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艷玲
感受“自由 平等 良知”落實“人文教育”
——《我有一個夢想》教學設計
◎齊艷玲
《我有一個夢想》這篇文章是馬丁·路德·金的一次激情演講,就思想內容而言,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但要把這里面談到的黑人遭遇和他們對自由平等的那種強烈渴望進行深刻體味,并產生一種同情和悲憫之意,觸動內心的良知,還是需要教師用心引導和必要的情境設計的。為此,筆者對本篇課文作了如下設計:
文章內容易懂,因此可開門見山,直接提問《我有一個夢想》中“夢想”的含義(平等自由)
在教學中,教師應借助文本、圖片資料,以及集體朗讀教學手段深刻體味黑人遭遇。
1.設置問題,相信大家在讀過課文之后,都能感覺到,當時的黑人對平等自由的渴望是非常強烈的。那么,黑人在當時到底受到了哪些不平等的待遇呢?
學生發(fā)言:遭受警察的野蠻迫害,無住宿之地,活動范圍受到很大限制,孩子受傷害,沒有選舉權等。
教師總結:從大家列舉的這些具體事件中,我們感受到了當時黑人確實處于一種異常困苦的境遇。
2.補充幾張黑人在各個領域受歧視的圖片,這樣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示黑人的處境,感染學生。
3.有感情地齊讀課文相關章節(jié)(用排比形式寫出的各種不平等一段: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難以形容的野蠻迫害,我們就不會滿足……只要紐約有一個黑人認為他投票無濟于事,我們就絕不會滿足)進一步感受黑人對自由平等的渴望,觸動學生內心。
情境設置,在學生受到了一定觸動后,再觀看演講視頻,感受1963年美國首都華盛頓的來自各地25萬多人參加的大規(guī)模的示威集會盛況,感受那份激情。
觀看之后,教師提問:觀看了這段視頻,也許你不能完全聽得懂,但筆者相信大家一定有所感觸,找同學來說一說。
學生能感受到當時規(guī)模的盛大壯觀,也會感受到人們內心的那種強烈渴望,以及馬丁·路德·金的澎湃激情。
設置問題:那么,這次演講中,馬丁·路德·金到底講了些什么呢?我們現(xiàn)在就一起來體會一下。
看課文,大家發(fā)現(xiàn)文章涉及到的內容還是很多。有人說,馬丁·路德·金的這次演講“內容上思維邏輯緊密,感情上充沛強烈,極富感召力”,現(xiàn)在我們就結合這兩點來分析一下文章內容。
交流探討:學生先獨自思考,然后小組間進行交流。
學生發(fā)言展示成果:以學生發(fā)言為主,教師適當補充,并且要注意不能直接告知,而是要引導。
先集中來說第一個方面,即內容上“思維邏輯緊密”:
1.文章涉及到了很多方面,考慮周全:黑人的不平等待遇;向美國政府進行警告;團結關心同情黑人的白人群體。
學生在概括時要能結合具體段落具體語句來分析,不能脫離文本。如果學生不能一下子答到這些知識點,可以讓他們先概括文章都寫了哪些內容,然后再討論這些方面的目的,學生就會理解。具體可從“對象”、“原則”、“依據(jù)”等方面來引導。
雖有決心,但很理智,原則很強,態(tài)度很明確——非暴力運動??陕?lián)系印度圣雄甘地、南非總統(tǒng)曼德拉的事例進行引導。
2.展示名言:仇恨產生仇恨,暴力產生暴力……我們要用愛的力量,去對付恨的勢力。我們的目標,決不是擊敗或羞辱白人,正相反,我們要贏得他們的友誼和理解。——馬丁·路德·金
3.教師補充:其實,這在某種程度體現(xiàn)了一種人類的良知和大愛,而非以暴易暴。
爭取平等的行為“有依據(jù)”——林肯《解放黑奴宣言》、美國《憲法》、《獨立宣言》,我們的理想深深地植根于美國的理想。
4.教師總結:從以上幾個方面來看,本文確實是思維邏輯緊密。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即這篇演講為什么感情會如此充沛強烈呢,給人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呢?
學生發(fā)言:大量的排比。
師: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找同學來結合一兩處排布,具體說說它的效果。
學生分析過后,選擇幾處排比齊讀,以感受黑人那種強烈渴望。
平起平坐、兄弟相稱、手牽著手、情同手足,這是多么美好而又樸實的理想,但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沒有得到實現(xiàn)。不過應該說,1963年的那次大規(guī)模和平示威集會,那次嚴謹真摯,而又富有激情的演講之后,黑人的待遇確實有了很大的改善。
1.資料展示:馬丁·路德·金領導的非暴力抵抗運動,不但贏得了蒙哥馬利城公共汽車種族隔離制度的廢除,而且贏得了全國全世界對伯明翰市黑人運動的關注和同情。不但勝利地組織了向首都華盛頓的大進軍,而且深深地打動了包括總統(tǒng)肯尼迪在內的各階層白人的心。不但促成了民權法案的通過,從法律上正式結束美國黑人的被歧視地位,而且影響了英國國會通過反種族歧視法和反性別歧視法,從長遠來說還促成了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崩潰。
2.名言展示:一次又一次的付出,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終于逐漸迎來了光明。就像馬丁·路德·金說的一句話:“我們要抵抗,因為自由從來不靠恩賜獲得。有權有勢的欺壓者從不會自動把自由奉獻給受壓者……權利和機會,必須通過一些人的犧牲和受難才能得到。 ”
3.教師總結:權利和機會,必須通過一些人的犧牲和受難才能得到。為了獲得“平等自由”,應該說,這樣一群有著黑色皮膚的人們,付出了太多太多?!睹駲喾ò浮返耐ㄟ^讓黑人在法律上受到了保護,但若想徹底地消滅種族歧視,人們的心理和觀念必須改變,而這一點是更難做到的。就像如若消除我們身邊的種種不平等歧視,就需要人類的大愛和良知!
教學反思:如果把教學目標只設定為理解課文內容,這是很好實現(xiàn)的。但是學生在語文課上應該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應該是一種情感熏陶和精神升華。就像這篇文章,筆者希望同學們收獲更多地是心靈的觸動、良知的喚醒。所以,筆者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特意安排了很多集體朗讀、交流、圖片鏈接、觀看視頻等環(huán)節(jié),通過這些來進行情境設置,從而讓學生對黑人的處境有更深層地體會,進而喚起美好的人性。
(齊艷玲 江蘇省句容高級中學 2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