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軍
(武漢市糧道街中學,湖北 武漢 430000)
美聲唱法中小嘴的應用
王繼軍
(武漢市糧道街中學,湖北 武漢 430000)
音樂藝術追求的是“密度”,而不是“體積”。在傳統(tǒng)美聲唱法中,歌唱家想要不張大嘴,但又要打開喉嚨,獲得共鳴的高位置,以期達到吐字清晰、音色自然的效果。而小嘴演唱,不但可以避免撐大喉嚨(用嗓太狠),而且可以防止咬字靠后。因此,在美聲唱法中,小嘴演唱的應用就顯得頗為重要。
美聲唱法小嘴;應用
音樂藝術追求的是“密度”,而不是“體積”?!懊芏取笔侵敢魳费葑鄷r的音強,“體積”是指樂器演奏時的音量。樂理書中cresc從來沒有翻譯成“漸大”而是統(tǒng)稱為“漸強”的原因正是如此。在條格言中,提出了音質與音色的區(qū)別。音質是絕對的,而音色(潤色后的音質)是相對的。傳統(tǒng)聲樂教育強調氣息與腔體,擴大演唱者音域,訓練演唱的連音、跳音等花腔技巧,往往忽略了歌唱狀態(tài)的自然、聲音的自然。在聲部訓練時,中低聲區(qū)的咬字更接近于自然而然的講話。實際生活中,我們講話和唱歌受方言等因素影響,在音色方面沒有意識和導向,進而無法理解聲樂老師常說的“中低聲區(qū)就是有氣息、節(jié)奏、旋律的講話”,造成了用嗓太狠和咬字靠后的問題。而小嘴演唱恰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因為通過小嘴的應用,既可以逼迫演唱者集中氣息獲得共鳴腔體,同時也能避免演唱者用嗓太狠。
小嘴,即不張大嘴演唱。這種唱法可以使歌唱家在不張大嘴的同時,即可獲得共鳴的高位置,進而做到吐字清晰、音色自然。男中音歌唱家賀磊明在給學生上課時,常常讓學生咬著筷子去練聲和唱歌。當學生咬著筷子時,上下牙之間的間隔為一個筷子大小,在這樣的口型下,要去把元音發(fā)清楚,把歌曲完成,學生的軟腭與咽腔一定是積極和興奮的狀態(tài),從而獲得了正確的共鳴腔體。反之,一些學生刻意去模仿歌唱家的聲音,張大嘴巴、放大音量,努力去唱高音,其實是讓嗓音興奮用力,而不是共鳴腔體的積極運用。為此,我們可以做個試驗,體會小嘴和大嘴演唱時聲音變化上的對比。張大嘴和小嘴同時去練一條連聲曲,錄音后對比聲音的波形,你會發(fā)現(xiàn),張大嘴演唱的聲波顯示“稀疏”,震動頻率低;小嘴演唱的聲波顯示“稠密”,震動頻率高。
對于許多長期靠擠壓喉嚨去演唱的人來說,剛開始訓練小嘴演唱確實是一種挑戰(zhàn)。當他們把喉嚨放松,咬字在嘴唇一周或是咬的更靠前時,他們會覺得不適應,甚至覺得自己的聲音位置不對。賀磊明老師說過“自己聽起來聲音很大、別人聽著就很小。自己聲音很集中很小,別人的聽起來就會很大”。演唱者聽自己的聲音與別人聽演唱者的聲音是不一樣的,這種聽覺上的偏差,即“肌肉”與聽的感覺是不同的。小嘴演唱,有效的避免了演唱中“用大力氣唱小聲音”,從而更容易接近并獲得有支點、有共鳴、氣息連貫的聲音。
在小嘴演唱中,五大元音的應用尤為重要。這里說的五大元音,是美聲演唱訓練打基礎過程中必定會用到的,即a、e、i、o、u。我認為,在訓練初期先不要讓學生單純的接觸a母音,而是把a母音帶入其他四個母音中結合練習。a母音容易散,使學生喊大。用小嘴進行演唱訓練,把a分別唱在e、i、o、u的位置,獲得不同的體會,使五個母音都靠前,集中在嘴前方,使母音位置統(tǒng)一,從而達到音色的統(tǒng)一。在教學過程中,我跟學生打比方,嘴唇上有4個點,你所有的音都唱(扣)在這四個點上,不要離開這里,這是你共鳴能感受的地方。每個神奇的母音有不同的功效。嗓音發(fā)嘶啞、聲帶閉合不攏的學生,體會e、i母音的閉合感;多年演唱已經(jīng)養(yǎng)成擠與卡的習慣,用小嘴演唱和訓練,體會u、o母音的圓潤和自然,從而放松喉嚨。漢語的發(fā)音中有38個韻母之多,以及復雜的“五音、四呼”、“十三轍”等復雜的咬字、吐字,是的漢語演唱時產(chǎn)生音色多變、韻聲優(yōu)美等效果。美聲的發(fā)音由于意大利語音特點而形成,意大利語有7個元音,與漢語的語音有較大的區(qū)別。運用牌子曲、中國傳統(tǒng)民族聲樂中的漢子韻母來認識和演唱,會出現(xiàn)字音多而腔不圓、字音清而美聲風格不清等現(xiàn)象。①用美聲的型腔去唱中國歌曲的效果應該是這樣的,比如李小兵藝術歌曲《為你歌唱》,歌曲結束部分最后的“唱”字停留在降b2這個長音上,是這樣處理的:ch——a——ng,我們的長音始終停留在a音上,在長音結束的收音的時候加上鼻化音ng。對于演唱者處理“唱”這個字,就是怎么把a母音的位置擺放到位、氣息與情緒都要合理跟上。眾所周知,降b2是男高音較為輝煌的音,是高音區(qū)較為難唱的一個音,為了保證聲音的集中,我們在演唱a母音的時候是用e母音的感覺去代替的,為了保證這個音的集中和良好舞臺效果。強調元音突出、連貫、統(tǒng)一,是美聲風格與民族唱法的重要區(qū)別。在借鑒美聲唱腔演唱民族風格的歌曲時,要根據(jù)歌曲的風格進行調整,有時將聲母到韻母的變化過程交代的十分清楚,有的時候突出表現(xiàn)字頭(子音)和字尾(歸韻)的美感。
注釋:
①《聲樂理論與實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1]聲樂理論與實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2]潘乃憲.感悟聲樂——對國際歌唱藝術的思考與體驗[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0.
[3]張旭東.聲樂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田玉斌.我們的音色與西方人不太一樣——與張立萍談歌唱[J].人民音樂,2005,(3).
[5]李晉瑋,李晉瑗.沈湘聲樂藝術教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王繼軍(1987—),男,北京市人,任教于武漢市糧道街中學,中學二級職稱,本科(2010級文學學士學位),研究方向: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