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澄邁縣福山中學 吳振良
?
基于學生視角的《最后一課》的教學反思
□海南省澄邁縣福山中學吳振良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學生視角,要認識到學生在文本解讀中的認知對語文教學的作用,捕捉學生的思維。同時,教師又要從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出發(fā),通過問題引導學生以自身視角進行解讀,這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思路與范式。
【關鍵詞】初中語文學生視角教學細節(jié)
作為一名普通的初中語文教師,多次教《最后一課》,感覺卻漸漸地不一樣了起來,作為學生的我們在學習本文時,心中有一股崇敬;而作為今天的學生,或許是因為社會發(fā)展太快,又或者是因為后現(xiàn)代觀念的影響,他們對文本的解讀不再體現(xiàn)出完全的“順從”,而總是嘗試從自己的角度提出一些異于傳統(tǒng)的觀點。對于這些觀點無疑是不能回避的,而從這些觀點也可以管窺今天學生的學習心理與社會認知,客觀上講正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本文試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根據(jù)近幾年在課堂上收集到的一些源自學生之口的非典型性問題,并嘗試從歷史與現(xiàn)實的角度展開一些思考。
不止一次地有學生在讀著課文開頭的時候說,“如果我是小弗朗士就好了”、“我們還不如小弗朗士呢”。貌似戲語的背后并非沒有原因!不妨假設一下,如果不是普魯士人入侵,小弗郎士的學生時代一定是輕松而有趣的。這里,不妨從學生的視角來將小弗朗士的學校生活與今天的學生生活作一個對比。
文章開頭即能打動學生,“那天早晨上學,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韓麥爾先生罵我,……我想就別上學了,到野外去玩玩吧。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畫眉在樹林邊婉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士兵正在操練”,如同學生讀到此時的感慨——這些景象,確實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
學生初讀課文時不可能一下子進入角色,從文字中獲得直接的認識往往是學生的本能。畢竟才是初一的學生,身體的發(fā)育并不影響其思維深處尚根深蒂固的稚氣:哪個孩子不喜歡輕輕松松地玩呢?學校生活與野外暖和、晴朗的天氣,與有著畫眉鳥歌唱的樹林相比,畢竟乏味多了。只不過我們的學生還沒有勇氣跟自己說一句“到野外去玩玩吧”罷了。
對于語文教學而言,更重要的是,學生的這一認知對于感知文本有沒有作用。如果沒有作用,那教師完全可以忽略學生的這一認識,甚至還可以義正詞嚴地批評教育一番。但直覺讓筆者意識到這并非上策,多年的教學反思讓筆者意識到,學生的一些直覺性反應往往都能對教學起到促進作用。筆者研析后認為,學生的這種直覺性的認識,是可以為深入理解文本奠定基礎的。在實際教學中,筆者讀文章開頭的時候,還主動問過學生:“你們希望自己像小弗郎士這樣嗎?”而這一提問總能獲得大部分學生的附和。不妨再跟學生暢想、幻想一下相應的情境:大家都不上課了,都到野外呼吸新鮮空氣了,沒有沒完沒了的作業(yè)了,沒有家長的嘮叨了……多么美好!這也并非完全臆想,孔夫子教學,還講究“風乎沂,浴乎舞雩,詠而歸”呢!
而學生的這種直接感知,其實也可以為下文的理解奠定情感上的基礎,正是因為學生在這種感同身受的情境中體驗到忘卻學習壓力的快樂,才為后面的“最后一課”提供了認知失衡、情感起落的心理基礎。因此,“希望自己就是小弗郎士”既是基于學生直覺的認識,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契機,更是學生感知文本的情感基礎,在實際教學中有充分利用的價值。
如果完全走入了作者都德所描述的情境,如果完全接受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思想熏陶,那學生大多是會認識到文章的主旨意義的。但今天的學生卻并總是那樣“聽話”,在完全接受文本和教師的意圖之前,他們總會突然地冒出一兩個看起來匪夷所思的問題來。
初讀全文之后,有學生提出:“普魯士人逼近法國人放棄母語固然是可惡的!但實際上這也是一個學習外國語言的機會,我們天天在學校,不也在學習外語嘛?!睘榱虽秩疽环N氣氛,這個學生還不忘跟上一句,“我的英語難以入門,壓力山大。沒有母語的影響,說不定我的外語還學得好一些。”學生一陣喧笑的同時,筆者的腦子飛速運轉:這個問題回避還是面對?理智讓筆者意識到,這應當是一個教學的機會:母語意味著什么?母語有著什么樣的作用?可以跟學生討論討論這個問題!
筆者先跟學生舉了一個例子:某國的一位華裔當選總理
之后,國人一陣歡呼,認為該華裔主導下的該國與我國的關系會邁向更高的臺階。可事實卻讓人大跌眼鏡,該華裔主政期間,兩國關系磕磕絆絆。初一學生大多不關心這樣的時事,聽來覺得不可思議。筆者特地強調(diào):該華裔是會說中文的!
在筆者看來,盡管其會說中文,但漢語卻不是其母語,中華民族的基因并沒有滲透其血脈。固然,政治家應當為其選民服務,但刻意地回避華裔身份且一味地討好選民,不惜傷害中國人的感情,怎么說都是有其深層原因的。撇開政治因素不談,這里完全可以讓學生認識到一個事實:一個放棄了母語的人,在民族文化上必然就斷了根。這樣的解釋會讓學生意識到什么呢?這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在“語言”與“母語”之間做出一個辯證的思考:母語不僅僅是語言,更是文化,是民族精神得以維系的關鍵所在;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是打開國門認識世界的鑰匙。于是可以理解我們學習外語的原因是什么,也可以理解為什么韓麥爾先生會如此慎重地對待最后一課。
事實上,由于有了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后來學生在再讀文本時有一種不需要教師努力就能入境的認識,“漂亮的禮服”所代表的意義,“嚴肅的氣氛”所帶來的認知,“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所帶來的震撼,“算了吧,時間有的是,明天再學也不遲”所帶來的共鳴,“新字帖上美麗的圓體字”所帶來的憂傷,“法蘭西萬歲”所帶來的情感升華……讓學生在自讀中就能夠認識到許多。
此時不可以忘記的是,師生之間互動所用的語言正是母語!而語文課程標準所強調(diào)的人文性,也正在這樣的教學細節(jié)中得以體現(xiàn)。
今天坐在教室中的學生也屬于歷史,因此歷史并不總是面向過去的,也是面向現(xiàn)在與未來的。在學生視角下、歷史視角下看《最后一課》,可以讓教師對本文的教學邁向一個新的高度——這是相對于應試教育下的語文教學而言的。應試狀態(tài)下的語文教學弊端不必多說,而放眼歷史,讓學生在文本解讀中認識到課文、作者、閱讀者對于歷史的意義,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學生視角的一種體現(xiàn)。
筆者教授此文,常常跟學生討論一個問題:如果你是小弗朗士,你會如何面對沒有母語的教學?如果你是韓麥爾先生,你又會如何面對沒有母語的教學?這樣的問題無非是引學生入境,入一種角色之境,也是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思考去從另一個角度認識文本。作為一種常規(guī)的提問,其可以讓學生轉換一種認識文本的角色,可以讓學生走入到文本當中去,正如筆者所提出的:“現(xiàn)在我們就坐在韓麥爾先生的教室里”,或者“現(xiàn)在我就站在韓麥爾那個講臺的位置”,那我們會有什么樣的認識?
這些問題的提出,歸根到底還是基于學生視角的,或者說是引領學生進入自身視角的,相對于學生生成的問題而言,這種預設性的問題既遵從了語文教學的常規(guī)思路,也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有一個基本的范式。其價值不僅體現(xiàn)在問題的答案上,更體現(xiàn)在問題本身。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學生視角,要能夠從學生的視角下選擇有討論價值的問題,以為語文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蘇華.胡適與都德的.最后一課[J].文藝理論與批評,1998(2).
[2]郭睿,陳曉波.《最后一課》入選語文教科書的認同基礎[J].語文學刊,2008(8).
在學科專業(yè)水平方面,小學音樂教師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不斷加強對音樂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為自己的音樂教學補充能量。就這一方面而言,至少需要做到三點:第一,提升歌唱技能。歌唱是音樂教師的基本功,所以教師要堅持練習唱歌,力求提升自身歌唱水平。第二,加強樂器演奏練習。正所謂“熟能生巧”,教師必須對課程所需的各種樂器勤加練習,在熟練的基礎上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指導。第三,培養(yǎng)創(chuàng)作能力。適當?shù)囊魳穭?chuàng)作不僅可以提升教師的音樂專業(yè)水平,而且也有助于開展創(chuàng)新型的音樂教學。
在教育專業(yè)技能方面,這里則主要強調(diào)兩點:第一,音樂教師不但要會唱歌,而且還要會說話。在組織音樂教學活動時要注意語言的藝術,用通俗、生動、風趣的言語創(chuàng)造輕松的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第二,適應現(xiàn)代教學需求。教師需要掌握現(xiàn)代化的教學技術,比如制作多媒體課件、使用計算機音樂軟件等,從而豐富教學手段,提升小學音樂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是教育理念的改革。作為音樂教師,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積極學習、理解和運用現(xiàn)代先進教育理念,以科學先進的教育理念作為教學實踐和自身專業(yè)化成長的基石。當然,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只是第一步,稱職的音樂教師還應該懂得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道理,在深刻理解新課程教育理念的基礎上,深入到實際教學中,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形式。只有做到理念更新和方法創(chuàng)新的結合,才能夠逐步實現(xiàn)新課標要求下的教師專業(yè)化成長。
比如,《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的理念,主張開展音樂教學的學科綜合,包括音樂課程不同教學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詩歌、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不同藝術門類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依據(jù)這一理念,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努力嘗試提升小學音樂課程教學的綜合性。例如,在欣賞樂曲“小背簍”時,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樂曲節(jié)奏和韻律的印象,我組織學生分組編排兒歌舞蹈,通過與舞蹈的有機結合,使得音樂教學“動”起來,達到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我還經(jīng)常指導孩子們開展配樂詩朗誦比賽,將詩歌與音樂結合起來,既完成了音樂欣賞的教學任務,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偠灾?,更新教育理念與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結合是小學音樂教師實現(xiàn)自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必經(jīng)之路。
教育評價對教師個人專業(yè)素質的提高和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有重要影響。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和策略不僅有助于公正判斷教師目前的工作成果,而且有助于完善下一步的教學工作。所以,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教育教學的評價環(huán)節(jié)。回歸到小學音樂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問題上來,筆者認為教學評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需要將外部評價與內(nèi)部反思結合起來,相互配合補充,從而達到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目的。
針對小學音樂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外部評價主要來自于學校和學生兩方面。一是因為學校依據(jù)相關的教師專業(yè)化標準來對教師的個人學科能力和教學水平進行培訓、考察和評估,進而給教師提出具體細致的工作要求。二是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對象,是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的重要發(fā)言人,他們對教師的評價和反饋同樣具有相當?shù)膮⒖純r值。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除了要依據(jù)學校的相關教學標準來開展教學以外,還應該聽聽學生的聲音,平等友好地與學生交流,以便獲得真實有效的教學改進意見。除了外部評價以外,教師的自我反思也至關重要。以筆者自身為例,為了促進自身專業(yè)化的發(fā)展,我在教學實踐中非常注重教學反思環(huán)節(jié),不僅認真撰寫每一課的教學案例反思,而且定期進行階段性自我總結,從專業(yè)技能、教學方式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對自己進行深入的反思,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盡快改掉缺點。通過長期的努力,我在專業(yè)化水平方面有了較大提升。
除了自身專業(yè)學科水平和教學實踐技能以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的專業(yè)化還包括一項重要內(nèi)容——教學科研能力。傳統(tǒng)教學普遍存在著忽視教學科研的問題,誤認為科研只是相關專家、學者的事情,教師的職責僅僅是開展好教育教學工作。然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科研對于教師自我能力的提升和教育優(yōu)化的積極作用已逐步彰顯。作為小學音樂教師,我們應該適應新環(huán)境下的新要求,突破傳統(tǒng)工作思維,在努力提升教學實踐能力的同時,嘗試進行相關的教學科研活動,教研結合,最終實現(xiàn)自身專業(yè)化成長的跨越式進步。
當然,教學科研畢竟是教學活動的更高層次提升,對普通音樂教師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從多個方面做出努力:首先,必須加強教育理論和學科知識的學習。例如,學習教育學、教學心理學,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理論知識,擴充自己的理論知識儲備,為教育實踐和科研夯實基礎。同時,還要不斷汲取音樂專業(yè)知識的養(yǎng)分,開闊學科和教學的視野。第二,必須注重教學創(chuàng)新和經(jīng)驗積累,這是進行教學科研的重要依據(jù)和素材。第三,必須多思考、多實踐、多反思。只有在思考中,才能探索出教學的新思路;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發(fā)現(xiàn)教學的實際問題;也只有在反思中,才能總結教學成果,提煉出教學科研的素材。最后,必須學習專業(yè)的科研方法,比如教學調(diào)研、學科考察、課題研討等,從而保證教學科研的順利進行。
作為小學音樂教師,必須要適應教學發(fā)展需求,實現(xiàn)專業(yè)化成長。不論通過什么途徑,借助什么方法,我們想要達到的專業(yè)化成長目標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促使音樂教師既具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又具備過硬的音樂專業(yè)技能,也能夠勝任相關的教育科研工作,最終成長為音樂藝術與教育藝術相結合的專家。
[1]李洪玲.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音樂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策略的探索[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1(10).
[2]蔡敏娟.追隨課改,做反思型的音樂教師[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1(3).
[3]馮玉平.試談新課程背景下音樂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J].青海教育,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