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喜** 龐 ?。?/p>
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廣西 南寧530226
?
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構建必要性、可行性和社會意義*——以溫江項目為例
李劍喜**龐俊**
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廣西南寧530226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構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社會意義。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項目——“溫江項目”的構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實踐基礎,同時對于幫助留守兒童成長的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也起著推動作用,為當?shù)貙W生、教師、社會環(huán)境帶來深刻的影響。
關鍵詞: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網(wǎng)絡;溫江項目
*廣西高校黨的“十八大”精神研究專項課題一般項目“西部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的研究——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L縣S村為例”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DSBD13YB083)。
2012年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在區(qū)黨委辦公廳的指導下,與廣西天等縣溫江小學結成了幫扶對子。關注留守兒童,構建社會支持網(wǎng)絡。通過實施“溫江項目”——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網(wǎng)絡構建項目不僅對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開拓了新的思路,同時還對溫江村特別是溫江小學帶來切實的利益,為提高溫江村當?shù)厝嗣竦纳钏教峁┝藦娏Φ闹г?/p>
溫江村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扶貧工作重點村,基本上中青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了,留下兒童和老人在村中生活,由于社會適應與融入能力較差,成為“城市陌生人”,加上文化素質差、道德和法制觀念薄弱,很多走上了團體犯罪的道路,很多留守兒童重復走著父輩的道路。這些留守兒童也許缺失了父母輩的關愛,但是他們沒有缺失和諧社會對他們的關愛,“孩子是祖國的未來”,關注留守兒童,關注未來。“溫江項目”是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與溫江小學共助留守兒童的社會網(wǎng)絡支持項目,為的是更好的關愛留守兒童,幫助其健康成長,讓其能獲得更多更好的社會支持,更好的教育資源,讓他們在關愛中成長。這不僅是留守兒童的希望,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求。
本課題組成員容迪針對溫江小學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采用自編項目及王極盛教授編制的《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溫江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總檢出率達70.1%。突出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集中在人際關系、情緒穩(wěn)定性、學習壓力和攻擊行為上。留守兒童一般處在6-12歲的年齡里,根據(j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fā)展論可知處于“勤奮進取對自貶自卑”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已經(jīng)開始學習各種必要的謀生技能和自己成為社會生產(chǎn)者具備的專業(yè)技能,其主要發(fā)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和克服自卑感,體驗著能力的實現(xiàn)。他們由于父母關愛的缺失,并沒有能在前一階段“自動自發(fā)對退縮內疚”階段發(fā)展好主動感和克服內疚感,使得他們容易對周邊環(huán)境產(chǎn)生懷疑和敵意,于是在“勤奮進取對自貶自卑”階段就不愿意主動去適應環(huán)境,害怕遭遇失敗,但是該階段的重要任務是學習,學習是需要刻苦努力的過程。留守兒童在不斷嘗試不斷遭遇挫折和失敗,容易使得其失去自信和進取心,對周邊敵對或冷漠,這會加劇留守兒童在人際關系上相對容易緊張沖突,情緒起伏不定,隨心所欲表現(xiàn)情況明顯,對外界經(jīng)常采取武力攻擊,因在武力攻擊中得到金錢或別人的害怕和尊重,在學習重壓下厭學情緒很高。“溫江項目”中我院大學生走進學校,走進留守兒童家里,將心比心,體貼和關愛每一個留守兒童,不僅幫助他們的家庭生活,還幫助他們適應學校,幫助他們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受人喜愛的“好孩子”。我院大學生都是接受一定的心理培訓的,他們都能換位思考,從留守兒童的心理出發(fā),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健康快樂成長。
(一)符合新時期下黨對大學生的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把“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水平明顯提高”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反映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階段對教育工作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戰(zhàn)略部署。特別是圍繞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總體目標,明確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
“溫江項目”不僅僅是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項目,同時也是大學生支教的實踐項目。在實踐過程中,支教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遵循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的原則,從實踐出發(fā),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知識、能力、素質”協(xié)調發(fā)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促使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溝通協(xié)調能力,教學能力,生活能力等的提升,特別是在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和提高就業(yè)能力方面,有極大地提高。
(二)促使支教大學生心理健康
新時期的大學生雖然身體條件已經(jīng)成熟,思維活躍,對周邊環(huán)境充滿熱情,但從心理發(fā)展水平來說,大學生正處于半成熟與成熟之間,其情緒、認知、動機方面都仍有不足之處。他們多數(shù)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并沒有真正意義上體會過貧困生活,某種程度上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狀態(tài)??墒菧亟W地處廣西貧困縣,生活條件困苦,最初時連公共廁所都沒有;大學生們也沒有午休的地方,只能和留守兒童一起在教室的桌子上休息;如果想吃一碗粉,要步行十幾公里才能買到。生活條件的艱苦,使得支教大學生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使
得他們更珍惜自己的美好生活,更能換位思考體諒父母的關愛、體會到社會的進步、體會到自身生活的美好。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中,他們曾經(jīng)想要放棄,想要逃離,可是留守兒童們的信賴,留守兒童的需要,使得他們學會了適應環(huán)境,學會了調節(jié)情緒,學會了幫助他人,學會了抗壓,學會了更好的歸因,更好的生活。支教大學生參與“溫江項目”,從實踐中不斷歷練,其心理磨合度逐步增強,心理抗壓能力得到穩(wěn)步提高,逐步促使自身的心理健康,為將來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心理基礎。
(三)促進大學生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提升
支教大學生需要參與溫江小學的教育教學活動,擔任實習教師和實習班主任,這對于自身專業(yè)的發(fā)展,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留守兒童心理比較敏感,部分學生行為習慣不好,有的學生甚至有嚴重的偷竊和攻擊行為。如何貼近留守兒童的心理,如何將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習內容融入課堂,如何做到“做中學“,如何轉變留守兒童原有的厭學情緒,如何拓展他們的興趣愛好,如何幫助他們適應環(huán)境,如何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如何提升他們的學業(yè)能力等,都是需要不斷實踐不斷思考的。教育教學活動是需要將大學校園的理論學習與溫江小學實踐相結合的,需要支教大學生去摸索,去試誤。他們實習時間的地點不是重點學校,不是有著豐富教育教學資源的學校,這里的教師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因為教師的嚴重缺乏,使得這里的教師需身兼數(shù)科,身兼數(shù)職,給予支教學生的幫助不是特別多。支教大學生雖然面對的情勢不利,但是成長卻很快,因為得到實踐鍛煉的機會會比在重點學校多,自身思考的時間也多,擺脫等待“教師教”,很快進入角色變成“自己作為教師教”。
通過開展了語文、數(shù)學、英語、體育、美術等科目的義務支教活動、心理輔導活動等,幫助當?shù)貙W生健康快樂成長;協(xié)助村委會,進行法制、文化、政策宣講等活動。同時義務幫助經(jīng)濟困難戶及缺少勞動力家庭完成部分農(nóng)業(yè)勞動,傳授科學的種植方法,幫助村民更好地掌握先進的技術;利用“六一兒童節(jié)”、“元旦”等節(jié)日契機,組織文藝下鄉(xiāng),將先進的技術和文化通過舞臺的形式傳播到溫江,也在溫江設立藝術特色班,培養(yǎng)和發(fā)掘優(yōu)秀的苗子;積極進行家訪,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每年組織40名左右優(yōu)秀的小學生到南寧開展夏令營活動,讓小學生們走出大山,親身感受城市的氣息,參觀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開拓眼界,幫助小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學習的方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整合優(yōu)勢資源給予溫江小學教師系統(tǒng)的教學培訓,幫助其轉換教育思想、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幫助其教師專業(yè)化成長;針對溫江小學辦學條件差,學生生活、學習基本都沒有保障的情況,學院董事會籌集部分資金,解決了溫江小學學生宿舍的全部家具,教師宿舍的全部家具家電;為溫江小學搭建了舞臺,并捐助了鋼琴、籃球架及一批文藝、體育器材,還根據(jù)溫江小學的實際需要捐助了部分用品;同時還牽頭聯(lián)系多家企事業(yè)單位幫助溫江發(fā)展地方經(jīng)濟。
[參考文獻]
[1]殷世東.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社會支持體系的構建——基于皖北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6.2.
[2]張克云.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網(wǎng)絡的特征分析——基于四川省青神縣一個村莊的觀察[J].中國青年研究,2010.02.
[3]盧利亞.農(nóng)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網(wǎng)絡模式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06.
[4]容迪.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以廣西天等縣溫江小學學生為例.健康大視野,2013.13.
作者簡介:**李劍喜(1963-),男,漢族,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管理;龐俊(1981-),女,漢族,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66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05-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