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一、激發(fā)探究的欲望,讓學生“樂”于探究
1.巧設情景,激發(fā)探究的欲望
教師精心設計一定的客觀條件,如提供學習材料、動手實踐、解決問題的方法等,使學生面臨某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造成“認知失調”,從而激起學生疑惑、驚奇、詫異等情感,使學生在“憤悱”的狀態(tài)中產生一種積極探究的愿望。
例如教學“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例題:“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倒?jié)M。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我將例題分步出示。第一步,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個小杯,正好都倒?jié)M。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和“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個大杯,正好都倒?jié)M。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學生順利解答。第二步,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倒?jié)M。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當學生感覺無從下手時,我再出示關鍵的一個條件“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蔽夜室鈫枌W生:“你能一下子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嗎?如果感覺有困難,那該怎么辦?”引導學生認識到只有把題中的“大杯換成小杯”或者把“小杯換成大杯”,這題才能順利解答,于是,我順勢揭示:這里的“換”即“替換”,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用替換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通過這樣的精心設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進行“替換”的必要性,從而引起強烈的探究欲望。
2.貼近生活,激發(fā)探究的欲望
貼近生活的內容可以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貼近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如:教學“公頃的認識”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掌握較大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建立1公頃的表象,我把教材中南京明孝陵的面積、北京中華世紀壇的面積、臺灣日月潭的面積這些學生比較陌生的例子改編成學生身邊的內容,諸如我們學校的操場大約半公頃,兩個這樣的操場大約1公頃;我們學校的占地面積大約2.5公頃;我們的教室大約64平方米,156個教室的面積大約1公頃……在這樣的教學中,1公頃不再僅僅是難以真正把握的10000平方米而已,而是學生用心靈親自感悟到的實際大小。這樣的教學,充分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經驗背景,構建起數學問題與學生經驗背景的聯系,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探究,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
二、關注探究的細節(jié),讓學生“善”于探究
1.捕捉學生的“不同凡響”
在開放的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其思維成果也是多樣的,經常會冒出一些獨特的想法,雖然這些獨特的想法不一定都是合理的,但教師要關注這些不同凡響的觀點,善于從中捕捉創(chuàng)新的火花,給予肯定和鼓勵,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用假設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中的“雞和兔一共有8只,數一數腿有22條。你知道雞和兔各有多少只嗎?”一題時,我預設學生有兩種思路:假設全部是雞或者全部是兔子,然而當我引導學生探索出這兩種解法后,班中還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要求解答:“老師,我可以這樣做嗎?22÷2=11(只),11-8=3(只)(兔)8-3=5(只)(雞)?!蔽也]有否定他,而是要求他說說這樣做的想法?!?2÷2=11(只),可以看成11只雙腳兔和單腳雞,11-8=3(只),可以看成是單腳兔,雞沒了,也就是這題中兔子的只數?!蔽铱隙怂姆椒?。在他的影響下,又有一位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假設這些雞和兔經過特殊訓練,學會雜技表演,口令一:每只雞或兔提起一條腿(即少8條腿),口令二:每只雞或兔再提起一條腿(即又少8條腿),這時地上還剩6(22-8-8)條腿,而這時地上的雞腿已沒有,兔子也成雙腳兔,6÷2=3(只)即為本題中兔子的只數。我不禁為這兩位同學喝彩!
從生成性資源的角度看,捕捉學生的“意外”才能使教學過程出現新的精彩生成。
2.個人探究與合作探究相結合
數學探究活動不僅將問題的情境“逼真”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而且為學生探究數學問題提供了一個“互動”的平臺,使學生形成一個圍繞共同的探究目標質疑、交流的探究共同體。但由于知識難易程度、學生探究能力的不同以及探究環(huán)境、探究工具等的限制,決定了探究必然有個性化。
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中,我先讓學生獨立用圓規(guī)任意畫圓,要求學生學會用圓規(guī)畫圓,發(fā)現“圓規(guī)裝有針尖的一腳能固定圓的位置”“圓規(guī)兩腳間的距離決定圓的大小”等知識。在學生明白了“圓心、半徑、直徑”后,教師給學習小組每人一張大小相同的圓紙片,讓他們通過折、畫、剪等方法去發(fā)現圓的一些新知識。學習小組經過操作、討論、分析、檢驗、記錄等一系列合作過程,終于發(fā)現了圓的許多新知識。這節(jié)課中既有個人的探究,也有小組合作探究,從而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讓學生真正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
三、善待探究的成敗,讓學生“勤”于探究
1.激勵成功
人人都想成功,學生也不例外。探究成功得到快樂的情緒體驗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學生產生繼續(xù)探究的強烈欲望。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多給學生提供成功機會,使學生從自己的探究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產生滿足感,增強自信心,并將此轉化為新的學習動機,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環(huán)。
2.呵護失敗
數學特級教師吳正憲《分數的認識》中有這樣一個經典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為了讓學生認識到“平均分”的重要性,她組織學生針對“把一個餅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個餅的二分之一”這句話進行辯論。當正方經過精彩而又激烈的辯論最終獲勝時,吳老師對他們進行了適時的表揚。而后,吳老師先向反方的學生鞠了一個躬,然后充滿熱情地說:“吳老師要代表全班同學謝謝你們!正是因為你們的失敗,使我們加深了對分數的理解。”試想,還會有哪個學生不想探究、不愿探究?看來,教師不僅要激勵成功,更要呵護失敗,讓學生錯得也“精彩”!
【作者單位:常熟市淼泉中心小學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