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耀霞 周艷偉 常田田
河南漯河市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 漯河 462000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肢體功能恢復的臨床效果觀察
孫耀霞周艷偉常田田
河南漯河市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漯河462000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肢體功能恢復的臨床效果。方法我院2011-06—2012-07收治的62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將其隨機平均分成A組與B組,各31例,A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B組給予早期康復護理。結果A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為48.39%,B組總有效率為93.55%,B組平均住院時間為(21.3±4.0)d明顯比A組(43.2±10.5)d短,且B組發(fā)生后遺癥的幾率明顯較A組小,2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有利于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康復護理;腦卒中;偏癱;功能恢復
腦卒中導致的偏癱在腦卒中臨床并發(fā)癥中較為常見,能嚴重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給患者造成極大不便[1-2]。因此在腦卒中發(fā)病早期對患者進行康復治療護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2011-06—2012-07收治的62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其中男45例,女17例;年齡45~85歲,平均(62.5±10.2)歲;所有患者均經(jīng)腦CT掃描及MRI檢查確診,其中腦梗死42例,腦出血20例,病程2~6 d;將其隨機平均分成A組與B組,各31例;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基本資料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A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B組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具體護理方法如下。
1.2.1心理護理:患者患有腦卒中疾病,該病起病急,危害大,患者一時難以接受,會出現(xiàn)焦慮、恐懼、急躁不安的情緒,醫(yī)護人員要做好與患者及家屬的交流溝通工作,了解患者心理活動,為患者及患者家屬講解腦卒中的相關知識,使其對該病形成正確認知,并介紹康復治療對于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重要性,幫助患者建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及勇氣,使患者能積極配合康復訓練工作,利于功能的恢復。
1.2.2進行體位療法:指導偏癱患者進行正確坐臥姿訓練,能有效預防患者錯誤姿勢習慣導致的非正常運動模式的形成,能有效預防壓瘡的形成[3]。在患者臥床時,協(xié)助患者翻身,使健康一側與患側交替躺臥,避免一側長時間受壓。患側臥在臥姿中是最重要的體位,因為患側臥的體位能有效增加患肢刺激感知,使整個患側處于伸張狀態(tài)而有效抑制痙攣的產生,另外不限制健康一側的自由活動,便于患者自理。擺放時,要保持患者頭部的良好支持,軀干稍微向后扭轉,患肩向前輕輕伸出,盡量避免患肩受壓或后縮;保持肘關節(jié)伸展開來并將掌心向上放置,五指伸開;將健臂放置在身上;下肢形似走路,保持健腿放置在前部,彎曲健腿的髖與膝,將枕頭墊在下面支持住健腿,患腿向后放置,膝稍微彎屈,保持踝關節(jié)處于90°狀態(tài)。換成健側臥位時,患肩盡量保持向前伸開,將肘伸直,借助外物支撐,腕部盡量保持伸直狀態(tài),用布卷將患側的大拇指與其余四指隔開。仰臥位時,患者頸部易處于緊張狀態(tài)及引起迷路反射,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異?;顒樱乙讓е瞒疚膊考磅钻P節(jié)等處出現(xiàn)壓瘡,故臨床上不建議患者取仰臥位。坐位時,保持患者雙足分開同肩寬并垂直放于膝下,腳尖朝前,保持髖、膝、踝關節(jié)90°放置。
1.2.3運動功能感覺功能刺激訓練:在患者臥床期間,指導患者盡早進行功能訓練,可以讓患者學著借助健肢在床上進行移動,使健肢帶動患肢進行輕微運動,鍛煉髖的控制力與旋轉能力,每天適量進行鍛煉4次左右,每次保持10 min左右,同時鍛煉患者手指的肌力,平時多活動手指關節(jié),讓患者進行握橡皮圈等運動以鍛煉手指的抓握能力。護士及家屬要經(jīng)常按摩與摩擦患者患肢,以刺激患肢的感知能力,盡量讓患者進行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動,克服患者依賴性,使患者積極主動地進行康復訓練,適當對患者進行神經(jīng)沖動訓練,注重培養(yǎng)患者手腦協(xié)調能力。為患者準備不同質地、溫度及濕度的物質,讓患者接觸以刺激患肢組織感知力,訓練患者的視覺及聽覺,彌補因感覺不夠敏感帶來的不便。
1.2.4進行患肢肌張力訓練:患者在病情發(fā)展初期屬于弛緩性癱瘓,如不加強訓練必會導致病情進一步發(fā)展而出現(xiàn)肌肉萎縮癥狀,要選擇合理鍛煉方法提高肌張力,如用健康手掌輕拍患肢、用質地柔軟的刷子輕輕刷擦患肢或用按摩器按摩患肢以增加感知刺激;以外力適當對患肢關節(jié)進行牽拉、擠壓以刺激患肢的本體感覺,可每天反復進行以上操作,每次訓練10 min左右;在患肢皮膚感知區(qū)進行短時間的冰療或中頻脈沖電以刺激其本位感覺,對患肢進行中頻脈沖電刺激時,要根據(jù)患者病情進行處方選擇,2次/d,每次20 min左右[4]。
1.3評價標準療效結果依據(jù)1996年第4次“全國腦血管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臨床療效評定標準進行評定,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對2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及住院時間內發(fā)生后遺癥的例數(shù)進行記錄并加以統(tǒng)計。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療效比較A組顯效2例,有效13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48.39%;B組顯效12例,有效1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55%,B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A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2組患者住院時間及后遺癥比較A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43.2±10.5)d,B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21.3±4.0)d,B組住院平均時間明顯短于A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發(fā)生肩手綜合后遺癥18例,占58.06%,發(fā)生足外翻20例,占64.52%;B組患者發(fā)生肩手綜合后遺癥6例,占19.35%,足外翻5例,占16.13%,B組患者后遺癥發(fā)生率明顯小于A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腦卒中發(fā)病原因多是由于在各種誘發(fā)因素的影響下患者腦內動脈狹窄,發(fā)生阻塞甚至受損嚴重而破裂,導致腦部血液發(fā)生嚴重循環(huán)障礙,偏癱在該病并發(fā)癥中是較常見的一種,其主要癥狀就是肢體功能受損。因此對偏癱患者進行肢體康復護理訓練是整體治療中的側重點[5]。
本文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進行早期康復護理比早期未進行康復護理相關方面具有優(yōu)勢,同時證明了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是非常有必要、可取的。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能明顯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環(huán),采用按摩及運動的訓練方法可有效維持肢體的肌肉張力從而預防肢體發(fā)生攣縮,且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康復鍛煉能對腦部循環(huán)產生有效的早期刺激,從而促使相應大腦區(qū)域運動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對于肢體功能的恢復具有較明顯作用,且能有效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降低患者后遺癥的發(fā)生率,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
4參考文獻
[1]夏軍,朱姍姍.早期康復干預管理模式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神經(jīng)功能恢復的影響[J].卒中與神經(jīng)疾病,2012,5(22):58-59.
[2]詹若燕,羅秀娟,陳妙玲.早期康復干預在腦出血術后偏癱患者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8,4(11):88-89.
[3]胡谷冰.早期中醫(yī)康復治療與護理干預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4(22):15-17.
[4]鐘梅,梁本蓉.專人實施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25):18-19.
[5]黃玲煒.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12(10):18-20.
(收稿2015-04-14)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09-0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