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平
(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qū)漢安小學 四川內江 641000)
?
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陳 平
(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qū)漢安小學 四川內江 641000)
摘 要:素質教育與新課改注重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基礎上,注重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的培養(yǎng)。合作學習應用于教學中不僅促進學生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還題高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聽課成效。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對于合作學習的運用還存在很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影響了教學質量。故此,本文基于分析合作學習在教學中運用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的提出應對的策略,旨在提高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性,為教學方法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合作學習 小學語文 教學 運用方法
合作學習是指在教師的引導啟發(fā)下,通過劃分小組的方式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其核心是學生之間的合作與競爭,通過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合作學習由于提高了教學成效,改善了教學質量,受到諸多教師的青睞,并在教學中頻頻使用,然而合作學習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靈丹妙藥,在運用中不免會出現讓人不滿意的地方,影響了教學質量。因此,本文首先對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而后有建設性的提出提高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具體措施,旨在提高合作學習在教學中的運用水平。[1]
1.有其形而無其內涵,有流于形式的危險
合作學習法進入教師的視野就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在運用的過程中鑒于教師對合作學習的內涵欠缺深入的理解,以致于出現合作學習徒有其形,而無其實質內涵的情況。在教學的形式上保留了合作學習形式的外表,而在教學內容上并沒有實現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最終落入傳統(tǒng)教學的窠臼。學生被動式的接受教師的講課內容,師生互動匱乏未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終導致部分教師實施合作學習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2]
2.學生處于被動的合作,欠缺合作的主動性
合作學習的運用僅僅是將學生通過小組劃分、1對1幫扶、1對多討論等方式改變學習的形式,而對于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激發(fā)則欠缺,使得學生的學習仍然未改變被動接受的局面,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命令式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主觀學習意愿的加強,以致于影響教學成效。
3.教學偏離主題,沒有發(fā)揮引導的作用
部分教師為了更好的實施合作學習,一味的只注重教學形式的完善,而偏離的教學的主題,使得語文的知識性學習碎片化,不系統(tǒng),教師未能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使得學生的思路和行為按照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以致于影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需求,不利于學生對語文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3]
1.根據學生的興趣進行合作伙伴的選擇,調動學生參與主動性
合作學習的目的是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提高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合作伙伴劃分時綜合考慮學生的興趣、學習水平、性格等方面,目的是提高學生共同解決學習問題的效率。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一文中,教師采用分角色閱讀的方式來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文章涉及4個角色的對話:青蛙、小蝌蚪、鯉魚、烏龜等,其中小蝌蚪可以有多人來扮演,增強對話的趣味性。因此,教師就將學生根據文中的角色對學生進行小組的劃分,每一組內都會有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組內學生通過溝通確定自己的角色,并開始進行演練,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學生掌握對角色的把握以及語言的熟記,最后教師會挑選幾組進行展示,并對學生中表現好的學生給予表揚。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
2.組織趣味性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以教學內容為核心組織學生開展趣味活動,不僅能拓展學生的思維視野,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開展戶外學習活動,給予學生真切感受實際生活的機會,增強學生生活體驗感,產生對語文學習不同的價值認同。例如,教師在組織以學習《荷葉圓圓》一文活動中,為了讓學生對夏季的荷葉有更深的認識,教師組織學生到公園的荷塘進行戶外教學,并通過劃分小組的方式來實現學生之間的學習管理。在課內教師首先對教材內容進行多媒體展示,讓學生對文章內容熟知,為課文活動的開展打基礎。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在荷塘邊開展教學,通過問題的設置來組織學生對自己所觀所感進行發(fā)言:“今天我們看見的荷葉與我們課文中的荷葉有什么不同?在文章中作者是怎樣來描寫荷葉的?其中又描寫的哪些有趣的事物呢?”。幾個問題落地,每個小組就開始分工合作,仔細思考,在激烈的討論中最終得出答案,有效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教學成效。
3.基于教學內容選擇合作方式,發(fā)揮教師引導者與合作者的作用
合作學習的方式有多種,包括小組劃分、同桌合作、1對多合作等,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方式,從而有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如,在作業(yè)互批的合作中適合同桌合作的方式,或者1對1的合作方式,而在活動組織和游戲組織中適合1對多的合作方式,對于實現一個共同目的而進行努力的則適用于小組合作方式。無論哪種形式的選擇都圍繞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fā)這個主題,開展教學活動,增強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保持學生持久的學習熱情。例如,教師在教授《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文中,教師為了實現讓學生快速認識文中漢字的目的,讓學生以同桌為單位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彼此之間的互讀和提問來實現對漢字的掌握:灰、哪、完、拔等。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最后教師再選擇性的進行抽查檢查學生閱讀的情況,提高學生閱讀水平。[4]
綜上所述,合作學習不僅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助于學生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意識的提升,提高學生綜合語言表達水平。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摒棄教學中不足的地方,不斷完善、創(chuàng)新,圍繞學生學習興趣開展教學,最終實現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艷輝.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讀與寫雜志[J].2014,(6):180.
[2]王利峰.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探析.中國校外教育[J].2014,(12):304.
[3]劉永梅.探討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教學研究[J].2014,(3):112.
[4]梁海霞.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才智[J].2012,(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