們努力實現(xiàn)從“對學習的評價”到“為學習的評價”的轉變。
(一)表現(xiàn)性評價
我們注重在盡量合乎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評價規(guī)則對學生完成復雜任務的過程表現(xiàn)或(與)結果作出判斷。如在第三站“‘聲價倍增”的“南浦練攤活動”中,學生在“你的多余,我的需要”理念號召下,把家中的閑置玩具、圖書等拿到“校園市場”,與同學進行等價交換或錢物交換,使舊物循環(huán)利用。學生通過推銷自己的商品,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訓練、展現(xiàn)自己的口才。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評委在旁邊對其打分評定,孩子每賣出一樣貨品,就是最好的表現(xiàn),就是一種鼓勵性的評價。即便交易失敗,也是在激勵學生繼續(xù)努力,提高表達能力?;顒咏Y束,我們通過對學生賣出貨品的清點統(tǒng)計,來評價他們的“營銷能力”。這是一種質性評價,不僅評價學生知道什么,而且評價學生“能做什么”;不僅評價學生行為表現(xiàn)的結果,而且評價學生行為的表現(xiàn)過程。評價的結果又能促使學生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渴求。
(二)情境化和過程性評價
在第六站考查主持人“臨場應變能力”的教學中,我們設置了這樣的情形:作為晚會主持人,遇到下列情形你將如何應對?
①上場時不小心踩空臺階而摔跤,臺下觀眾頓時嘩然;
②另一主持人誤把一名勇士誤稱小姐;
③主持大型晚會宣讀冠軍得主時,有選手聽錯,誤以為是他而上前致謝;
④演員在表演某個角色時,嚴重超出了規(guī)定的表演時間,引起觀眾喝倒彩。
在這四個具體的情境中,問題難度逐步加大。學生的反應和表達,就是學生水平的展現(xiàn)。沒有失敗,只有成功;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他們對每一個問題的反應,都是一種進步和歷練。這是對學生個體差異的評價,是把評價對象的過去與現(xiàn)在進行比較,而不是與別人比較分出高下。評價的功能就是及時地反映學生學習中的情況,促使學生對學習的過程進行積極地反思和總結,而不是最終給學生下一個結論。
這種“為學習的評價”貫穿課程始終,沒有分數(shù),很少排隊,不存在對學生的判定和打擊,只是讓學生找到自己的位置,給學生獎勵和激勵。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站活動剛結束,學生已開始對下一站活動的期待,這種“期待”就是更高級別的學習內驅力。
拓展性課程的價值追求就是培育學生的主體意識,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自主選擇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培養(yǎng)能適應未來復雜社會、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等實踐能力的人。我們開設“我是演說家”課程,就是要讓孩子們的日常言說得以優(yōu)化,革除說話的隨意性、散亂性,在言語的習得上,走向廣闊與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