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琪
高等教育后大眾化階段自學考試的定位與發(fā)展
朱文琪
21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逐步向后大眾化階段過渡,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普通高校的教育理念、發(fā)展策略都在進行調整。作為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自學考試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從教育評價的視角看,自學考試在評價標準、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結果等方面存在缺陷,難以適應高等教育后大眾化階段生源結構、學習動機、升學方式等諸多變化,必須借鑒當今國內外先進的評價理念和技術,發(fā)揮自學考試命題的基礎作用,以考生的發(fā)展為本,創(chuàng)建具有自學考試自身特色的多元評價體系,以推動自學考試轉型與發(fā)展。
自學考試改革;自學考試;后大眾化;教育評價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以下簡稱“自學考試”)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之一,1981年開始在北京、上海、天津、遼寧試點,1983年全面推廣。時至今日,全國自學考試學歷教育累計報考人數(shù)達5千萬,參加考試人次近2億,畢業(yè)生人數(shù)達800多萬[1]。自學考試憑借其靈活開放的辦學育人模式,為國家培育了大批人才。但近年來,在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招生考試改革的沖擊下,自學考試學歷教育規(guī)模逐年下滑,自學考試發(fā)展面臨諸多瓶頸,需要重新定位,以求新發(fā)展。本文試從教育評價的視角,對高等教育后大眾化階段自學考試的改革與發(fā)展進行探討。
1.1 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自學考試的存與廢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以上,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階段。與此同時,自學考試在經歷持續(xù)多年的高速發(fā)展之后,出現(xiàn)了報考人數(shù)滑坡現(xiàn)象,專業(yè)結構、運行機制、管理模式等與社會發(fā)展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漸趨明顯。2003年12月9日,《中國青年報》刊登《高校擴招了,社會還需要自學考試嗎》一文,道出了人們對自學考試發(fā)展的疑惑。2009年,前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在《徹底整頓高等教育十意見書》中指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似應取消這種制度……總之,取消自學考試制度,是整肅高等教育學風的需要,是嚴格大學文憑標準、凈化人才市場的需要”[2]。面對質疑和批評,雖然學界為保留自學考試進行了辯護,但自學考試所存在的諸多問題已是確切不移,無法回避。
1.2 現(xiàn)階段自學考試在評價方面的缺陷
當前,自學考試存在的問題,除了生源萎縮,助長唯學歷論,考務管理中的舞弊問題,社會助學系統(tǒng)不健全等問題外,社會詬病較多,學界關注和研究較多的是關于自學考試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與模式、課程結構與專業(yè)設置、命題標準與質量等問題。這些問題要么屬于教育評價的范疇,要么與之息息相關。
所謂教育評價,我國學者一般將其定義為:在系統(tǒng)地、科學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礎上,對教育的價值作出判斷的過程,目的在于促進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3]。美國學者格朗蘭德(Gronland,N.E.)運用公式表達了教育評價觀,即教育評價=測量(如測驗)和/或非測量(如非正式觀察)+價值判斷(如學習進展的良好狀態(tài))。具體言之,評價者通過事實判斷力求全面、客觀地描述被評者的知識、技能、思維能力等內在心理特征,在此基礎上結合價值主體的不同需要作出公正、合理的判斷[4]。從概念界定中,我們可以看出,教育評價主要包括兩個要素,即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隱含著兩種評價方法,即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的結合。從教育評價的視角來分析當前的自學考試,不難看出自學考試面臨的突出問題。
1988年,國務院頒布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五條規(guī)定: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疲ɑA科)、本科等學歷層次,與普通高等學校的學歷層次水平的要求應相一致。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應考者符合下列規(guī)定,可以取得畢業(yè)證書。①考完專業(yè)考試計劃規(guī)定的全部課程,并取得合格成績;②完成規(guī)定的畢業(yè)論文(設計)或其他教學實踐任務;③思想品德鑒定合格。這兩條規(guī)定構建了自學考試評價結構體系,沿用至今,已成為自學考試發(fā)展的桎梏。
第一,從評價標準看,《條例》規(guī)定了自學考試評價標準主要是參照一般普通高等(或高職院校)的評價標準,這種用精英教育的學歷標準衡量自考生,既不符合自學考試實用型教育的特點,也不符合自學考試在不同階段的發(fā)展定位。眾所周知,自學考試開考30多年來,教育目標定位經歷了從補償教育到學歷教育,再到現(xiàn)在的大力發(fā)展非學歷教育,積極面向職業(yè)教育的種種變化,而評價標準始終是以普通高校的學術標準為參照系,此種做法不僅導致自學考試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難以實現(xiàn),也造成自學考試質量標準的偏差。另外,自學考試參照普通高校傳統(tǒng)的評價方法,采用百分制,以60分為合格標準,超過60分的分數(shù)不過是枉費辛勞,因此及格線成為自考生的最終追求。這種單一的評價標準既不利于優(yōu)秀自考生的脫穎而出,也不利于激勵廣大自考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
第二,從評價內容看,自學考試強調以考促學,考什么學什么成為特色,因此,考什么怎么考就成為關鍵。從近年來自學考試《考試大綱》來看,無論是考查的內容還是考查的方式都極為落后,不少專業(yè)課的考核能力多用“領會”“掌握”“熟練掌握”或“重點掌握”來表述,對于“掌握”的標準是什么,什么是“熟練掌握”并沒有進行解釋,從而導致考生在自學時難以領會大綱的意圖,對所有的知識點只能是一視同仁,沒有主次,全面學習。從命題上看,不論是選擇題、填空題,還是問答題,大部分都是“開天窗式”試題,即從教材中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挖”去一塊作為考點。這種考查方式讓考生停留在識記層面,成為知識的搬運工。那些通過這樣考核的自考生是否達到了《條例》所規(guī)定的“與普通高等學校的學歷層次水平的要求應相一致”標準,令人質疑,社會對自考生的認可度低,也就有理由可尋了。正如有學者所批評,自學考試命題“追求考試內容覆蓋面,犧牲考試的內容效度;考查目標過多傾斜在識記水平上;‘學’與‘考’之間有較大的錯位;及格線標準波動性大;試卷庫質量不高;論述題形式呆板,不利于考查創(chuàng)新;評分標準不太合理”[5]。這樣的批評雖然犀利,但卻是實情。
第三,從評價方式看,自學考試主要以一次性的筆試作為評價的手段,這種評價方式是一種定量評價,也是終結性評價。定量評價以其客觀化、標準化、精確化、簡便化為大家所推崇,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以選拔、甄別為主要目的的教育需求,但定量評價只能測量可測性的品質與行為,對于一些難以量化的重要品質和行為只能被束之高閣,難以衡量個性發(fā)展。終結性評價注重鑒定而不是診斷和改進,對不同學生個體如何取得現(xiàn)有的學習結果以及在學習歷程中存在的問題,不夠關注,評價信度相對較低。因此,一考定勝負不利于對自學考試作出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另外,筆試一直被作為主要評價手段,難以實現(xiàn)自學考試“以就業(yè)為導向,適應社會需求,培養(yǎng)技能型、應用型、復合型的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的人才”教育目標[6]。
第四,從評價結果看,自學考試成績報告單羅列了考期、課程代碼、課程名稱、成績,以及是否合格等信息。考生費勁心力,換來的就是一個個冰冷的數(shù)值或是“合格”二字。這種評價報告,過分強調甄別功能,忽視改進與激勵功能,過分注重分數(shù),忽視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此種評價也忽視了個體差異性,難以看出不同層次學習者考前考后的區(qū)分,無法判斷學習者所付出的努力大小和發(fā)展?jié)摿λ凇?/p>
“后大眾化”(post-massification)是日本學者有本章提出的一種解釋高等教育發(fā)展新現(xiàn)象的理論。在后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的運行體制、質量管理、教育功能、學校規(guī)模、入學條件等都會發(fā)生變化,自學考試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制定新的發(fā)展策略,以應對后大眾化帶來的挑戰(zhàn)。
2.1 生源結構的變化
2014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37.5%,依據(jù)學界觀點,從量的方面看,已經進入后大眾化階段;從質的方面看,基于學生結構的改變,后大眾化階段的典型特征是高等教育適齡人口入學率在未達到普及化之前就出現(xiàn)了停滯和波動,而非傳統(tǒng)的成人學生入學率卻持續(xù)增長,其增長率甚至超過了傳統(tǒng)學生,而且這些學生可能多次入學[7]。
由此可見,后大眾化階段,普通高校的生源結構將發(fā)生巨大變化。如果普通高校成人入學率不斷增長,這對自學考試必然是很大的沖擊。關于這一點,歷史已有證明,自1999年高校擴招,自考生源隨之流失,自學考試憑著非學歷教育的大力發(fā)展,才保持了總規(guī)模的增長態(tài)勢[8]。后大眾化階段,對生源的競爭將更加激烈,重新定位自學考試發(fā)展方向和目標已刻不容緩。
2.2 學習動機的多樣化
“未來的普及高等教育的關鍵之處不是入學而是參與,……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將不再是為了獲得學位或學歷,而是學習怎樣保持和提升自己在就業(yè)市場中的職位,或者是為了自我消遣,有些接近于‘學習化社會’?!盵9]雖然馬丁·特羅講述的是他所認為的普及化階段的特點,但在目前,這樣的學習動機已經很常見。有學者在對成人教育學生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34%的學生參加學習的最主要、最直接的目的是為了職業(yè),45.5%的學習者是為了豐富和提升自己,如為現(xiàn)在職業(yè)狀況改變做儲備,或者把學習當成是一種精神追求和廣泛需要[10]。這充分說明當今社會人們對教育需求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面對新的教育形勢,自學考試若是繼續(xù)用單一的評價標準來衡量,已無法滿足多層次考生的多樣化需求。
2.3 寬進嚴出的入學方式
后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入學方式的轉變,“高等教育后大眾化時代迫切要求調整成人入學政策,要變入口控制為出口控制”[11]。這與自學考試寬進嚴出的特點相似,都強調“出”,這意味著教育的結果必將成為衡量普通高校和自學考試“績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出”的形式、質量尤為重要?,F(xiàn)在的自學考試一紙報告顯然無法表現(xiàn)出教育結果的全貌,缺乏說服力和影響力。
此外,目前很多高校正在構建新的評價體系,因為后大眾化時代,高校間非合作博弈與無序競爭現(xiàn)象會日益嚴重,高校要建立多元高等教育評價制度,促進自身合理定位,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追求卓越,辦出自己特色[12]。高校既已如此,自學考試自然無法再按圖索驥,必須創(chuàng)新評價機制,以促進自學考試的發(fā)展。
鑒于當前自學考試評價理念和方式的落后和當今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狀態(tài),自學考試必須創(chuàng)新考試評價理念和模式,方能適應教育發(fā)展的新形勢,才能獲得新生和發(fā)展。
3.1 借鑒先進的評價理念和技術,搭建自學考試特色評價體系
隨著教育研究的發(fā)展,國內外教育評價理論和實踐領域都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進展,學習和借鑒這些新的研究成果對改進我國自學考試評價制度,建立新的自學考試評價體系大有裨益。如近些年來我國教育評價領域興起的發(fā)展性評價理論,該理論強調“以人為本”,尊重個體差異。發(fā)展性評價著眼于被評價者的發(fā)展,基于一定的培養(yǎng)目標,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動態(tài)化的評價過程和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準確判斷每個被評價者的特點和發(fā)展?jié)摿?,指出被評價者的優(yōu)勢和不足,并給予被評價者激勵或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這種評價理論對于自學考試從單純的測試向考試評價的轉變,對自學考試評價體系的構建都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價值。另外,近些年來國內外考試評價領域興起的一種新的評價技術——增值評價(Value-Added Assessment)理論強調讓每個學習者在自己先天條件的基礎上獲得進步,這種評價理念同樣值得學習和借鑒。
3.2 發(fā)揮命題的基礎作用,促進自學考試從單純的測量向評價躍升
不管是當前還是未來一段時間,筆試都會是自學考試的主要評價手段,評價結果是否科學、公正、全面與試題質量密切相關。目前,自學考試在命題上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主要有三點:
一是要創(chuàng)設試題新情境,增加一定比例的由背景材料引出問題的試題設計方式,而不是照抄照搬教材,努力使試題面貌新穎生動,這樣可以使考生帶著背景信息去思考,也有助于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拓寬知識視野;二是要凸顯能力立意,各科試題應根據(jù)專業(yè)特點,規(guī)定各項能力考查比例,確定題型和分值,減少死記硬背式試題,加強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對相關專業(yè)實踐能力的考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三是要創(chuàng)新題型設計,淘汰一些難以實現(xiàn)考核目標的、猜測度大的試題,如是非題等,文科類考試也可淘汰填空題,增加材料解析題等新題型,理科類可加強實驗探究試題考查等。
3.3 以考生的發(fā)展為本,構建自學考試多元評價體系
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促進每一個學習者的學習和終身發(fā)展。新的自學考試評價體系的構建要以每一個學習者為本,以多元智力理論為指導,以終身學習思想為導向,以培養(yǎng)適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人才為目標,建立立體化、多元化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評價體系。
一是評價標準的差異化。在高等教育進入后大眾化階段,自學考試應該根據(jù)國家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找準位置,主動適應考生群體的變化和考生學習的需求,由此形成不同的人才規(guī)格和質量標準,分類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如,以追求學歷為目的的學習者,其評價標準是絕對標準,要達到相應學歷的水平;而以提高工作技能為主要目標的學習者,對他們的評價應該以滿足其崗位技能需求為標準;對于一些滿足個人興趣愛好,豐富自己生活的學習者,能使其獲得一種滿足感、成就感即可,其評價標準也是一種相對標準。自學考試的改革應根據(jù)不同類型、不同層次教育形式的差異性需求,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評價模式,以滿足各方面的學習需求,從而獲得新的發(fā)展。
二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在現(xiàn)有的評價體系中,有關教育行政部門成為單一的評價主體,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僅充當評價客體的角色。因此,應該建立開放、寬松的評價氛圍,擴大評價主體的范圍,除主考學校外,學生、家長、企事業(yè)單位等均可參與到評價中來。通過學生在各種場合中的表現(xiàn)給出相應的評價,幫助學生全方面了解自己,認識自我,進而實現(xiàn)更好的發(fā)展。
三是評價方法的多樣化、靈活化。改變目前以筆試為主的定量評價現(xiàn)狀,運用多種方法,從多個角度多個側面充分了解評價客體的特點。如,通過檔案袋評價、學生發(fā)展核查表等具有人文關懷色彩的方法評價學生的發(fā)展情況,也可引入實驗、實習、調查研究、畢業(yè)論文及專項技能考核等方法,增加實踐環(huán)節(jié)考核的表現(xiàn)性評價,加強過程性評價,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實現(xiàn)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四是評價結果的個性化、人文化。寬進嚴出是自學考試的一大特色,“出”的形式和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自學考試的發(fā)展。因此,構建自學考試多元評價體系,還要從考試的分數(shù)報告做起。新的評價報告應該是充滿著人文關懷的個性化報告,除了提供分數(shù)或等級外,還應將學生考試結果進行詳細的解讀,依據(jù)學習者自身狀況,評價其學習效果。另外,等級制分數(shù)呈現(xiàn)方式不僅能激發(fā)學習者的積極性,對成績優(yōu)異者來說也更加公平,也可滿足不同水平層次學生對成績的追求。對于那些多次參加考試的學習者來說,這些評價報告也是過程性評價資料,有利于考生找出自己的不足,不斷完善學習方法和方向,從而提高考試的診斷功能。
[1]江蘇省教育考試院.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報考指南[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劉道玉.徹底整頓高等教育十意見書[N/OL].南方周末,2009-02-26[2016-11-22].http://www.infzm.com/content/24467/.
[3]金娣,王剛.教育評價與測量[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2.
[4]張向眾.中國基礎教育評價的積弊與更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5]邵曉楓.中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研究30年:回顧與反思[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2).
[6]戴家干.教育考試與評價制度創(chuàng)新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王洪才,曾艷清.后大眾化與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選擇[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
[8]斯日古楞.從高校擴招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規(guī)模變化:1999-2007年實證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8).
[9]馬丁·特羅,張洪亞.從大眾高等教育走向普及[J].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3(2).
[10]余立新.成人高等教育學習者學習需求現(xiàn)狀調查及應對策略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2(11).
[11]王洪才,曾艷清.后大眾化與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選擇[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
[12]冒榮,宗曉華.合作博弈與區(qū)域集群:后大眾化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機制初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The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elf-taught Examination at the Post-massification Stage
ZHU Wenqi
From the 21st century,the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 gradually moved towards the postmassification period.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and the strategy for advancement of ordinary universities have also been modified.As part of crucial components in higher education,the Self-taught Examination faces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From the education evaluation point of view,the Self-taught Examination has flaws in terms of evaluation standards,evaluation contents,evaluation methods and evaluation results,making it hard to adapt to emerging changes during the post popular stage,including structure of students, motivation of study,study methods and many other aspects.Therefore,it is quite necessary to introduce advanced evaluation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from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In addition,exerting basic effects of Selftaught Examination,focusing on students’improvements and creating a unique multiple evaluation system are also significant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lf-taught Examination.
Self-taught Examination;Post-massification;Education Evaluation
G405
A
1005-8427(2016)12-0048-6
(責任編輯:張瀛天)
朱文琪,女,江蘇省教育考試院,中學高級教師(武漢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