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順
摘 要: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發(fā)展,高中物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如何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學水平,幫助學生培養(yǎng)其解題能力成為教師共同思考的重要話題。從高中物理教學的實際出發(fā),提出了在教學中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有效途徑,希望能夠對以后的物理教學起到一定的啟發(fā)作用。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解題能力;途徑
一、高中物理解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高中物理解題思維的培養(yǎng)是解題能力提高的基礎,因此教師在進行高中物理教學時,要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思維,幫助學生提高物理學習成績。具體來說,教師需要強化學生的理論學習,讓學生能夠充分掌握高中物理各種定理和定律,確保學生能夠對這些定理定律非常熟悉。其次,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總結和歸納,每當一個章節(jié)內容結束后,教師便可以讓學生自主地對內容進行總結,對于某些相同的定律,可以采取同樣的解題思路來解答,從而提高學生對這些定理定律的熟練運用。舉個例子,在教《時間和位移》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先和學生簡單介紹時間和時刻的區(qū)別,并且讓學生進行歸納時間與時刻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緊接著,在講到位移與位置這部分知識時,教師便可以讓學生根據剛才對“時間和時刻”的學習來推理位置與位移之間的關系。這樣一來,學生對于類似題目的解題會形成一種類比思維和歸納演繹思維,對于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提升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物理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實際上,高中物理涉及的內容都是比較復雜和難懂的,例如反射、折射、電場磁場、重力等等,加上教師采取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對學習物理產生了厭倦感甚至是抵制的情緒,更不用說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了。因此教師務必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盡可能地結合實驗,通過實驗操作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讓學生在實驗中獲得新的思考方向,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舉個例子,在教學《自由落體運動》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現在我讓一團紙和一團包著粉筆的紙從講臺的同一高度上,讓其自由下落,兩個紙團哪個先著地呢?”這時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得到集中,教師便可以讓學生自己做實驗,看看哪個會先著地。學生充滿好奇地操作著實驗,很多學生發(fā)現兩個紙團是共同落地的,他們的腦海中產生了很大的疑問。這時,教師便可以和學生解釋自由落體運動的原理,這樣一來,學生再遇到相似的題目,便可以清晰地使用自由落體運動的原理來解答題目,而不是簡單地根據自己的感覺或者生活經驗來解決問題,從而為學生培養(yǎng)了一種良好的解題能力。
三、高中物理解題能力的提高
為了能夠幫助學生培養(yǎng)他們的解題能力,使其在面對物理問題時有更好的思路和辦法,教師還要具體地教授學生基本的解題方法,讓學生對于解答物理題目更加得心應手。具體來說,不管是力學題目、電學題目,審題是相當重要的,很多學生做計算題失分的原因就是審題不認真,因此教師務必正確地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采取更好的學習方法來學習物理。對于物理的計算題來說,主要有兩種解題思路,一種是解析法,另一種是綜合法。前者是根據物理公式,從正常的解題思路來一步一步從未知到已知,而綜合法則是假定條件,先列出物理公式,然后對方程式進行求解。舉個例子,有這樣一道題目:“一物體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受到一個恒定的作用力,在0.5 s的時間內,速度從0.4 m/s提高到0.6 m/s,如果這個物體受到另一個恒定的作用力,在同樣的時間內,速度從0.7 m/s提高到0.9 m/s,那么第一個力和第二個力的比是多少呢?”這時有的學生便會想到使用勻速速度的公式,假定條件求出加速度,然后結合牛頓第二定律來求出這兩個力。還有學生想到另一種方法,便是直接使用動能的定理來求解,然后直接得出這兩者的比值。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解題方向更多了,他們不再局限于一種解題方法,而是從多種角度來思考物理問題,有利于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確保物理教學的效率。
總之,高中物理培養(yǎng)學生解題能力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這就需要教師從物理教學的實際出發(fā),立足于物理教學的實際,在教學中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思維,結合實驗教學來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得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到高中物理的課堂教學中。同時,教師也要注重具體解題思路的教學,不能僅僅讓學生知道答案,還要讓他們明白答案是從何而來的,這樣才能真正地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從而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杜岸政.高中物理解題思維策略探索及應用現狀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
[2]馮爽.高中物理解題思維障礙及教學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
[3]程靜.論高中物理教學中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J].今日科苑,2009(14):223.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