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月紅
黑龍江牡丹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 牡丹江 157000
?
·診治研究·
不同劑量 濃度利多卡因聯(lián)合氟美松治療頸源性頭痛的效果分析
武月紅
黑龍江牡丹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牡丹江157000
【摘要】目的觀察不同劑量、濃度利多卡因聯(lián)合氟美松治療頸源性頭痛的療效。方法分析我院110例頸源性頭痛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56例與對照組54例。2組均給予氟美松注射,對照組加用0.5%的利多卡因40 mL,治療組加用0.1%的利多卡因80 mL注射。每周給藥1次,連續(xù)應用1個月。比較2組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頸椎活動度評分(ROM評分)。結果對照組與治療組臨床總體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VAS、ROM評分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治療組VAS、ROM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頸源性頭痛應用大劑量低濃度利多卡因治療,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頸源性頭痛;利多卡因;VAS評分;頸推活動度評分
頸源性頭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為神經內科常見疾病,發(fā)病原因為頸椎、頸部軟組織出現(xiàn)器質性或功能性病損,導致患者出現(xiàn)慢性、單側頭部疼痛[1]。本次研究觀察不同劑量、濃度利多卡因與氟美松聯(lián)用治療頸源性頭痛神經阻滯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2-01—2014-01收治的110例CEH神經阻滯患者,均經頭顱CT和頸部磁檢查確診。男41例,女69例;年齡32~63歲,平均 (43.1±2.2)歲;病程0.5~11 a,平均 (5.3±0.9)a。入選標準[2]:單側頭痛;頸部在長時間保持同一動作或運動后疼痛;頸椎活動受限。臨床表現(xiàn):前額疼痛12例,耳后疼痛13例,顳部疼痛5例,枕頂部疼痛80例;同時均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地伴上肢麻木疼痛、后頸部不適,伴骨質增生、頸椎間孔狹窄、棘上韌帶鈣化,頸椎椎間盤突出。壓痛部位:乳突后下方壓痛9例,下頸椎壓痛54例,上頸部棘突橫突壓痛椎旁壓痛85例,枕神經出口壓痛109例。排除標準:顱內有損傷史者;合并器質性心、肝、腎等重要臟器損傷者。110例患者入組均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均簽屬知情同意書。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治療組與對照組,2組年齡、性別、病程、臨床表現(xiàn)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在CT引導下行硬膜外腔穿刺,根據疼痛部位進行C2橫突阻滯、枕大與枕小神經阻滯、頸椎雙側豎棘肌痛點阻滯。橫突有壓痛者行C2橫突阻滯,乳突下1~2 cm胸鎖乳突肌后緣,針直達橫突,注射鎮(zhèn)痛液。頸椎豎棘肌痛點行枕大、枕小神經阻滯,阻滯點為枕外隆凸與乳突連線中點、枕動脈搏動處行胸鎖乳突肌。頸椎雙側豎棘肌痛點阻滯:棘突外1.5 cm左右與矢狀面成45°斜刺入1.5~2.5 cm。2組均給予氟美松注射,對照組加用0.5%利多卡因40 mL,治療組加用0.1%利多卡因80 mL注射。
1.3療效標準
1.3.1臨床療效標準[3]: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治療后6個月內無復發(fā);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治療后6個月內復發(fā)次數(shù)顯著減少;有效:臨床癥狀有改善,治療后6個月內復發(fā)次數(shù)略有減少;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3.2VAS評分標準:0分:無痛;1~3 分:輕微疼痛,可以耐受;4~6分:正常睡眠受到影響,疼痛尚能忍受;7~10分:正常睡眠、飲食受到影響,疼痛不能忍受。
1.3.3ROM評分標準:1分:活動自如,不受限;2分:活動程度受限;2分:活動程度嚴重受限;4分:基本不能活動。
2結果
2.1臨床療效2組臨床總體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301,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n(%)]
2.22組VAS、ROM評分比較2組治療后VAS、ROM評分均顯著改善 (P<0.05)。治療后治療組VAS、ROM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分)
3討論
CEH是一種牽涉痛,臨床表現(xiàn)為一側后枕部陣發(fā)性針刺樣或刀割樣劇痛,疼痛可擴展至同側耳后、眼眶區(qū)、前額、頂部等,部分患者伴噴嚏、咳嗽等癥狀導致疼痛加劇[4]。目前CEH發(fā)病原因尚不明確,高位頸椎退變、高位椎間盤炎、高位頸椎腫瘤、后顱窩腫瘤、高位頸椎骨折脫位,均易導致頸源性頭痛[5-6]。CEH治療方法尚無統(tǒng)一標準,臨床多參考患者臨床表現(xiàn)給予口服消炎鎮(zhèn)痛藥物,但部分患者病情并不好轉或療效不持久。目前,頸源性頭痛多主張采用麻醉藥物、神經阻滯、脈沖射頻等治療。
病理學研究[7-8]認為,誘發(fā)CEH主要與頸椎及椎間盤退行性變引起椎間孔狹窄關系密切,由此伴隨的局部炎癥、肌肉痙攣,加劇了CEH的反應。頭頸部主要頸神經離開椎管后大部分路徑在肌肉組織內部,給予按摩手法會加劇軟組織缺血、壓迫狀態(tài)。給予麻醉藥物治療,通過神經阻滯阻斷疼痛的傳導通路、阻斷疼痛的惡性循環(huán)、改善疼痛病灶局部的血液微循環(huán),同時有效清除致炎子,可達到有效阻斷疼痛的目的[9]。
利多卡因為局麻藥,作用于神經節(jié)、神經纖維末梢、神經突觸部位,阻斷細神經纖維及粗神經纖維,特別對細神經纖維敏感。低濃度的利多卡因,即可對副交感神經節(jié)后纖維和元髓鞘的交感纖維起到顯著的神經阻斷作用。本研究表明,應用小濃度大劑量的利多卡因聯(lián)合氟美松治療CEH的效果顯著。本組2種給藥方法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對照組個別病例發(fā)生頭暈現(xiàn)象,可能與利多卡因濃度較大有一定的關系,局麻藥物進入血液循環(huán)較快,患者耐受能力較差而出現(xiàn)頭暈。治療組因藥物濃度較低未出現(xiàn)頭暈現(xiàn)象。
4參考文獻
[1]何明偉,于密生,郭玉娜,等. 高位頸神經阻滯聯(lián)合臭氧注射治療頸源性頭痛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2013,8(5):626-628.
[2]Sjaastad O,F(xiàn)redriksen TA,Pfaffenrath V. Cervicogenic headache: diagnostic criteria. The Cervicogenic Headache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J]. Headache,1998,38(6):442-445.
[3]楊穎. 運用紅外偏振光治療神經性頭痛95例臨床觀察[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44-46.
[4]Ghaemi K,Capelle HH,Kinfe TM,et al.Occipital nerve stimulation for refractory occipital pain after occipitocervical fusion: expanding indications[J]. Stereotact Funct Neurosurg,2008,86(6):391-393.
[5]諶劍飛. 頸源性頭痛的臨床診治特點研究[J].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9):1 061-1 062.
[6]袁小敏. 整脊結合熱敏灸治療頸源性頭痛的療效觀察[J]. 中國康復,2013,28(3):189-190.
[7]秦正敏. 頸源性頭痛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J]. 四川醫(yī)學,2011,32(11):1 766.
[8]Morgan A,Jessop V. Best BETs from the Manchester Royal Infirmary. BET 2: should intranasal lidocaine be used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luster headache? [J]. Emerg Med J,2013,30(9):769-770.
[9]周愛民. 不同濃度利多卡因星狀神經節(jié)阻滯的效果[J]. 北方藥學,2011,8(7):60.
(收稿2014-11-23)
【中圖分類號】R741.0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03-0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