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復訓練對腦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質量和運動功能的作用
段萍
河南湯陰縣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 湯陰456150
【關鍵詞】康復訓練;腦血管疾?。簧钯|量;運動功能
腦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是一種由于急性腦血管破裂或閉塞,導致局部或全腦神經(jīng)功能障礙的疾病[1]。腦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病,根據(jù)我國的流行病學調查,年發(fā)病率為200/100萬,每年死于腦血管疾病的患者80萬~100萬,腦血管疾病患者致殘率高,存活者中約75%致殘,5 a內復發(fā)率高達40%以上[2]。近年來,康復訓練在提高腦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質量中的作用逐漸引起重視,并在神經(jīng)內科領域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3]??祻陀柧毷强祻歪t(yī)學的一個重要手段,主要通過訓練這種方法使腦血管疾病病人患肢恢復正常的自理功能,用訓練的方法盡可能使殘疾者生理和心理的康復[4]。本研究嚴格按標準選取121例腦血管疾病患者,評價系統(tǒng)早期康復訓練對腦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2011-07—2014-01我院神經(jīng)內科收治的確診為腦血管疾病患者121例,入選標準:(1)第1次患??;(2)經(jīng)頭顱CT或MRI檢查,符合1995年全國腦血管學術會議制訂的腦血管疾病后遺癥診斷標準;(3)Glasgow昏迷(GCS)評分≥9分;(4)有肢體活動受限情況;(5)病人或家屬贊同,并簽字確認。排除標準:(1)有嚴重并發(fā)癥,如癌癥、呼吸衰竭、腎肝功能障礙、心臟疾病;(2)對檢查不能接受者;(3)不知其詳細住址者[5]。
1.2實驗分組121例患者按隨機雙盲對照方法分為2組,觀察組64例,對照組57例。觀察組男36例,女28例;平均年齡(55.58±5.73)歲;腦梗死41例,腦出血23例;病變部位:腦葉29例,基底節(jié)區(qū)35例;起病時間(8.3±2.6) d。對照組男33例,女24例;平均年齡(56.26±5.48)歲;腦梗死36例,腦出血21例;病變部位:腦葉25例,基底節(jié)區(qū)32例;起病時間(8.1±2.8)d。2組性別、年齡、病變性質、病變部位、起病時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療措施觀察組接受系統(tǒng)康復訓練和常規(guī)治療,具體如下:在患者生命穩(wěn)定的前提下,給予患者系統(tǒng)全面的生活能力恢復訓練與康復訓練,包括移動翻身,平衡坐位,緩慢的病房內走動。從簡單到復雜的加強全身的肌肉力量的鍛煉,護士可給予患者適當?shù)陌茨?,被動的運動,教患者學習一些簡單的發(fā)音,彈舌,每日重復訓練。同時,訓練患者自我能力的鍛煉,如協(xié)助患者盡力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活動,如穿衣、脫衣、進食、刷牙、洗澡等[6]。
常規(guī)治療按照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2004年《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建議原則,視具體病情而定。主要為控制血壓、穩(wěn)定生命體征、改善腦循環(huán)、支持療法以及預防并發(fā)癥。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可以采取針對性的溶栓、抗凝、降纖、抗血小板治療等;對出血性腦血管疾病治療的重點是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必要時外科手術治療[7]。對照組僅持續(xù)接受常規(guī)治療,未接受系統(tǒng)康復訓練??紤]到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恢復是一個較緩慢的過程,而病后1~3個月內治療最為重要,為保證療效,我們分別予以規(guī)律持續(xù)治療3個月。
1.4療效指標 為系統(tǒng)評價治療前后患者生活質量和運動功能的變化,保證準確性,采用Fugl-Myer軀體功能量表、Barthel指數(shù)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由經(jīng)驗豐富的專人完成。
運動功能評定:治療前和治療28 d使用Fugl-Myer軀體功能量表(FMA評分,包括Fugl-Myer關節(jié)活動度評測表,F(xiàn)ugl-Myer平衡功能評測表,F(xiàn)ugl-Myer感覺功能評測表)、Barthel指數(shù)評分(Barthel index of ADL)分3級10項評分法,>60分者為良;41~60分為中,有功能障礙,稍依賴;<40分者為差,依賴明顯或完全。
生活質量評定:ADL共14項,包括兩部分:一是軀體生活自理量表,共6項:上廁所、進食、穿衣、梳洗、行走和洗澡;二是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共8項:打電話、購物、備餐、做家務、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藥和自理經(jīng)濟8項。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使用ADL量表進行評分,1分:自己完全可以做;2分:有些困難;3分:需要幫助;4分:根本無法做。評定結果可按總分、分量表分和單項分進行分析??偡?16分,為完全正常,>16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最高64分。單項分1分為正常,2~4分為功能下降。凡有2項或2項以上≥3,或總分≥22,為功能有明顯障礙。
2結果
2.1FMA評分與Barthel指數(shù)評分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FMA評分及Barthel
注:2組治療前后對比,P<0.05;治療后2組對比,P<0.05
2.2ADL評分見表2。
±s)
注:2組治療前后對比,P<0.05;治療后2組對比,P<0.05
2.3安全性與不良反應治療組所有患者均能耐受康復訓練,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
2.4評分指標的相關性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ADL與另外兩種評分工具呈高度正相關(r=0.695和0.736,P<0.05),表明選取的指標是合理一致的。
3討論
腦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多發(fā)病,目前中青年病人發(fā)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這種病的致殘率可高達80%左右,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使生活質量下降,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8]。
近幾年,許多臨床實踐證明,對于腦血管疾病患者,除常規(guī)的藥物治療外,早期進行康復治療能最大限度恢復其運動神經(jīng)功能,充分發(fā)揮殘余功能,明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減少后遺癥并發(fā)癥,有助于患者回歸社會。腦血管疾病運動功能的恢復過程,雖可持續(xù)1~2 a,但以發(fā)病后1~3個月內治療恢復最快,早期康復治療比治療持續(xù)時間和治療強度更為重要,康復治療介入越早,功能恢復越明顯。早期康復訓練治療的目標包括改善步態(tài),恢復步行能力,增強肢體協(xié)調性和精細運動,提高和恢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適時應用輔助器具,以補償患肢的功能;重視心理、社會及家庭環(huán)境改造,使患者最終可以重返社會[9]。
研究顯示,腦的可塑性理論和大腦功能重組理論是康復治療的基礎。如Di Lauro等[10]報告了2組成年猴造成腦梗死后,一組在5 d內開始康復治療,另一組作對照,腦功能成像圖發(fā)現(xiàn)經(jīng)康復治療訓練后,未損傷的運動皮層出現(xiàn)功能重組,肢體功能的恢復較明顯,同時抑制了損傷周圍運動皮層的進一步損傷;而未接受康復治療訓練的猴,其損傷周圍的腦組織功能繼續(xù)退化。說明早期積極的康復訓練可促進腦損傷周圍組織的功能重組,增強腦的可塑性,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另有動物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康復訓練可刺激硬膜外大腦皮質,改變大腦皮質的興奮性,達到提高患肢的運動功能的作用,系統(tǒng)的康復訓練可提高因手運動功能區(qū)域局部損害導致的手運動功能的康復[11]。
早期康復治療的療效與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相關,神經(jīng)功能缺損愈重,預后愈差。同時與康復治療持續(xù)時間有關。隨著康復治療的延誤,功能逐漸改善,5周內達到高峰,6個月仍有改善[12]。因此,康復治療訓練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不能半途而廢。心理障礙也是影響預后的因素,根據(jù)心理的不同階段給予疏導、支持、鼓勵,在良好的情緒下神經(jīng)抑制解除,出現(xiàn)神經(jīng)易化,神經(jīng)肌肉調節(jié)達到最佳狀態(tài),對提高康復療效起重要作用[13]。
由于評分受多種因素影響,患者的年齡、視、聽或運動功能障礙,軀體疾病,情緒低落等,均會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前3組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2組生活質量和運動功能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ADL評分、FMA評分和Barthel指數(shù)評分相關性分析顯示,ADL與另兩種評分工具呈高度正相關(r=0.695和0.736,P<0.05),表明我們選取的指標是科學合理的。我們研究充分說明,早期系統(tǒng)的康復訓練對于腦血管疾病患者重新學習和掌握日常生活基本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有效的。在腦血管疾病發(fā)病后數(shù)日,在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情況下,即可盡早開始康復治療。治療目的是預防并發(fā)癥和繼發(fā)性損害,預防關節(jié)攣縮,同時為下一步功能訓練做準備,最早期的康復治療可以在床邊進行?;颊卟『?~3周,病情穩(wěn)定,進入恢復期狀態(tài),可進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采用物理療法、運動療法、心理療法等進一步恢復神經(jīng)功能,爭取早日達到步行和生活自理[14]。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治療聯(lián)合藥物常規(guī)治療比單純常規(guī)治療對患者生活質量和運動功能的恢復更加有效,康復治療介入越早,康復訓練持續(xù)時間越長,療效越明顯??祻椭委熆捎行岣呋颊叩纳钯|量,無不良反應,在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中應予以充分重視。本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如納入的腦血管疾病患者例數(shù)較少,觀察時間較短(3個月),康復訓練在腦血管疾病的長期療效還不明確,另外,本研究未能完全做到隨機前瞻雙盲性研究,這些不足之處我們在下一步的研究中作出改進。
4參考文獻
[1]龍潔,王文治. 腦血管病防治與康復[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5-21.
[2]Fabbro F. The bilingual brain: bilingual aphasia[J]. Brain Lang,2001,79(2):201-210.
[3]卓大宏,王茂斌,戴紅. 新崛起的康復醫(yī)學[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128.
[4]卓大宏.社區(qū)康復與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0,3(5):315-318.
[5]京潤,王英,權玉姬,等.腦卒中后失語的早期康復療效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2,6(5):681-682.
[6] 繆鴻石.康復醫(yī)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835.
[7]黃曉琳,尤春景. 康復醫(yī)學臨床指南[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38-41.
[8]卓大宏.中國康復醫(yī)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20.
[9]趙瑞祥.腦卒中后失語患者的康復治療[J].中國康復,2000,15(6):86-87.
[10]Di Lauro A,Pellegrino L. A randomized trial on the efficacy of intensive rehabilitation in the acute phase of ischemic stroke[J]. J Neurol,2003,250(10):1 206-1 208.
[11]Fraser C,Power M,Hamdy S,et al. Driving plasticity in human adult motor cortex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motor function after brain injury[J]. Neuron,2002,34(5):831-840.
[12]張蕙,吳毅,胡永善. 影響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預后的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8,23(2):130-131.
[13]王茂斌. 腦卒中的康復醫(yī)療[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43.
[14]南登昆. 康復醫(yī)學[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48.
(收稿2015-01-20)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03-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