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 戴澤軍 丁正屏
(貴州大學 人文學院/清水江研究中心,貴州 貴陽 550025)
?
清水江文書的歷史真實性考證
張明戴澤軍丁正屏
(貴州大學 人文學院/清水江研究中心,貴州貴陽550025)
摘要:清水江文書是繼敦煌文書、徽文書之后,又一古代契約文書的重大發(fā)現(xiàn)。其總量估計可達50萬份之多,而目前已經(jīng)入庫收藏僅10余萬份。清水江文書已經(jīng)引起學術(shù)界極大重視,但質(zhì)疑清水江文書真實性的聲音也不斷出現(xiàn)。本文就此對清水江文書歷史真實性進行深入考證。
關(guān)鍵詞:清水江文書;證據(jù)法價值;歷史真實性;考證
20世紀60年代以來,先在貴州錦屏,后又在貴州黎平、天柱、劍河、三穗、臺江、黃平、麻江和凱里等縣市發(fā)現(xiàn)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土地山林買賣租佃契約、房屋買賣契約、分家析產(chǎn)合同、賬簿、稅單、碑刻、族譜、訟詞、鄉(xiāng)村禮俗等民間契約文獻資料,因為首先在錦屏發(fā)現(xiàn),學界最初稱之為“錦屏文書”,又因為文書發(fā)現(xiàn)范圍遍及整個清水江流域,又統(tǒng)一稱之為“清水江文書”。2006年,貴州省和黔東南州分別成立“錦屏文書”搶救保護工作領(lǐng)導小組,黔東南州各縣檔案館承擔具體工作,省財政劃撥了文書征集工作專項經(jīng)費,各相關(guān)縣也給予了一定數(shù)額的匹配。2010年,“錦屏文書”被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chǎn)目錄》,2015年9月總投資1900萬元,主樓共11層,總建筑面積6874平方米的錦屏文書特藏館建成并開館。2011年,貴州大學、凱里學院、中山大學共同獲得“清水江文書搶救、整理與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復旦大學同年也將“貴州清水江文書研究”列入985工程第三期項目。到2011年10月,重點縣檔案館入藏總數(shù)已超過10萬件,其中錦屏36482件、黎平24320件、天柱1400(余)件、三穗19542件、劍河8000(余)件、臺江1212件[1],學界估計文書的遠景儲量為50萬份,學界完成了一批學術(shù)成果且學術(shù)研究還在不斷深化,清水江文書已成為貴州繼陽明文化、夜郎文化、紅色文化之后又一文化寶藏,必將對學術(shù)研究乃至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很有必要理清其存在的歷史真實性。
丁正屏,女,貴州省清鎮(zhèn)市檔案局《清鎮(zhèn)年鑒》編輯。
清水江文書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逐漸被世人所知曉,最初發(fā)現(xiàn)地是錦屏縣,后來迅速擴展到周邊的天柱、黎平、三穗、劍河縣等清水江中下游地區(qū),數(shù)量也與日俱增,進而在清水江中上游的臺江、黃平、麻江、凱里等縣市甚至在不屬于清水江流域的鎮(zhèn)遠、岑鞏等縣也有發(fā)現(xiàn),幾乎遍及整個黔東南州,且還不斷在新地方發(fā)現(xiàn)文書,如清水江發(fā)源的都勻市,湖南境內(nèi)的會同、靖州、新晃等縣,學界估計“總量可能高達50萬件”[2]。2006年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因為新華社《國內(nèi)動態(tài)清樣》(內(nèi)參,第47期)登載了新華社貴州分社一篇題為《貴州“錦屏文書”流失嚴重亟待搶救》的內(nèi)參文章,時任國務委員的陳至立審閱批示,隨后引起貴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搶救文書工作由此從民間行為上升為政府行為,各級財政投入截止2011年就達1800萬(其中包括國家發(fā)改委直接撥款600萬用于錦屏縣建造清水江文書博物館)[3]。政府介入、財政投入讓人產(chǎn)生文書的入館數(shù)量如此之高可能存在人為虛報或偽造等不正?,F(xiàn)象,因此,清水江文書的真實性,尤其是其遠景存量受到質(zhì)疑。需要對此進行認真疏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本文認為其真實性應該是確實無疑的。
一、持有人視為珍寶,收集艱難
由于當?shù)剜l(xiāng)民視所持文書為珍寶,不肯輕易示人,收集工作是艱難的。1961年貴大歷史系師生在天柱縣調(diào)查抄錄十余份文書;1964年,楊有根在錦屏文斗寨調(diào)查時也收集到文書,當時文書都分散在村民家中,不肯輕易視人;后來政府介入收集工作,就更加困難了。據(jù)親歷錦屏文書搶救工作的錦屏縣志辦王宗勛先生回憶:2001年錦屏縣政府與中山大學合作開展文書搶救整理工作后,盡管縣政府下發(fā)了《關(guān)于征集民間林業(yè)契約及歷史文獻資料的通告》,然而鄉(xiāng)民仍不情愿將他們視為“傳家寶”的文書交給政府集中保管,為此,征集人員想了很多辦法,王宗勛先生的辦法是首先是率先垂范,把他自家和岳父家保存的300來份文書交給政府保管;二是經(jīng)常深入農(nóng)村,找那些老年人談歷史、侃典故、交朋友,收到較好的效果,不但使這些人樂意將其保管的文書拿給王宗勛先生看,而且還主動為王宗勛先生做宣傳工作。王宗勛先生舉例,河口鄉(xiāng)加池村一幢清代四合院里有大量文書,保管者是名叫姜紹烈的長者,老人性情孤僻,念書不多,卻酷愛看書,對本地歷史尤感興趣。王宗勛先生采用迂回方式,投其所好,每次到加池都要與姜老人侃清水江歷史,“驚動皇帝的爭江案”、“三魁告姚百萬”以及“三營故事”等,還把自己寫的有關(guān)清水江的文章送給他慢慢地他倆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姜老人拿出并動員他的幾個兄弟將所保存的1000多份文書交給王宗勛先生。在姜老人的帶動下,其他鄉(xiāng)民也將所保存的文書捐出,王宗勛先生在加池村共征集到4000多份文書。另一例發(fā)生在2002年的平略鎮(zhèn)岑梧村,該村村民陸秀錦及其兄弟家有數(shù)百份文書,陸秀錦年近80歲,是該村的老文化人,與王宗勛先生談話投機,吃飯時,王宗勛先生按當?shù)仫L俗用米酒敬老人,老人感慨小生可愛,一口將半斤酒喝干,王宗勛隨后也將自己的酒喝干。老人向王宗勛先生坦露:“從沒有干部敬我酒,你看得起我,你懂得契子,我不但把我們家的契子全部拿給你,而且我還要動員村里其他人拿給你?!蓖踝趧紫壬卺啻骞彩盏轿臅_2000多份,其中有10來份是康熙年間的,清水江文書往往保存在農(nóng)村中那些思想保守、甚至“僵化”的老年人手里,文書代表了家族或家庭的精神寄托,倍加珍藏,以防他人偷竊,或被蟲蝕鼠咬以及霉爛。其裝契工具,多數(shù)人家用有防蟲功能的樟木打制成箱子來盛裝,有的人家則用布袋來裝載。裝載辦法一般是將文書折成15厘米長,5厘米寬,然后將同一塊山林或田地的契用紙或布包成一捆,寫上山塊或田地名稱整齊地碼放在箱子里,同時還要在契約文書中間夾放干煙葉。裝載文書的箱子或口袋多懸掛在最安全房間的板壁或天花板下,每年農(nóng)歷六月“嘗新節(jié)”要將文書翻出來置于太陽下暴曬一兩個時,俗稱“曬契”。
歷經(jīng)“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鄉(xiāng)民對文書的態(tài)度又多了一層擔憂,導致征集工作更加艱難,據(jù)王宗勛先生介紹,錦屏縣文斗村至今保存的契約文書數(shù)以千計,他到該村做工作不下20次,每次都一無所獲。2003年7月,他們到該村拍攝《契約背后的故事》,并征集文書,在82歲的姜元澤老人家,王宗勛先生再一次希望姜元澤老人把家存的1000多份文書交給國家保管。在攝像機前,老人依然如故:“這些東西不能拿出去!這是祖先傳下來的,是傳家寶,不能在我這一代把它弄沒了。誰知道今后的社會是如何?”不僅如此,文斗人知道王宗勛先生把楊有根先生等從文斗借出去的那些契約帶回到縣檔案館后,還提出要退回去。文斗旅居臺灣的著名作家姜穆先生在《姜氏族譜》中寫道:“楊有根教授到文斗做田野調(diào)查,收集到我家家譜、山田地契不少……二千年時,錦屏縣檔案館王宗勛已取回部分,現(xiàn)存縣檔案館……此批資料,不僅是學術(shù)研究而已,對我家而言,更是無價之寶,姜氏子孫應予以追回?!?/p>
王宗勛先生的親歷不過是整個清水江文書征集的一個縮影,事實上征集清水江文書是艱難的,對于清水江流域存量高達50萬份的文書,盡管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比如錦屏縣將文書的搶救、保護、征集工作量化納入對鄉(xiāng)鎮(zhèn)的目標考核,對捐獻者由縣政府頒發(fā)《捐獻證》,在加池村召開契約文書等民間歷史文獻征集工作現(xiàn)場會,宣傳征集文書的意義,對積極捐獻者公開表彰獎勵??h政府還與貴州電視臺合作攝制5集專題系列片《契約背后的故事》并在貴州電視節(jié)目臺連播加以宣傳。又比如劍河縣和天柱縣采取聘請文書征集聯(lián)絡員的辦法,給予一定的工作經(jīng)費,將任務劃片包干;再比如三穗縣將制作好的“錦屏文書”展板,巡回在各趕集點展出,擴大宣傳效果,等等。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鄉(xiāng)民不會主動獻出文書,必須要政府工作人員上門反復做工作才可能得到一定數(shù)量的文書,多數(shù)情況則是“空手而歸”。
二、文書載體特別,說明存在久遠
清水江文書的載體有紙、石碑、布、皮、木、竹、禽骨。已征集到的文書,絕大部分為紙版,但也有為數(shù)不多的石碑,布、皮、木、竹和禽骨可能因為紙張的出現(xiàn)和普及而被取代,石碑則沒有被紙張完全取代。以石材作為契約的載體,記載契約的內(nèi)容通常是家族或村寨對于重大問題處理結(jié)果,并且要舉行一定的集體儀式,家庭問題的處理結(jié)果或私人之間的事務記載不用石頭記載。石契在今天的田野調(diào)查中多有發(fā)現(xiàn),榕江縣就有百處之多,如榕江縣八開鄉(xiāng)高同寨寨邊坳頸的“嚴禁偷盜石契”,青石質(zhì),略呈四棱柱形,高約0.70米,其記載內(nèi)容:“當?shù)匾粦T偷被抓獲后,寨眾集議,責令偷盜者當眾認錯賠禮受罰事”。[4]對于石契的發(fā)現(xiàn)需要認真調(diào)查,因為歲月流失,山川地貌變化,多被湮埋,或位移,石契內(nèi)容通常與當?shù)厥来鄠鳌肮适隆毕嘟y(tǒng)一,可以通過“故事”來尋找石契,找到的石契,其內(nèi)容也往往與“故事”有關(guān),不會突然出現(xiàn)石契。
紙契最多,凡進入檔案館保存的文書都是紙質(zhì)載體,紙張種類有綿紙、毛邊紙、草紙、構(gòu)皮紙等。紙張的規(guī)格大的長達100厘米、寬達80厘米,小的長約20厘米、寬約10厘米,大多數(shù)長和寬在40至70厘米之間。據(jù)主持錦屏文書搶救工作的王宗勛先生介紹:現(xiàn)在收藏于民間的契約文書(紙質(zhì))損壞相當嚴重,有的被蟲蛀鼠咬,有的因長期遭受霉?jié)穸蔀椤埓u”,有的因長期處于干燥環(huán)境中變得易脆。按照新的國家檔案行業(yè)標準,屬于嚴重破損的有30%,一般破損的40%,輕微破損和無破損的20%。他還舉例,錦屏縣退休教師彭澤元收集到的數(shù)百份文書有相當部分成了“紙磚”不能打開,原因在于“文革”中,文書持有人為躲避查抄而將文書用罐子裝好后埋在地下10多年。王宗勛先生在該縣河口鄉(xiāng)好不容易做通一戶存有數(shù)百份文書的人家同意捐出文書,但主人把裝文書的口袋拿出來打開時,里面卻全是被老鼠咬的紙屑。對于這樣的文書,錦屏縣檔案館修裱揭開時頗費一番周折:先將文書打開放在玻璃板上,在上面覆蓋比文書大的裱糊紙,然后又放上文書,再覆蓋裱糊紙,循環(huán)層層相疊,最上面壓一塊玻璃板,經(jīng)過半個月文書紙才能達到基本平整,但對于因長期因霉潮形成的“紙磚”,由于設備和技術(shù)的限制,目前仍無法打開。許多過分老化焦脆和兩面有字的文書,因為缺乏技術(shù)與設備,目前尚無法修補。[5]文書收集之原始狀態(tài)及修裱工作之艱辛復雜,從一個側(cè)面入館文書存在年代久遠。
三、文書所用典故,非普通現(xiàn)代人能及
紙質(zhì)的清水江文書為毛筆沾墨汁書寫,其字體、遣詞、用語均與當?shù)貍鹘y(tǒng)有關(guān),具有時代烙印和地域特征,一方面苗侗鄉(xiāng)民用漢字記載苗侗語。如“天柱文書”中的“墦”在漢語應讀”fan”,意為墳墓,但在清水江流域,屬于地方民族語言,讀“xia”,指種植旱地農(nóng)作物的土地;又如“攀芹”,侗語意為屋場之邊角或指某一特定地理區(qū)域之傍山處;還有“柱子占兩扇”侗語指木房之兩排立柱及隔板;“占二站”則指二柱雖已站立,然尚未拆下或裝放隔板;“三公與共”指同一家族之嫡系三房,共同擁有或共同團結(jié);等等。
清水江文書形成時期的傳統(tǒng)習俗或稱道德用語當屬文書中所用典故,如同標語口號,體現(xiàn)時代的普遍認知。清水江文書內(nèi)容涉及典故與其形成時期的社會認知、道德價值相吻合,現(xiàn)試舉幾例說明:
GT-006-056*貴州大學與天柱縣合作的檔案編號,G為貴州大學的拼音編號,T為天柱縣的拼音編號,006為檔案卷宗第1、6卷(盒),056為第1卷第56件,下同。
立承繼字人高魯寨龍緒堃同緣劉氏安鳳夫妻二人,情因年老無兒,如同伯道之慘。今堂兄龍緒淵、堂嫂楊氏云愛,夫妻之幸生三子,長子大標,次子大株,三子大金。堃、鳳夫妻二人商議,請憑房族親戚人等,□與兄嫂商量承繼次子龍大株次媳羅氏愛蕊過繼與堂弟緒堃劉氏夫婦二人承宗為嗣。堃憑族戚人等,將家產(chǎn)貲財、山場田□、房屋地基、家中牲畜什物等項,概付與繼男龍大株管理。自備聘金禮物迎聘壹媳與兄三子龍大金婚配為妻,系遠□□媳。此系應□□□□□等契,親□房內(nèi)人等,毋得妄爭覬覦。父慈子孝,努力撐積,克勤克儉,大恢宗祖之基。相愛相親,勿傷父子之雅,父宜置家創(chuàng)業(yè),子當養(yǎng)老送終。兩無反悔異言。但愿子孫昌盛,家道興隆。恐后無憑,立有承繼合約二紙,各執(zhí)一張存照。
憑房族人 龍緒祥(押) 龍緒灼(押) 龍緒顯(押) 龍緒江(押) 龍緒實(押) 龍緒恩(押)
憑親戚人 楊紹榮(押) 楊紹球(押) 楊紹柏(押) 楊紹緒(押) 楊勝均(押) 楊勝坤(押) □勝□(押) 龍彥松(押) 龍彥祿(押) 劉選青(押)
房族人 龍振恒(押) 龍彥壽(押) 龍大清(押) 龍大干(押) 筆 龍大海(押)
中華民國十三年歲在甲子陰歷十二月十二日 立字
(文書原持有者:龍世宏、龍世德;來源地:高釀鎮(zhèn)優(yōu)洞村)
其中的“同伯道之慘”系典故。伯道,晉代鄧攸,襄陵人,為躲避戰(zhàn)亂,帶兒子和侄兒逃難,危難關(guān)頭舍棄兒子而保全了侄兒,遂終身無子,有成語“伯道無兒”。如此生僻的典故,現(xiàn)代一般人無所知曉。
GT-006-083
立分關(guān)合約字人劉永東妻龍氏生育四子,俱已成立,家務紛紜,難以照料。請憑族戚等,因年邁桑榆,祖遺家業(yè)山場、田園、竹木、什物等皆以四股均分,拈鬮為定。又以養(yǎng)二老田園需用,而婚配杉木之用及二老年終之田費,用剩之后,原以公平均分。自分之后,仍以熏箎相奏,勿有以強欺弱。或興或敗,在于一心一德。今憑合約,各執(zhí)一張為據(jù)。田園、山場、養(yǎng)老田、婚配杉木列于后,劉宗桂實照:
一土名登高□田二坵,一土名美煙□二坵;
一土名螳螂□山乙團,高攸山乙團,一土名美煙山乙團,一土名壕雪山乙團;
一土名萬卻左邊衫乙團,一土名崗見聞左邊乙股;
一土名屋卻田三坵,以母生養(yǎng)死葬之用;
一土名高圭衫木,宗桂、宗科二人婚配需用;
一土名高圭地土及圭場坡杉土、登洞杉土、虎賴柴山,又屋邊魚塘、墦山,四人所共之□;
一批則玉女、玉梅二人自后同宗桂、宗科朝夕照料饑寒。
外批:園屋地基第三坪,又得右沖第三坪,左沖第六坪,各處陰地所共。
劉大海 龍原輝
憑族戚 伍永川
劉永清 劉宗廷
民國十四年二月十三 國校筆
(文書原持有者:劉光炎;來源地:高釀鎮(zhèn)優(yōu)洞村)
其中的“熏箎相奏”,指兄弟和睦?!队讓W瓊林》:“兄弟天下無不是底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須貽同氣之光,毋傷手足之雅。玉昆金友,羨兄弟之俱賢;伯熏仲箎,謂聲氣之相應”。
GT-006-107有“藍田種玉”的典故,出自晉代干寶《搜神記》卷十一:“公至所種玉田中,得璧五雙,以聘。徐氏大驚,遂以女妻公?!痹笚畈涸谒{田的無終山種出玉來,得到美好的婚配,后用來比喻男女獲得了稱心如意的美好姻緣。
涉及分關(guān)(即分家析產(chǎn))的契約,有的文書使用典故“螽斯衍慶,瓜瓞綿綿”。螽斯:昆蟲名,產(chǎn)卵極多;衍:延續(xù);慶:喜慶。稱頌子孫眾多。語本《詩·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焙笠浴绑拐裼稹?、“螽斯衍慶”喻子孫眾多。瓜瓞(guā dié),大者為瓜,小者為瓞,喻子孫蕃衍,相繼不絕。語本《詩·大雅·綿》:“綿綿瓜瓞。”螽斯衍慶,瓜瓞綿綿為吉祥祝福語,祝愿子孫眾多,世代蕃衍不絕。
以上文書內(nèi)容中使用這些典故,說明代筆人受過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讀過“四書五經(jīng)”,與傳統(tǒng)的官學和私塾教學內(nèi)容相適應,而現(xiàn)代人自1949年以后,特別是“文革”時期受教育的內(nèi)容則沒有此背景,很少寫包含這些典故的文書。
四、文書所用計量、計幣單位,與當今不同
清水江流域?qū)倜?、侗民族聚居區(qū),除語言不同于漢語外,生活中的交易法則也有差異,計量單位就是如此。貴州大學張新民教授認為苗疆計量單位的差異代表了苗侗民族的禮俗風規(guī)。此類禮俗風規(guī),清人早已覺察:“苗民入市,與民貿(mào)易,驅(qū)牛馬,負土物,如雜糧布絹諸類,以趨集市。糧以四小碗為一升,布以兩手一度為四尺牛拳數(shù)多寡定價值,不任老少,水牛至十六拳為大,黃牛至十三拳為大,名曰拳牛。買馬亦論老少,以木棍比至放鞍處,從地數(shù)起,高至十二拳大,齒少拳多價差昂,反是者為劣,統(tǒng)曰比馬。屆期畢至,易鹽,易蛋種,易器具,以通有無。初猶質(zhì)直,今則操權(quán)衡,較緇銖,甚于編氓矣。與親黨權(quán)子母,以牛計息,利上加利,歲長一拳,至八拳則成大牛,至數(shù)十年即積數(shù)十百倍,有終身莫能楚者,往往以此生釁,雖父兄子弟叔伯甥舅,見利即爭,且有愛重賄而相賣,爭財產(chǎn)而相殺者,惟在司牧者善導之耳?!盵6]
對于這種差異,清水江文書里有體現(xiàn),清水江流域的苗侗民族的主食為糯米,“手”“把”“邊”便成為糯禾產(chǎn)量栽種面積的計量單位。
GT-002-003
土名沖藐右膊:
第十三坵三角形下禾十邊。
土名上扣洞腳:
第卅三坵三角形下禾一手;
第卅四坵三角形下禾十五稨;
第卅五坵眉形下禾半邊。
土名扣沖左膊:
第十九坵直行下禾八邊;
第廿一坵四不等形下禾玖邊;
第廿二坵蚯蚓形下禾三手。
陸大悅 壹升七合八勺
楊承源取糧
龍扳□ 壹合二勺
民國七年八月 龔占鰲 推
其中有“邊”“稨”“手”“子”,結(jié)合其他文書,“邊” “稨”“遍”同意音,“子”“手”“邊”、“把”為苗侗民族用來計算糯禾收成產(chǎn)量和田地面積的計量單位,它們之間的換算關(guān)系,據(jù)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記載:“稻以四剪為手,以十手為把,每把納秋糧二升焉?!惫饩w《黎平府志》:“谷多種糯,豐年每畝可收谷三十把,每把可得倉斗八斗?!辟F州大學張明先生田野調(diào)查:“籽”與“子”同音,指手指頭那么細的稻禾,四子為一手,十手為一把;每手三余斤;豐年每畝可收三十把;每邊十二斤;六邊為一挑。關(guān)于“手”“把”“邊”作為田地面積單位與“畝”的換算關(guān)系,張明先生考證得出:一畝等于三十把,即每畝產(chǎn)糯谷倉斗240斗(2.4石)。[7]
升、勺、合:《孫子算經(jīng)》卷上:“十抄為一勺,十勺為一合,十合為一升。” 漢劉向 《說苑·辨物》:“千二百黍為一龠,十龠為一合,十合為一升?!?晉張華 《博物志》逸文:“當用柏葉五合,松葉三合,不可過度?!?元無名氏 《陳州糶米》第一折:“俺看承的一合米,關(guān)著八九個人的命。”石,市石,民國時期重量單位。據(jù)趙德馨《中國經(jīng)濟史辭典》,1928年國民政府頒布度量衡市制規(guī)定,一市斗等于十市升,一市石等于十市斗。本契約特別注明一石系“三拾□斗”,推知清水江流域使用更小的糧食容量單位,即□斗,從一市石等于政府規(guī)定的十市斗和民間的三拾□斗可知:在清水江流域一市斗當?shù)扔谌醵?。以一市?三拾□斗)大米重300市斤計算,則一□斗約為今10市斤。
對于這種計量單位早就不在民國時期的官方文書中使用,如以下文書,在面積欄目可清晰得知。這種計算單位及其方法現(xiàn)在在清水江流域不為大多數(shù)人所知悉和使用。
另一重要計量單位為計幣單位,有以下幾種貨幣:
錢。如GT-006-039:
立賣田契人嶺孔村龍桂根,今因要錢使用,無從得處,自愿將到土名分村田乙坵,收禾六邊,要錢出賣。請中問到高魯村龍宏波承買,當日賢定價錢貳千五百八十文正。其錢領(lǐng)清,其田交與買主為業(yè)。自賣之后,不得異言。若有異言,恐得人心不古,有(由)賣主理落,立有賣契為據(jù)。
憑中 龍占淵
代筆 龍應川
咸豐十年八月初四 日 立
(文書原持有者:龍世宏、龍世德;來源地:高釀鎮(zhèn)優(yōu)洞村)
銀。如GT-006-090:
立賣地土油山人亞墓村楊福招,今要銀使用,無處所出,自愿將到土名高叩地土油山壹團,上登嶺,抵楊□□禮地土為□;下依田坎,抵賣主地土為界;左依正嶺,抵楊照禮地土為界;右□正嶺,抵楊□忠地土為界,四至分明,要銀出賣。先問房族,無人承買。請中上門問到攸洞寨劉上田承買,當日三面議定價銀貳兩四錢整。其銀領(lǐng)清,其油山地土陰陽賣與買主耕管為業(yè)。自賣之后,不得異言。若有異言,賣主向前理落,不關(guān)買主之事。恐后無憑,立有賣字存照。
親筆
憑中 楊勝忠
道光元年二月初六日 立
(文書原持有者:劉光炎;來源地:高釀鎮(zhèn)優(yōu)洞村)
銅元。如GT-006-006:
立賣田契字人高中寨劉耀品,今因家下要□使用,無所出處,自愿將到土名括沖田大小四坵,□花拾稨,上抵溝,下抵龍姓田,左抵龍姓田,右抵劉姓□,四至抵清,要錢出賣。請中上門問到攸洞寨楊宗成球□弟二人名下承買,當日憑中言定價錢銅元貳拾五封零捌佰文正。其錢領(lǐng)清,其田賣與買主耕管為業(yè),自賣后,不得異言。恐后無憑,立有賣字存照。
憑中人 劉耀銀
討筆人 龍緒淵
民國歲次癸酉年二□初二日 立賣
(文書原持有者:楊世炳;來源地:高釀鎮(zhèn)優(yōu)洞村)
洋。如GT-006-002:
立賣田契字人高中寨劉耀品,今因家下要洋使用,無所出處,自愿將到土名括沖田大小四坵,收花壹拾叁稨,上抵溝,下抵龍姓田,左抵龍姓田,右抵劉姓田,四至抵清,要洋出賣。請中上門問到攸洞寨楊宗成名下承買,當日憑中言定價洋貳拾陸元零捌仙正。其洋領(lǐng)清,其田賣與買主耕管為業(yè)。自賣之后,不得異言??趾鬅o憑,立有賣字存照。
憑中 劉耀
討筆 龍緒淵
民國二十年 三月初□
(文書原持有者:楊世炳;來源地:高釀鎮(zhèn)優(yōu)洞村)
法幣。如GT-006-065:
立賣田地字人楊□柏,今因家下要錢使用,無所出處,自愿將到土名保蠟中田乙坵,上抵山,下抵山,左抵楊姓田,右抵龍姓山,四至分明,要錢出賣。自己先問親房,無錢承買。問到高魯龍緒坤承買,二□言定價錢壹佰捌拾伍仟八百文正。*這里的定價數(shù)目巨大,疑是民國政府后期發(fā)行的法幣。1945年抗日戰(zhàn)爭結(jié)束時,貨幣發(fā)行量已經(jīng)增加到5569億元,比戰(zhàn)爭爆發(fā)前增長了394.5倍。日本投降后,為籌措內(nèi)戰(zhàn)軍費,南京政府進一步增加了貨幣發(fā)行量,最終導致惡性通貨膨脹。田價賣主領(lǐng)足,其田付與買主耕管為業(yè)。自賣□□□□□□□□□無憑,立有賣字為據(jù)存照。
代筆 楊勝輝
中華民國癸酉年三月十一日立字
(文書原持有者:龍世宏、龍世德;來源地:高釀鎮(zhèn)優(yōu)洞村)
錢,銅錢,即銅質(zhì)圓形方孔錢,是中國古代的主要輔助貨幣,流通時間長達二千余年。銅錢最早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以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此后歷代均鑄銅錢,數(shù)量最多,種類亦極為復雜。其間雖有鐵錢、鉛錢等鑄造和流通,但數(shù)量較少,且在局部地區(qū)流通,影響不大;西漢銅錢鑄造的數(shù)量最多;魏晉南北朝時期,谷帛為幣盛行,銅錢流通有所減弱;唐宋時期,銅錢又趨盛行;元代以用紙幣為主,大部分時間禁止使用銅錢;明代中葉以后,銀兩成為主要貨幣,銅錢只用于小額支付;清代產(chǎn)生銀元和銅元,銅錢的使用減少。筆者所見的文書尚未發(fā)現(xiàn)銀元,但筆者相信肯定有這種貨幣在當時的清水江流域流通。民國時期,銅錢最終退出流通領(lǐng)域。古代銅錢的計量單位是文,銅錢一枚稱“一文”,始自南北朝時期。因銅錢的一面鑄有文字,故稱銅錢一枚為一文,清末、民國硬輔幣也采用“文”紀值,銅錢一千枚(1000文)用繩子串在一起,稱“一串”,一串伍佰文,即銅錢1500文。
洋,指洋錢,又稱番錢,番餅,為清代以來對外國流入的銀鑄幣的稱謂。
銅元,光緒末年開始在市面流通,初使用“光緒元寶”,“大清銅幣”,一枚兌制錢十文,十枚兌銀毫一角。后因各省所鑄造量輕質(zhì)差,大量充斥市面,要14枚銅元方能抵1角毫子,不久商民拒收,光緒三十三年停止使用。民國六年(1917)恢復使用,市面上出現(xiàn)大量“民國開國紀念幣”銅元,逐步取代銅錢。銅元與銀元,銀角的比值時有波動,主要根據(jù)銅元流通量多寡而定,通常銅元12~22枚兌銀角1角,300~360枚兌銀元1元。民國后期銅元輔幣逐漸被鎳幣所代替,在貴州、綏遠還發(fā)行了地方銅元,封,量詞,一封為三十六枚銅錢。
法幣,又稱“法償貨幣”、“法定貨幣”,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政策”后流通的紙幣,是1935年11月4日至1948年8月19日期間全國統(tǒng)一流通的紙幣。1935年11月3日,國民政府財政部發(fā)表《關(guān)于實施法幣布告》,宣布從次日起廢除銀本位制,實行與英鎊掛鉤并有物資準備的紙幣制度,即“法幣政策”,規(guī)定以中央、中國、交通三大銀行(后增加中國農(nóng)民銀行)所發(fā)行的紙幣為法幣,規(guī)定法幣1元等于英幣1先令2.5便士和0.2975美元,法幣成為外幣的附庸。法幣政策執(zhí)行后,國民政府強制回收銀兩、銀元和民間藏銀,先后以法幣換取了民間白銀3億余元。1937年抗戰(zhàn)前夕,法幣發(fā)行總額為14余億元,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國民政府實行通貨膨脹政策。到1945年,法幣發(fā)行額增至10 300億元,1947年4月發(fā)行額猛增至160 000億元以上,1948年法幣發(fā)行額更高達6 630 000億元以上,相當于抗戰(zhàn)前夕發(fā)行額14億元的47萬多倍,造成物價飛漲,法幣信譽完全喪失。1948年8月19日,國民政府被迫宣布廢除法幣,并以金圓券1元比法幣300萬元的比率收回。
清水江文書記錄的貨幣種類同單位與各種貨幣的流通歷史吻合,其形成時間符合歷史規(guī)律,令人若要杜撰非金融歷史學者,根本做不到,存量達幾十萬文書也非專業(yè)人士所能完成。
五、文書落款時間特別,今人難以知曉
清水江文書的形成時期,據(jù)目前征集的情況來看,最早的是明代化二年(公元1466年),距今549年,最晚是1950年(天柱卷發(fā)現(xiàn)三份1966年7月3日的“林權(quán)證”),其中清乾隆至民國較多,且時間相對連續(xù),落款時間采用年月日,年份為“朝代+具體年數(shù)”或“朝代+天干紀年”,月份和日則普遍古歷,年月日數(shù)全部用漢字大寫,如“康熙五十三四月八日”“同治十二年十一月一日”“光緒二十二年十二月八日”“光緒拾捌年十二月初三日”“民國十四年十一月吉日”“民國乙丑年十二月十四日”“民國十六年歲次丁卯正月初十日”,等等。也有只表明天干紀年的,如:GT-040-039“壬辰年十月二十九日 ”。還有采用公元紀年的,如:GT-025-086“公元一九五零年二月十五日”
對于從明代經(jīng)清朝至民國的各個朝代,大家都清楚,以相應的朝代紀年也不存在疑問和歧義,但在天柱縣發(fā)現(xiàn)有文書中卻有幾個特別的形成紀年:
(1)大漢紀年。如GT-006-177:
立遵議決合約字人羅永芳、羅平階、胡國柱、龍喜藩、龍均魁等。緣因爭執(zhí)勒洞村圭蔑溪嶺孟坡,順流右膀杉山壹幅,里歷控在縣。
茲沐縣、營主鄒、張,會同各界士紳傳齋我□,比赴集議,聽從公勸□導,議決胡國柱等所砍此山之木,共計叁仟余株。議以肆成照數(shù),確交羅姓售賣。其余陸成歸胡姓等售賣。至此木山地土,胡姓等木砍后,不得再相干涉。此山林現(xiàn)經(jīng)砍伐未賣者,點兜照成分算。其或胡姓等已賣者,照成澈算分俵銀兩。所有一切夫費,亦當照成派出等議。今我二□□甘愿遵如所議,激發(fā)道德,不得再挾意見爭執(zhí),致釀隱患。是以出具結(jié)于。 縣案備查外,復憑眾紳具遵議合約,各執(zhí)一紙為據(jù)。倘有翻□□□,公同具呈稟官究治。
原告 羅永芳 羅平階 羅淵明
被告 胡國柱 龍喜藩 龍紹德 楊必光 龍榮喜 姚俊球
黎屬 龍均魁 龍年長 龍生泰 龍慶周
憑各界議 董事會 □□□ □□□
勸學 勸業(yè) 龔其昌 黃貞干
團防總局 鄧大賓
各里團紳 王大瀛、吳光瑜、龍步云、劉大年,張之紅、龍均權(quán)
大漢民國元年陰歷四月初十日公立
(文書原持有者:羅朝明;來源地:高釀鎮(zhèn)勒洞村)
(2)黃帝中華紀年。如GT-039-077:
立賣山場字人地良號寨龍才貴,今因家下要錢使用,無所得處,自愿將到土名王干山場半團,矢(是)與祖益同共,上[抵]登領(lǐng),下抵田,左抵榮昌山,右抵光彩山為界,四至分明,要錢出賣。先問兄弟,無錢承買,請兄問到本房龍祖益名下承買,當日憑中議定價錢陸百捌拾文。其錢親主領(lǐng)足入手應用,其山場半團賣與,一概在與買主耕管為業(yè)。自賣之后,不得異言??挚跓o憑,立有賣字執(zhí)照。
黃帝中華元年辛亥十二月十四日憑中代筆才多立(元年辛亥十二月十四日龍才貴賣山場字)
(文書原持有者:龍之楷;來源地:高釀鎮(zhèn)地良村浩寨組)
(3)天運紀年。如GT-040-233:
立賣田契字人龍明煥、明元兄弟二人,今因要錢使用,無所出處,自愿將到土名半打鳥田乙坵,上抵姚開煥田,下抵買主田,左抵路,右抵買主山,四至分明。要錢出賣。先問親房無錢承買。請中問到龍恩泮承買。當面言定價銀二口乙分八整。親主領(lǐng)足,入手應用,其田付與買主管為業(yè),恐口無憑,立有賣字據(jù)。
內(nèi)添二字
憑中:龍標明
筆:明煥
天運 丁巳年四月十二日立字
據(jù)考證,辛亥革命后改黃帝紀年,亦稱大漢紀元,大漢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為民國元年,歲次壬子,即公元1912年。
天運,原指天體的運行,后指天命?!读w·武韜·順啟》:“事而不疑,則天運不能移,時變不能遷?!彼抉R遷《史記·天官書》:“夫天運三十歲一小變,百年中變,五百載大變?!碧爝\用于紀年,是在特殊的時期的權(quán)宜辦法,即世局動蕩,不知天命歸于誰、政權(quán)將由誰建立時,暫用“天運”作為年號?!疤爝\”正式紀年年號在中國歷史曾三次使用,一為明崇禎十年(1637)明末江西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張普薇所自立的年號;一為乾隆五十一年(1786)臺灣天地會頭目林爽文在彰化起義后所用;一為清咸豐三年(1853)至五年(1855),上海小刀會劉麗川的年號。但此中并無幸另外,在清中期起,反清民間秘密組織天地會由于不愿使用清朝年號,在內(nèi)部開始使用“天運”作為年號,通常的做法是“天運”加“干支”。孫中山建立興中會后也沿用了天地會的“天運”年號。馮自由在《華僑革命開國史》中曾記載:“清末,孫中山先生提倡革命常用天運紀年”。武昌起義以后,各省獨立,有用黃帝紀年者,也有用天運干支者。另一說備查考:民國時期,除了西歷紀年和民國紀年并用外,在民間,習慣用皇帝紀年的民眾,還仿照皇帝紀年的模式來署年,但是由于沒有皇帝了,就將“奉天承運”簡化為“天運”來署年,便是天運+干支紀年,1905年,同盟會以天運年號代替光緒年號。結(jié)合清水江流域的地理特征,清水江文書中的“天運”應該指民國初期。
對于這段歷史,絕大多數(shù)現(xiàn)代人是不清楚的,當然現(xiàn)在的清水江流域中絕大多數(shù)現(xiàn)代人也無從獲知。
六、文書買賣無市,偽造無利可圖
造假的動機多數(shù)是營利,特別是對處于貧困或者剛剛脫貧的農(nóng)民尤其如此,而營利的先決條件是必須要有市場。清水江文書征集模式是政府行為、封閉有序狀態(tài),而非市場行為、開放無序狀態(tài)。在2006年前,只在錦屏縣發(fā)現(xiàn)文書,同時關(guān)注的主體僅有錦屏縣政府、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以及發(fā)現(xiàn)錦屏文書的楊有庚先生和慕名而來的兩名日本學者,錦屏縣與中山大學合作搶救、保存文書也是通過行政方式進行的,由于鄉(xiāng)民不配合,征集工作相當艱難。又因為外界對錦屏文書了解甚少,更沒有人來挖掘其商業(yè)價值,所以也就沒有商人進入錦屏收購。錦屏文書真正被外界所關(guān)注,始于2001年至2003年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出版的三卷本《貴州苗族林業(yè)契約文書匯編(1736—1950)》,之后,有學者和媒體認為錦屏文書是中國和貴州的東西,不宜由境外機構(gòu)來牽頭。2004年省委有關(guān)領(lǐng)導錦屏文書作出三點指示:一是停止與任何境外學術(shù)機構(gòu)的合作,二是加強保護,三是停止媒體宣傳炒作。外界進入錦屏收集文書的渠道被阻斷。隨著2006年8月新華社貴州分社王麗的《貴州“錦屏文書”流失嚴重亟待搶救》在內(nèi)參《國內(nèi)動態(tài)清樣》(第47期)上登載,擅自收集錦屏文書的空間被進一步擠壓,貴州省委、省政府根據(jù)時任國務委員陳至立的批示,成立了錦屏文書保護領(lǐng)導小組,保護區(qū)域涵蓋黔東南州,其中將錦屏、黎平、天柱、三穗、劍河確定為重點,其主要任務就是防止外界收購文書,同時動員鄉(xiāng)民將其保存的文書交給政府,由各縣檔案館統(tǒng)一集中保管。
目前,省和州、縣財政雖然劃撥征集專項經(jīng)費,但主要用于建設檔案設施、購買設備和材料,還有聘用人員的補助,鄉(xiāng)民交出文書是無償?shù)?,錦屏縣對捐出文書者待遇如下:一是發(fā)給由縣政府制作的《捐獻證》;二是送文書復印件一套;三是保證捐獻者及其后人今后永遠免費查閱其所將來的文書,也就是說政府征集文書也沒有補償。
可見,清水江文書從發(fā)現(xiàn)到廣為關(guān)注,其收集渠道主要是政府征集,始終沒有形成文書交易市場,無利可圖,也就排除了仿造文書的可能性。
從以上諸多因素分析可見,清水江文書的歷史真實性是無可懷疑的。
參考文獻:
[1]李斌,曾羽.徽州文書與清水江文書保護模式比較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74.
[2]張新民,朱蔭貴,阿風,等.共同推動古文書與鄉(xiāng)土文獻學的發(fā)展——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四人談[C]//張新民,朱蔭貴民間契約文書與鄉(xiāng)土中國社會——以清水江流域天柱文書為中心的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5.
[3]張新民.人文世界——區(qū)域·傳統(tǒng)·文化(第五輯)[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12:435.
[4]李紅香.湘黔桂毗連地帶歷史時期“契”與文書的關(guān)聯(lián)性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85.
[5]王宗勛.清水江歷史文化探微[M].昆明:云南美術(shù)出版社,2013:159-162.
[6]嚴如煜.苗防備攬·風俗考·苗民交易計量法[M].貴州省圖書館藏道光十三年紹義堂刻本.
[7]張明.清水江流域苗侗民族傳統(tǒng)糯禾特殊計量單位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責任編輯楊軍昌)
中圖分類號:D90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099(2016)01-0111-09
作者簡介:張明,男,貴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貴州大學“清水江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中國思想史(陽明學)、貴州地方史、清水江學、教育學。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晚明至民國時期內(nèi)地侗苗民族地區(qū)土地買賣與地權(quán)分配研究”(BZS065);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11&ZD096);貴州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項目“清水江文書證據(jù)法學價值研究”(JD2013013)。
收稿日期:2015-12-01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shb.2016.01.016
戴澤軍,男,律師,貴州大學“清水江研究中心”、貴州省社科院“法治研究中心”、貴州民族大學“法制與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研究方向:證據(jù)法學、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