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瑞
(河北省永清縣后奕中學 河北廊坊 065600)
?
試探農村英語教育的現狀和對策
馬永瑞
(河北省永清縣后奕中學 河北廊坊 065600)
摘 要:英語是一個重要的交際工具,而在廣大農村初中英語教育現狀令人堪憂,本文就英語作為語言和交流工具,闡述了初中英語教學出現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關鍵詞:農村英語 教育現狀 應對策略
英語是當今世界上主要的國際通用語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語言。世界上70%以上的郵件是用英文寫或用英文寫地址的。全世界科技出版物 70% 以上用英語發(fā)表。全世界的廣播節(jié)目中,有60%是用英語進行的。絕大部分的國際會議是以英語為第一通用語言(90% 以上的國際會議用英語召開),它也是聯合國的正式工作語言之一。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化,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精通外語的專門人才,以加速我國“四化”進程,使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因此,學好英語對實現上述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1]
什么是語言? 每一種語言,首先是一個形式系統(tǒng),或稱語碼系統(tǒng)(code system)。這個形式系統(tǒng)包括三個方面:語音、語法、詞匯。 語音語法詞匯是構成語言形式系統(tǒng)的三個次系統(tǒng)。 要會運用一種語言,當然必須要具有對這個語言形式系統(tǒng)的知識,也就是關于語音、語法、詞匯的語言知識。有了語言知識,是不是就能運用語言了呢? 從前有人認為這就足夠了。四、五十年代以來,結構主義語言學派指出,學了語言知識往往不會用語言,必須獲得操作語言形式系統(tǒng)的技能(skills)才能用語言。
技能按他們的定義是一種習慣性的自動化的條件反應能力。語言的掌握完全可以用訓練自動化技能的方法解決。但是有了語言技能,是否就能運用語言呢? 結構主義語言學派提出的語言技能,事實上不能說明語言的運用能力,它有兩個嚴重的缺陷:(1)把聽、說、讀、寫的技能當作主要是耳、口、眼、手的技能,忽視運用語言認知的一面和創(chuàng)造性的一面。 (2)把語言技能看作是一種脫離語言運用的語境和情境的獨立的技能,忽視了語言運用依賴于語境情景這一事實。到了70年代,人們已經認識到語言運用除了關于語言形式系統(tǒng)的知識,除了對語言形式系統(tǒng)的操作技能外,還必須有在語境和情景制約下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的能力。
由于英語教師的缺乏,農村學生在小學啟蒙階段,沒有得到良好的英語教育,英語基礎普遍不扎實,許多外來民工子女在小學甚至沒有接觸過外語,這些學生到了中學以后,知識面相對較窄,思維不活躍,接受能力差。他們當中有些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數學兩門考試科目已經使他們力不從心,進入初中后,由于考試科目增加,尤其是英語這門課程容量大,速度快,他們卻起點低,使他們更加難以應付, 自信心越來越不足,因而英語成績難以提高。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容易對學生的性格和學習態(tài)度產生負面的影響,尤其像我們農村中學家長及外來民工文化程度不高,他們對子女雖有期望,但關心不夠,甚至還有家長認為學不學英語不重要,只要孩子長大能賺錢。另一方面,他們沒有能力和精力指導學生的英語學習。
學習英語的目的不明確部分學生因家庭環(huán)境、學習基礎等因素影響,知識面較窄,開始時對學英語感到新鮮,但學習目的不明確。他們帶著迷惘、新奇開始了英語學習。學生學習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感興趣—失去興趣和信心—厭煩和反感。開始階段的學習熱情高漲,當他們學會幾個字母、幾個單詞和幾個簡單的句子時,課堂內外都可以聽到牙牙學語的感人場面。但曾幾何時,這種景象很快降溫,熱情僅僅憑借好奇心的驅動,他們全不知學英語的艱辛以及保持這股學習熱情所需要的毅力。想要扭轉鄉(xiāng)村英語教育的現狀,確實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工程。但也并非毫無軌跡可尋。
英語教學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最終強調繼承和發(fā)揚的完美集合,即在吸收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加入對西方文化的理解。我們原來的語音教學和語法講解并不能丟棄,其實語音和語法對語言起到潤色的作用,只有讓學生掌握這些,他們的語言學習才能步入正軌。
單詞的記憶其實除了自然拼讀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經研究發(fā)現,英語中有很大一部分詞匯和它的漢譯在讀音上是相同或類似的。例如,給 give, 強壯 strong 肥 fat,飛 fl y,父親 father 母親mother等等,這一發(fā)現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雙語之間的聯系,有助于記憶。還有詞綴的總結,如 sub代表在某物之下,subway; dis指移除某物,discover;ab-指在范圍之外,abnormal;de-程度減輕,deescalate。每個單詞的構成都有其規(guī)律,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并分析單詞,理解并記憶??傊嘣膯卧~記憶方法可以增加學生的記憶輸入渠道,加深鞏固記憶。[2]
教材對語法的要求并未弱化,而是強調了它的重要性。在課本上,語法的相關練習被相對簡單化,對學生進行更有針對性的練習。個人認為語法可以轉化成短語和句子的形式,讓學生記憶關鍵的句子,然后交際,在交際過程中學生會體會到語法的具體應用。這樣應該會比單純枯燥的語法規(guī)則更易被學生接受。
任何一種語言學習的終極目的都是運用交流。我們可以不期待學生把英語說得如母語般熟練流利,但是一定讓他們用所學的知識進行簡單的交流交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上創(chuàng)設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主動融入到這種語言環(huán)境中,將每課的目標語言應用到交流中,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文化并不意味著只強調中西文化的差異,其實二者之間有著很多的同和之處。所以外語學習的過程也是造就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健全人格的過程。要讓學生意識到整體的國際化的形勢,中國已經不是以前那樣,單純地借鑒別國的語言和文化,中國的特色文化也同樣被西方國家所接受,我們可以找到具體的證據。如eching《易經》被西方接受;tofu,kungfu等一些象征中國文化符號的詞匯頻繁出現在英語詞匯中。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以更加開放的,對異國文化包容的心態(tài)來學習和生活。這樣,在語言學習中,學生會更加深刻地理解一門外語,并恰當地找到語言學習的背景。此外,在教學任務中,我想嘗試著加入文化異同的板塊,讓學生深入理解所學內容。這樣,學生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同時,還能全面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文虹.農村中學英語教育教學現狀與策略研究[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5
[2] 胡瑾、楊蔚.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基礎教育英語課程發(fā)展的思考 [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