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媛媛
(陜西師范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 陜西西安 710062)
霍夫曼及其《西藏手冊》
顧媛媛
(陜西師范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 陜西西安 710062)
《西藏手冊》(Tibet:AHandbook)是赫爾馬特·霍夫曼(HelmutHoffmann)編纂的一部綜合介紹西藏地理、歷史、政治、宗教、文化、經(jīng)濟、文學和藝術等的參考性工具書。本文簡要介紹該書的內容,并對其做了相應的評價。
赫爾馬特·霍夫曼;《西藏手冊》;西藏
赫爾馬特·霍夫曼(Helmut Hoffmann)是德國著名的藏學家,1912年生于德國西部弗倫斯堡,曾在柏林大學學習印度學和中亞語言并獲得博士學位。畢業(yè)之后先后擔任漢堡大學印度學和藏語講師、慕尼黑大學印度學教授、巴伐利亞州科學院成員、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烏拉爾和阿爾泰研究系教授?;舴蚵簧铝τ谖鞑胤鸾毯捅浇萄芯?,代表性的論著有:《西藏本教史考》(Quellen zurGeschichte der tibetischen Bon-Religion)、《西藏的本教》(La religione Bon tibetana)、《西藏的宗教》(Die Religionen Tibets)、《吉爾吉特本教介紹》(An account of the Bon Religion in Gilgit)、《西藏的編年史與藏人對歷史的探討》(Tibetan Historiography and the Approach ofthe Tibetans to History)、《關于西藏文獻的十二篇論文》(12 articleson Tibetan Literature)、《西藏手冊》(Tibet:AHandbook)等。相較于其他論述,《西藏手冊》在霍夫曼的著述體系中并不是很突出,也較少為人所知。但事實上,作為一本較早的且較為全面的學術索引類著述,該書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西藏手冊》是在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Education,and Welfare和Office of Education等部門的支持下完成的,其目的,是為西方讀者提供一份有關西藏的較為詳盡而全面的著述目錄,并希望以此作為對西方藏學事業(yè)的支持。在霍夫曼和多位學者①的共同努力下,1975年,本書作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亞洲研究所《東方叢書》第5輯(Asian Studies research Oriental Series vol.5.)刊印發(fā)行,介紹了西藏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地理、語文、藝術等方方面面的內容。與最初的計劃相比,正式出版時,書中增加了近一倍的資料,這在豐富內容的同時也帶來一些新的問題。雖然并不盡如人意,但總體來看,本書仍然頗具參考價值。
《西藏手冊》共分11章,包括西藏地理環(huán)境、藏語言文字、西藏的歷史宗教、政治結構、文學藝術等內容。②在每一章節(jié)的論述中,霍夫曼首先就本章的主題進行概述和簡析(若有必要,會進一步進行劃分)。隨后,附錄相關的研究成果。以“西藏的文字與轉寫系統(tǒng)”一章為例,霍夫曼對藏文的轉寫歷史進行了簡要的梳理,并對威利(Turrell V.Wylie)總結的新轉寫系統(tǒng)、英國藏學家托馬斯(F.W.Thomas)的古藏文轉寫系統(tǒng)、法國學者使用的轉寫系統(tǒng)及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的轉寫系統(tǒng)作了詳細的比較,他認為,盡管過去和現(xiàn)在有各種不同的轉寫系統(tǒng),但是采用一種簡化的轉寫系統(tǒng)能夠使一些說英語的人在不懂藏語的情況下用相對準確的方式進行藏語字母發(fā)音,就此,他自己提出一套新的藏文轉寫體系。
又如“西藏的宗教”一章,這一章是基于霍夫曼的《西藏的宗教》(The ReligionsofTibet)的擴寫。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西藏完全傳承了印度佛教,幾乎沒有自己的貢獻,這本書有力地推翻了這種認知,充分證明了西藏是在立足本土的基礎上借鑒和發(fā)展佛教。而且,在《西藏手冊》中,霍夫曼談到了原始信仰和西藏本教,提到了有關本問題的許多觀點,例如西藏本教與波斯祆教的相互關系等。同時,他在佛教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書中對佛教的各種流派的描述十分清晰。唯一的不足是,當相關材料稀缺或無法辨別其真實性時,書中就出現(xiàn)了一些太過絕對的陳述和重復的錯誤的假設。而且,對于教義中的一些專業(yè)術語,霍夫曼并沒有參考西藏本土對專業(yè)術語的解釋,而是重復運用已經(jīng)過時的而且是明顯錯誤的“解釋”,這也使得我們有時候不能真正的理解書中所要表達的思想。③
此外,諸如“西藏的語言”一章,作者具體分為五個部分:詞典編纂、語法(前兩部分又將語言細分為書面語和口語兩種)、專業(yè)語法研究、傳統(tǒng)藏族語言和比較語言學,每個部分都做了詳盡的介紹。又如“西藏地理環(huán)境”一章,作者結合西藏地區(qū)的宗教信仰,豐富詳實地介紹了西藏的自然地理情況,盡管不符合西方地理學家所強調的“真實的”地理學,但是更加貼近西藏人民心中對他們所生活的自然界的認知。④總之,《西藏手冊》涵蓋了有關西藏文化以及相應研究的諸多方面,就當時的學術環(huán)境來看,只有知識分子才有機會接觸到藏文類的著述,而且這些著述也大多收藏在少數(shù)的圖書館中,這對那些有興趣于藏學,希望閱讀相關的研究論述或者是藏文古籍的非專業(yè)人士來說,無疑是一大障礙?;舴蚵摹段鞑厥謨浴吩趯ξ鞑匚幕鱾€方面進行清晰扼要的簡析的基礎上,分門別類地列出著述索引,在為讀者提供方便、豐富的相關研究資料的同時,也推動了學界的交流和學術研究的進步。
誠如前文所說,本書在編纂中還是存在有若干問題的,并不盡如人意。受到時間和條件的影響,編纂過程中,各個章節(jié)的質量存在一些差異。例如,“西藏的地理環(huán)境”這一章,沒有相關的地圖就是一個明顯的疏忽。“西藏歷史”的章節(jié)中,作者在現(xiàn)有資料的處理方面不夠均衡,有時候甚至是混亂的。對于一些錯綜復雜的資料,圖標或者示意圖往往能夠使所描述的內容更加清楚,這顯然是本書所欠缺的。還有“西藏傳統(tǒng)的社會和經(jīng)濟結構”一章,作者的描述也比較片面,不夠客觀,例如對達賴喇嘛的強權政治的描述,給讀者的印象是似乎在達賴喇嘛強權政治之前西藏什么政治結構都沒有。
總的來說,《西藏手冊》是介紹西藏歷史文化方面最受歡迎的外文資料的匯編,雖然對于西藏研究來說沒有創(chuàng)新性的貢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的整體價值,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本書仍是一本十分重要的工具書。⑤
附全書目錄:
前言(Foreword)
1.西藏地理環(huán)境(The Geographical Setting of Tibet);
2.藏語與其他語言的關系(Tibetan and Its Relation toOther Languages);
3.西藏文字與轉寫系統(tǒng)(Tibetan Script.Systemsof Transcription);
4.西藏歷史資料(Tibetan Historical Sources);5.西藏史(The History of Tibet);
6.當前西藏的政治結構(The Present Political Framework of Tibet);
7.西藏宗教及其宗教活動(The Religions of Tibetand Tibetan Missionary Activities);
8.傳統(tǒng)西藏社會與經(jīng)濟結構(Socialand Economic Structure in Traditional Tibet);
9.西藏文學(Tibetan Literature);
10.西藏宗教藝術(Tibetan Religious Art);
11.流亡的西藏(Tibet in Exile);年表(Chronological Table)
[注 釋]
①具體的編撰工作是由霍夫曼、史蒂芬·霍爾克維克(西藏地理環(huán)境和西藏歷史資料兩章)、楊和瑨博士(當前西藏的政治結構一章)、土頓諾布(傳統(tǒng)西藏社會與經(jīng)濟結構一章)負責,Dr.Stanley Frye是本書的主編,Mrs.Karin Ford負責編校,Mrs.Jane Thatcher負責手稿文本的輸入。史蒂芬·霍爾克維克(Stephen A.Halkovic),美國學者,對托忒文文獻有研究,他在《西蒙古人》(TheMongolsof thewest)簡述了衛(wèi)拉特蒙古人的歷史,隨后介紹了噶班沙拉勃的《四衛(wèi)拉特史》等幾部托忒文歷史文獻,尤其是著重研究了《卡爾梅克諸汗簡史》,對衛(wèi)拉特歷史文獻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楊和瑨,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歐陽無畏的弟子,與蕭金松、張駿逸等人為臺灣藏學研究的中堅力量。曾有《五世達賴自傳中進京記事研究報告》(1991年北京中國藏學討論會上提出),糾正Z.Ahmad的觀點,認為,五世達賴喇嘛在接見清廷官員時,遵禮守制,并沒有以西藏王自居。(“當達賴喇嘛看見那些由清廷派來的親王大官領導著來歡迎他進京的隊伍,皆能按照禮法規(guī)矩,列隊游行。這種王法在西藏是見不到的”。“五世達賴不至于會以西藏的國王自居的。”)此外,曾譯注松巴堪布所著《青海史》(Ho-Chin Yang:The Annels of Kokonor,印第安納大學,1967年),撰文《松巴堪布及其所著之青海記》,《邊政研究所年報》,1970年(1)。土頓諾布(亦晉美土登諾布,Thubten J.Norbu,1922-2008),藏名Thub-stan'Jigs-med Nor-bu,十四世達賴喇嘛的兄長,任職印第安納大學,教授藏語和內亞史。
②參考:林鐵森主編,《中國歷史工具書指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
③關于寧瑪派教義的探討就是一個打著學術討論的幌子繼續(xù)延續(xù)誤解的例子,參Herbert V.Guenther,Tibet:A Handbook.By Helmut Hoffmann,with Stanley Frye,Thubten J.Norbu,and Ho-CHIN YANG.Bloomington:Research Center for the Language Sciences(Indiana University Asian Studies Research Institute Oriental Series,Vol.V),1975.xv,246 pp.Chronological Table.$15.00(paper),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37,No.3,1978。
④Herbert V.Guenther,Tibet:A Handbook.By Helmut Hoffmann,with Stanley Frye,Thubten J.Norbu,and Ho-CHIN YANG.Bloomington:Research Center for the Language Sciences(Indiana University Asian Studies Research Institute Oriental Series,Vol.V),1975.xv,246 pp.Chronological Table.$15.00(paper),The JournalofAsian Studies,vol.37,No.3,1978.
⑤本書有關宗教部分,曾由李冀誠部分摘譯發(fā)表。參見:李冀誠.西藏的民間宗教[J].世界宗教資料,1980(3);關于西藏本教的著作[J].世界宗教資料,1984(4);西藏的本教[J].西藏研究,1986(3)。
[1]Herbert V.Guenther,Tibet:A Handbook.By Helmut Hoffmann,with Stanley Frye,Thubten J.Norbu,and Ho-CHIN YANG.Bloomington:Research Center for the Language Sciences(Indiana University Asian Studies Research Institute Oriental Series,Vol.V),1975.xv,246 pp.Chronological Table.$15.00(paper),The JournalofAsian Studies,vol.37,No.3,1978.
[2]Helmut Hoffmann,Tibet:A Handbook,Bloomington:Research Center for the Language Sciences(Indiana University Asian StudiesResearch InstituteOriental Series,Vol.V),1975.[3]林鐵森主編.中國歷史工具書指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特約責任編輯 王啟龍]
[校 對 康桂芳]
K927.5
A
1003-8388(2016)04-0101-03
2016-05-16
顧媛媛(1990-),女,山東煙臺人,現(xiàn)為陜西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藏學。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近代以來域外中國藏學研究經(jīng)典整理與研究”(項目號:14ZDB11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