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運梅 申岳林
(武昌醫(yī)院外2科,湖北 武漢 430063)
?
心理干預對老年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和幸福指數的影響
童運梅申岳林
(武昌醫(yī)院外2科,湖北武漢430063)
〔摘要〕目的探討心理干預對老年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癥狀以及幸福指數的影響。方法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該院收治的135例老年腦卒中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67例)行腦血管藥物常規(guī)治療及日常功能訓練,觀察組(68例)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心理干預。采用Barthel 指數評估量表、腦卒中病人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MESSS)以及總體幸福感量表(GWB)對兩組治療前、治療后1、3、6個月的干預效果進行評分。結果兩組治療后1、3、6個月的Barthel指數評分較治療前不同程度的升高,觀察組治療后各時間點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1、3、6個月MESSS評分較治療前不同程度的降低,觀察組治療后各時間點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1、3、6個月兩組GWB評分較治療前不同程度的升高,觀察組治療后各時間點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通過心理干預有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有效緩解老年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提高患者的幸福指數。
〔關鍵詞〕心理干預;腦卒中;神經功能缺損;幸福指數
第一作者:童運梅(1968-),女,主管護師,主要從事神經外科和骨科護理方面的研究。
腦卒中具有患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的特點,尤其多見于老年人〔1〕。臨床研究證實老年腦卒中患者不僅記憶力以及智力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損傷,生活自理能力也嚴重下降,更重要的是患者心理也會呈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抑郁情緒〔2〕。能達到幫助人們消除心理煩惱和增進健康的目的〔3〕。本研究旨在探討心理干預對老年腦卒中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腦卒中患者,納入標準:①首發(fā)病例,并經CT及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證實為腦卒中者;②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4〕;③年齡≥55歲者;④患者軀體狀況穩(wěn)定,并且病程在2 w以上處于恢復期者;⑤患者意識清晰,具有良好的理解溝通能力;⑥符合醫(yī)學倫理學要求;⑦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心功能不全;②肝、腎功能障礙者;③既往有精神病史;④入組前服用過抗抑郁癥藥物或者抗精神病藥物史。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共135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68例,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齡56~79〔平均(65.2±3.4)〕歲;缺血性腦卒中29例,出血性腦卒中39例;病程15~52 d,平均(36.8±11.7)d。對照組67例,其中男39例,女28例;年齡55~75〔平均(63.9±3.6)〕歲;缺血性腦卒中24歲,出血性腦卒中43例;病程17~58 d,平均(37.7±10.4)d。兩組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腦血管藥物的常規(guī)治療以及日常的功能性恢復鍛煉。觀察組同時給予心理干預,具體操作:經過專業(yè)培訓的心理醫(yī)生對患者的心理癥狀進行評估,并根據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且個性化的心理干預治療方案,心理干預的內容主要包括,①深度的家庭治療:為給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治療環(huán)境,心理醫(yī)生指導患者的家屬以建立一個較為良好并且有利于患者恢復的舒適、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以從根本上給予患者最大的支持和鼓勵,打消來自患者家庭內部的憂慮。②支持性以及認知心理療法:專業(yè)的心理醫(yī)生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深度治療,包括耐心聆聽患者的訴說、理解和支持患者,同時對患者的各個方面均給予全面的關注,并幫助他們解決心理上的困擾,使他們能正確地認識腦卒中,從而較好的面對疾病,消除悲觀的消極情緒。③音樂療法:通過播放輕盈的、歡快的音樂讓患者處于一個輕松的環(huán)境,以使人體與音樂產生良好的共鳴來調節(jié)新陳代謝,改善患者的狀態(tài)以促進健康。④宣泄療法:鼓勵患者積極的發(fā)泄自己的不滿,并傾吐心中積壓已久的痛苦和抑郁情緒,從而使患者消除緊張和不安的情緒,有利于患者的健康。在心理干預的同時,根據患者病情的改善情況適當使用抗焦慮和抗抑郁的藥物。
1.3評價指標于治療前、治療后1、3、6個月進行評估:(1)參照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Barthel指數評分標準進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定〔4〕。(2)參照我國第4屆腦血管學術會議推薦使用的腦卒中病人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MESSS)評定腦卒中的損傷程度〔5〕。(3)參照美國國立衛(wèi)生統(tǒng)計中心編制的總體幸福感量表(GWB)〔6〕,對患者的幸福指數進行評定,得分越高幸福程度越高。
1.4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混合效應模型比較。
2結果
兩組的Barthel指數、MESSS、GWB評分經混合效應模型分析,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前兩組的Barthel指數、MESSS、GWB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1、3、6個月的Barthel指數、GWB評分均較治療前不同程度的提高,且觀察組治療后各個時間點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1、3、6個月的MESSS評分較治療前不同程度的降低,觀察組治療后各個時間點的評分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治療后1、3、6個月的Barthel指數、GWB、MESSS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腦卒中作為腦部血液循環(huán)功能障礙性疾病,主要由高血壓、糖尿病等因素引發(fā),尤其在老年人中多見,是嚴重影響老年人晚年生命質量的常見疾病〔7〕。腦卒中患者發(fā)病早期,突然出現(xiàn)的肢體乏力等癥狀給患者的心理上造成了巨大打擊,同時疾病康復效果的不如意以及對生活自理能力的擔憂使得患者最終產生了緊張、焦慮等消極情緒〔8〕。而焦慮以及抑郁等消極情緒又可能引起患者免疫能力的下降以及神經功能的缺損等,這些并發(fā)癥狀進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影響患者的預后。臨床報道證實對老年腦卒中患者進行及時的心理干預,對改善患者病情、促進預后至關重要〔9〕。因此在治療腦卒中的同時,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可明顯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從而提高治療的效果并且改善患者的預后。
本研究說明心理干預明顯提高了老年腦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與梁頌游〔10〕的研究結果一致。可能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①深度的家庭治療充分發(fā)揮了家庭成員的積極作用,使患者感受到了來自家庭的溫暖;②支持性以及認知心理療法有效幫助患者更加正確的認識腦卒中,并減輕了患者在康復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緊張、焦慮等情緒;③音樂療法使患者處于一個輕松的環(huán)境,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腦卒中發(fā)生后,患者的神經功能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損,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極易造成患者記憶力、智力等的受損,從而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本結果提示及時有效的心理干預有助于老年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癥狀的緩解,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臨床有重要的參考價值。GWB是通過評價患者對幸福的陳述以確定其總體的幸福指數,主要包括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對生活的滿意和興趣以及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等〔11〕。通過評價老年腦卒中患者的總體幸福指數,可有效反映患者對心理干預效果的滿意情況。本研究結果說明心理干預有效提升了患者的幸福指數,提高了患者的主觀能動性。
4參考文獻
1黃小紅,徐江祥,夏斌,等.老年腦卒中患者聯(lián)合腦卒中單元應用臨床研究〔J〕.華西醫(yī)學,2013;28(7):975-7.
2陶鳳英,彭曉梅.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腦卒中患者的負性情緒及睡眠障礙改善的影響〔J〕.山西職工醫(yī)學院學報,2014;24(4):50-3.
3李軍,宋波,段忠玉,等.老年腦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早期康復治療〔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13(31):6123-6.
4中華神經科學會與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80.
5楊曉瑩.老年腦卒中患者經心理干預后抑郁及神經功能恢復情況〔J〕.當代醫(yī)學,2012;18(25):127-8.
6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77-9.
7楊萍,刑鳳梅,張小麗.老年腦卒中患者認知障礙的臨床特征及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7):3217-9.
8楊航.老年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1):134-5.
9黃麗,邵芙蓉,王曉琳,等.心理干預對老年腦卒中患者康復效果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1):5280-2.
10梁頌游.心理干預對老年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和幸福感的影響〔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4;27(3):215-7.
11雷震.團體心理干預對社區(qū)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響〔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4.
〔2015-03-11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
通訊作者:申岳林(1975-),男,主管護師,主要從事神經外科和骨科護理方面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2-6409-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