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賢花
(吉林省長春市第二朝鮮族中學)
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
崔賢花
(吉林省長春市第二朝鮮族中學)
數學是小學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對于開發(fā)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有著積極影響。但是對于以往小學數學教學深入調查發(fā)現,其中存在著很多不良問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能良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死板地對學生進行教學內容灌輸,課堂教學成效并不理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情境,可以加強教學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良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得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對如何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進行深入研究,希望對相關人員有所啟示。
生活情境;小學數學教學;應用策略
數學知識來源于學生現實生活,利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活動開展,讓小學生可以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存在于現實生活中,懂得數學課程學習的重要性。如果課堂教學氣氛過于沉悶,教學內容過于枯燥,就不能良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信心,促進課堂教學成效的提升。所以對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是有重要意義的,下面就對相關內容進行詳細闡述。
1.加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知
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有著抽象化的特點,學生在短時間內很難理解和掌握。如果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硬性地對學生進行抽象化教學內容的灌輸,不僅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長時間作用下還會導致學生有厭學心理產生。利用生活情境開展教學活動,可以將學生較難理解的抽象化教學內容直觀化、形象化地對學生呈現,從而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成效。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對重量單位進行講述時,雖然學生知道無論是千克還是克都是基礎的重量單位,但是在學生腦海中無法形成具體的形象,很難實現三種重量單位大小的比較。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可以設置這樣的情景,一袋花生油50克的重量,學生一只手就可以拿起來。但是一袋玉米有5千克重量,一塊大石重一噸,小學生很難拿起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事物進行參照對比,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知,使學生對重量單位有較深的認識,使得抽象化的教學內容生動、形象。
2.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數學知識就在學生的周圍,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眾多方面。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利用生活情境開展教學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雙發(fā)現的眼睛,使得學生可以主動找尋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懂得數學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從而將學生對小學數學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教師在課堂上講述,學生隨父母一同去超市購物,手中有50元錢,買了10元錢的蘋果和15元錢的香蕉,手中還剩下多少錢。這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情景,讓學生明確數學知識的應用性。
1.結合素材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小學數學教師要合理科學地應用生活情境,最為重要的就是將生活情境與課堂教學內容緊密聯系起來,要依據學生學習特點和課堂教學目標,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應用生活情境,這樣才能將其具有的優(yōu)勢充分顯現出來,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成效的提升。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述周長教學內容時,要讓學生懂得周長的概念。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教學情境,學生在上體育課時圍著學校操場跑步,問學生跑一圈是多少米。結合生活情境,學生會開動自己的腦筋思考,并且逐漸認識到自己跑一圈就是學校操場的周長,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2.利用問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小學數學教師在利用生活情境開展教學活動時,還需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從而塑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得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更加具有生機和活力。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可以將自己內心中的想法大膽地講述出來。
例如,教師在講述相交與平行教學內容時,可以對學生進行學習小組的劃分,讓學生思考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是平行存在的,有哪些是相交存在的。學生在小組中進行交流和探討,一些學生提出百米賽跑的跑道就是平行存在的,吃飯用的筷子就是相交存在的。學生在交流和討論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所在,同時還能更為良好地突出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學生可以主動地發(fā)現生活中存在的數學知識,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和邏輯思維能力提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生活情境,可以加強數學教學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梢詫⒊橄蠡慕虒W內容直觀化、形象化地對學生呈現,加強學生對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成效的提升。小學數學教師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力度,找尋更多生活情境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策略,為小學數學教學發(fā)展輸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1]黃贊平.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開展分析[J].亞太教育,2016(4).
[2]徐艷.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6(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