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論是“新技術”還是“好傳統(tǒng)”,都是一種教學手段,都應服務于教學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花架子”不會長久,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才是教育的核心驅動力。因此,教師應自覺提升自身的學科素養(yǎng),內(nèi)外兼修,教學手段運用才能游刃有余,學生思維品質才能不斷優(yōu)化。
【關鍵詞】教學常規(guī);電子白板;導學案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16)02-0057-02
【作者簡介】姜寧兵,江蘇省栟茶高級中學(江蘇如東,226400)校長。
我們科學地應用電子白板等現(xiàn)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和課堂觀察研究后,課堂效率有了顯著的提升,教學手段有了明顯的優(yōu)化,教學生態(tài)有了良好的改觀。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將“新技術”與“好傳統(tǒng)”對立甚至割裂。少數(shù)教師由于對“新技術”比較陌生,導致操作生疏、生硬,加上課前對新技術課堂缺少周密的設計,往往導致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手段脫節(jié),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達成度偏低,課堂出現(xiàn)了“五個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即新技術與導學案、文本鉆研、教師板書、學生思維、學生筆記脫節(jié);產(chǎn)生了“五個偏差”,即技術偏生、節(jié)奏偏慢、結構偏散、局面偏亂、基礎偏差等。
1.看重新技術的制作,輕視導學案的規(guī)范。不少教師將備課的重點、中心、興奮點、精力放在資料的搜集、圖片的挑選、課件的整合、文本的編輯等方面,弱化了導學案的功能,漠視對學生預習情況的批閱反饋、對學生問題的提煉整合以及對教學重點難點的調適和破解,導致課堂沒有針對性,教學效果不理想。
2.濫用華而不實的新技術,淡化因人而異的文本鉆研。少數(shù)教師為了吸引學生,生動課堂,用聲、光、影等多媒體效應代替文本的研讀、涵詠、品味。課堂上本可一句帶過的環(huán)節(jié)卻濃墨重彩地用多媒體進行渲染,本應細細品讀、慢慢鑒賞、深入體察處卻浮光掠影、輕描淡寫、蜻蜓點水。不少教師懶于鉆研文本和二次備課,慣于移植各類備課資源,教學無重點、難點。教師教得乏力無味、虛弱迷茫,學生學得暈頭轉向、疲憊不堪,從而導致教學節(jié)奏偏慢,課堂結構松散,課堂效益偏低。
3.放大電子板書,虛化手寫板書。有存儲、定式的電子屏幕,卻無即時、靈動的手寫板書;有事先預備的電子文本,卻無課堂師生雙邊活動的生成板書;有刻板、單向的電子輸出,卻無鮮活、親切的思維互動。課堂氛圍沉悶呆板,學生思維凝滯壓抑。
4.熱衷教學內(nèi)容的完成,弱化學生思維的達成。部分教師曲解新技術的教學內(nèi)涵,認為只要使用了電子白板就是進行了新技術教學。少數(shù)教師過于依賴新媒體技術,不重視自己的激勵引導,將自身淪為新媒體圖文的放映員、講解員,學生成為毫無活力的觀眾。教師的講解與啟迪被電子圖文牽著走,在強化教學容量、教學任務完成的同時,忽視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漠視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知識的生成以及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基礎偏差,教學達成度偏低。
5.盲從新技術的運用,忽視學生筆記的引導。課堂使用多媒體的根本目的,是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動嘴、動腦、動心,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備課時沒有對新技術課堂進行縝密地設計,只是片面、盲目地運用新技術輔助教學,機械地播放教學信息,完成教學任務,忽視對施教對象特點的研究,無視教學內(nèi)容的達成度,沒有凸顯教學重點難點,導致學生無筆記可做,來不及做筆記,不會做筆記。
理解、恪守教學常規(guī),是保持教育本真的基本追求,是回歸教育本色的基本準則,是守護教育精神的底線。
1.備好課。我們的做法是“一規(guī)四抓”。“一規(guī)”就是規(guī)范備課要求,力求達到全、深、精、細、簡、準。要全面研讀考綱、課標、教學要求、教材,要根據(jù)教學目標、內(nèi)容以及教學對象的特點,精心設計新技術的操作程序;要深入研讀文本與學情,形成個性化的備課文本;要精細編制導學案,銜接好新技術與導學案的關系,注重問題設計的質量和重點難點的把控;要準確把握教學設計和教學重點難點,注重問題預設與現(xiàn)場生成。抓實集體備課,所有教師先紙質備課后電子備課,先集體備課后二次備課。定期隨機抽考青年教師,培養(yǎng)他們審題、解題的能力和高考策應的能力。抓教學流程的完整性與科學性,從教學目標到教學設計,從教學內(nèi)容到課件操作流程安排,從板書到作業(yè),從課堂提問到過渡語設計,從導入到課堂小結,一應俱全。抓教學比武活動,各學科在備課組、教研組、學校、校際等不同層面定期組織公開課、示范課、研究課等展示活動,定期開展課改設計、電子白板制作、演講比賽等比武活動,敦促教師嫻熟掌握并恰如其分地應用新技術。重點抓實備課筆記督查:一查教學重點難點的剖析與突破解決方式,二查教學流程是否完整科學,三查導學案設計的質量,尤其是問題導思的啟發(fā)性和例題導練的針對性??傊?,重點督查學情的針對性,突出教學重點難點,提升學生思維的有效度。
2.好板書。板書是教師對文本重難點、易混點的簡化梳理、友情提醒,是對學生做筆記的提示引領,是師生雙邊活動的智慧結晶。為了將傳統(tǒng)板書和電子板書有機融合,我們通過“一縮二?!钡呐e措落實手寫板書的回歸?!耙豢s”就是壓縮課件的容量,要求教師給手寫板書騰出足夠的時空。通過年級組、學科組、備課組等多種形式,開展專項重點督查,查一查黑板上、教案里有沒有規(guī)范而科學的板書。開展專項培訓,從板書態(tài)度、板書字形字跡、演算步驟、解題方法、制圖技巧、板書布局美化等方面對教師板書進行規(guī)范。定期請各學科專家重點培訓概念性板書、線索性板書、表格性板書、提綱式板書、留白式板書的書寫要求和注意事項。讓板書真正成為學生認知的“腳手架”、教師教學的“導游圖”、師生互動的“心電圖”,從深刻細微處規(guī)范教學。
3.好筆記。筆記是課堂學習的終端依據(jù),是學生再次溫習的延續(xù)藍本。課堂筆記彌補了記憶儲存的不足。記筆記的過程就是對信息篩選、濃縮的過程,有利于錘煉思維、提升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整合信息的加工能力。為了讓傳統(tǒng)筆記與新技術契合得更緊密,我們的做法是“一導二評三查”。所謂“一導”,就是教師要從筆記本選用、內(nèi)容、格式、板塊切分、標志等方面,展開對學生系統(tǒng)而科學地指導。上課時碰到的重難點,教師要通過放緩節(jié)奏、語氣語調緩重、肢體語言等方式提醒學生,留足記筆記和整理筆記的時空,指導學生不僅要記錄學習的重難點,還應及時寫自己的理解以及產(chǎn)生的新問題?!岸u”就是定期開展筆記展示學習和評比觀摩活動,以評促學,以學促改,讓板書成為課堂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檢測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成為學生課堂思維生成的重要載體。“三查”就是專項督查,通過班級小組互查、教師檢查、年級督查、學校抽查等方式,發(fā)現(xiàn)亮點,反饋問題,跟蹤督查,讓記筆記成為學生學習的常態(tài)與自覺要求。
3.好作業(yè)。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延續(xù)和補充,是整個教學鏈條的終端環(huán)節(jié)。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讓學生能夠主動學、會做作業(yè)、會思考問題。新技術的課堂不能沒有傳統(tǒng)作業(yè),學習效果的調研還需作業(yè)的檢測,教師成就感也可通過學生作業(yè)質量來體現(xiàn)。如何將學生作業(yè)這一環(huán)節(jié)抓實抓細,筆者以為有“四定原則”。一是定質,要根據(jù)班情,在準確研判問題的基礎上,對癥下藥,布置適切的作業(yè),力求做到有布置必先做,有完成必批閱,有批閱必講評。二是定式,從作業(yè)本選用、作業(yè)格式、完成時間、家長簽字等細節(jié)規(guī)范學生作業(yè)。三是定量,作業(yè)要適量,從學生身心健康和學科權重等角度規(guī)范作業(yè)的完成時間和學生的負擔,真正做到少而精。四是定度,高質量的作業(yè)既要有難度,又要體現(xiàn)分層教學的梯度;既要有因人而異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又要有考點的覆蓋面和智能結構的普適性。
總而言之,“新技術”和“好傳統(tǒng)”各有千秋,二者應取長補短、趨利去弊,方能相融共生。唯有回歸并抓實備課、板書、筆記、作業(yè)等教學常規(guī),才能讓“新技術”和“好傳統(tǒng)”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