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九龍坡區(qū)石坪橋小學校 羅代惠
背景:
在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的活動中,我區(qū)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正進入深入研究階段,老師們也逐步轉變觀念,轉變自己的教學行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最近,我有幸聆聽了瀘州忠山小學送課到鄉(xiāng)村的古文教學——《貓斗》,頗有感受。
案例:
教學程序:
一、引入課題
1.斗字組詞,教師書寫甲骨文的“斗”字,想象生活中動物打斗的畫面,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2.讀課題。
二、學生展示好好讀
1.課件出示古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標出節(jié)奏,并練習朗讀。
3.教師示范讀,讀出快慢。
4.學生練習讀豎排形式。
三、學生展示好好理解
1.理解第一句:黃白二貓,斗于屋上。練習說短語。 于
2.理解第二句,了解兩只貓怎么相斗的?學生先自己談理解,教師引導點撥四目對射,兩不相下的意思,看視頻,理解聳毛豎尾,想象貓打斗的兇猛而可怕的畫面。
3.理解第三句,了解白貓為什么跑,從而理解白貓輸了。
4.用白話文把故事內容串起來說一說。
四、好好背與好好仿寫
1.多讀幾遍,試著背誦。
2.想象兩只小貓打斗的場景,表演表演。
3.仿寫古文,寫寫生活中的其他動物打斗的場景。
引起的反思:
我們看見,課堂上學生時而靜靜地自主學習;時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小班學習,全班交流。在共同探究的過程中,老師找準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與學生一起進行文言文的閱讀體驗,感受這篇課文特有的語言現(xiàn)象。其次,繼續(xù)滲透文言文的基本閱讀方法,在借助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的基礎上還能用現(xiàn)代語匯去補充,使學生實現(xiàn)文化意象的傳承,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取得成功,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教師相信學生,精心設計學生展練案,“先學后教”,給予學生生長希望
我們看見,李老師哪怕是借班級上課,也大膽給予學生展練案。老師精心設計了三個板塊的展練案:好好讀,好好理解,好好背與好好仿寫。老師把把任務隨機分配給了不同小班,賦予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力和責任,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真正主人。
學生課前,就明確自己的學習內容、目標,了解學習的方法,并自主學習,做好了課上交流的充分準備。因此,所有學生是一種輕松的狀態(tài)進入學習,課堂成了主動性、獨立性與創(chuàng)造性不斷生成、張揚、發(fā)展、提升的過程。學生的課堂,由課內走向課外,由單一的接受知識,變成了主動去探究知識,獲取知識,儲備知識,形成綜合能力。
二、教師找準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以學定教,依體而教,處處充滿生長氣息
(一)分析學情,以學定教
何以“以學定教”,就是要根據(jù)學情,在學生 “最近發(fā)展區(qū)”超前的地方,制定我們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這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教師鉆研教材,了解學生的能力,要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有較強的預見性,課堂上隨時準備順學而導。
在學習本文之前,學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話文的閱讀基礎,因為在五年級才學過《楊氏之子》,而且就詞句的理解來說,此文詞句更容易理解。因此,老師充分相信學生,大膽讓3個小班學生展練好好讀,好好理解,好好背和好好仿寫。
(二)找準文言文的特點,依體而教
老師找準了文言文的特點,讀準字音,讀通文言文,讀出節(jié)奏,讀懂字義,了解文言文語言的簡練,并讓學生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進行仿寫。我們看見,課堂上,學生一次次讀,讀出了古文的韻味,最后水到渠成,遷移到仿寫古文,寫出了豬斗、雞斗、虎斗、犬斗、鳥斗等。整個學習展練的過程,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學生習得語言,還能運用語言。學生個個展現(xiàn)自我,處處在生長。
三、以學定教,讓出精彩。講授具有針對性,“少教多學”,處處生長場
(一)給學生充分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小班交流學習精彩紛呈
1.給足時間小班合作交流
我們看見,李老師把時間和講臺讓給了學生。3個小班在臺上匯報,下面的學生傾聽、補充、評價,人人都有事情做,形成生生交流互動,師生交流互動的學習共同體。學生在合作中分享,在分享中合作,學會了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chuàng)意及成果,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提高了學習的績效。
2.學生知道的,老師不講,讓學生講,讓出了精彩
全班交流時,教師旁聽,學生之間就有了自由的,暢所欲言的互動交流。因此,我們看見,全體學生的思維打開了,小班成員個個發(fā)言,都有自己的見解。小組長充滿自信,組織能力強。在朗讀環(huán)節(jié),學生能夠讀通順,讀出節(jié)奏停頓,老師讓小班的孩子們盡情朗讀,書聲瑯瑯。在表演完畢兩只小貓打斗的場面時,學生觀察,爭先恐后點評兩個學生的表演,老師也讓他們爭論,辨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知道了“黃貓奮起逐之,白貓走入室,不敢復出”中,黃貓乘勝追擊,速度很快,而白貓?zhí)优?,肯定速度也很快,所以,走的意思,在這篇古文里,是跑的意思。這個教學片段,兩個孩子先表演,其他孩子觀看、評論、再表演,真是立足文本,有理有據(jù),才思敏捷,精彩極了。
(二)教師當講則講,用課文教學生學語文,立足教課程知識技能
1.教師開課時候,書寫甲骨文的“斗”字,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生動地描述:一個人伸出了右手,另一個人伸出左手,兩個人面對面,互相擊打對方。學生在老師的描述下,真切感受到了中國甲骨文的繪畫美和靈性美。上課一開始,就走進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氛圍,感受到濃濃的古文化氣息。
2.學生在表演兩只貓打斗的過程中,知道了走,是跑的意思。在這里。李老師沒有就此打住,而是點撥學生,回憶,還有哪些短語和詞語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呢?學生沉思回憶,全班交流,說出了走馬觀花、飛沙走石、奔走相告、筆走龍蛇等。
這里的教學,是引領學生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guī)律,形成個體的言語經(jīng)驗,感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總之,“依體而教”,讓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實現(xiàn)了文化的傳承與理解;“以學定教”,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主動性。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文化獲得的過程。這樣的課堂,形成了一個綜合化的整體效應,把生活、綜合、運用,和諧地整合在一起,處處是學生的生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