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語感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誦讀是語感訓練的基本途徑。教學中,語文教師應根據語感訓練對誦讀的基本要求,改進教法,全面提高誦讀水平。
【關鍵詞】中學語文 ?誦讀教學 ?提高水平
【中圖分類號】G633.3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1-1270(2015)02-0046-01
當前語文教學一方面是層出不窮的教改方法,一方面是鋪天蓋地的批評責難。究其因,就在于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難題。在這一背景下對誦讀這一看似傳統(tǒng)陳舊實則切實有用的方式的重新審視,則不難發(fā)現其深遠的意義。
一、語感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所謂語感就是指聽起來順耳,說起來順口的一種語言直覺思維能力。它包含著對語言的感受和理解,體現出語言表達過程中的多種需要,同時也是對一種語言符碼中的意義和涵義,知性內容和人文精神的綜合把握。
而過去的語文教學則由于對語文的屬性存在片面認識,只強調知識因素而忽視了語言材料本身;只強調對知識的占有程度而忽視了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于是便出現了“不聞朗朗讀書聲,只聽教師灌滿堂”“不聞書聲朗朗,唯見題海茫?!钡墓脂F狀。其結果是不但教師徒勞無功,還抹殺了學生的靈氣和才華,使語文的人文性喪失殆盡,當然也就談不上什么進步了。
二、誦讀是語感訓練的基本途徑
“操千曲而后曉后,觀千劍而后識器?!蓖ㄟ^大量誦讀可以培養(yǎng)和獲得語感。
(一)誦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整體感受語言形象的能力
語言作為前人約定俗成的符號系統(tǒng),具體到某一作品便是作者旨趣的最貼合的代碼,其內在蘊含的各種意趣和情味體現在語音的輕重、高低之中,而這非通過多讀、熟讀無以全面把握。甚至有時我們對文義不甚理解,經過反復誦讀也會逐漸了然。古人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誦讀是一種切實有用的語言訓練
葉老說“學語文就是學說話”。向名家學、向名篇學、向文中的人物學,學習把話說得準確、流暢、生動、藝術。而這顯然不是件輕松的事,它需要經歷一個熟悉——模仿——創(chuàng)造的過程。學唱歌、跳舞是這樣,學說話亦如此。而誦讀就為學說話提供了一些典范的、標準的語言作品,以供他們需要時臨時借用和加工創(chuàng)造。古語說“文選爛,秀才半”便有這方面的道理。
而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由于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制約,一直存在著重分析、輕誦讀的現狀。結果使本該生機勃勃的語文課變成了死氣沉沉的“教堂”;使本來靈氣十足的青少年變成了讀書而不知情,學文而不知理的“小學究”。
三、語感訓練對誦讀的基本要求
正確地指導學生誦讀,不斷培養(yǎng)其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就要做到“三不”、“二符合”。
所謂“三不”是指:
(一)不讀錯間、錯字
發(fā)音正確、吐字清楚是誦讀的基本條件。這要求學生要認真閱讀,一絲不茍,遇到生字詞要隨手查閱工具書,虛心向師長請教,不能主觀臆斷,任意猜測。如戊、戌,己已巳等字。
(二)不讀破詞句
一個詞的幾個音節(jié)讀的時候緊密連在一起的,朗讀時不能讀破。將其割裂開來必然影響句意。同理,一個句子也是由若干有聯(lián)系的詞組成的,人為讀破必然影響文意,甚至會貽笑大方。如:雖然沒有什么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
(三)不指讀、唱讀
這是個閱讀習慣問題。學生年幼,又缺乏正確的朗讀指導,錯誤地認為指讀可以不漏字、填字,增加準確率;唱讀便是熟讀的高境界等。其實這是誦讀的誤區(qū),應下大力氣加以糾正,因為它既影響朗讀的速度,也破壞了對作者情感的把握。
所謂“二符合”是指:
1.符合文章的體裁特點?!拔囊郧閯尤恕?,每一篇作品都蘊含著創(chuàng)作主體流動豐沛的內在情緒,表現在不同文體上自然就呈現出不同的特質。一般說來,議論文觀點鮮明,或雄辯恢弘或冷峻睿智;說明文平實清晰,或樸實無華或明白如話;詩歌激情洶涌、悠美和諧;散文含蓄雋永、深情委婉;小說則深沉厚重、意蘊豐滿。所以,朗讀前先了解文章的體裁,有利于確定一種感情基調,這是讀好文章的前提。
2.符合語言誦讀的規(guī)律。具體地是指語音的輕重、語調的高低、語速的緩急等。
(1)語音的輕重
語音的輕重是由文章的思想內容決定的。通常表現凝重鮮明的情感,決絕果斷的態(tài)度宜讀重音,給人以擲地有聲、鏗鏘有力之感。而對于表達細膩的感情,凝重的氛圍的適宜輕讀。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中“他們把槍一摔,向敵人撲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著火苗,把敵人抱住讓身上的火,也把占領陣地的敵人燒死。”其中加點的字就應重讀,尤其像“燒死”一詞更應咬著牙讀,才能突出志愿軍戰(zhàn)士對敵人的刻骨仇恨。而讀戰(zhàn)士犧牲和各種姿勢的句子時則應是輕緩地讀出一種悲壯的氛圍。
(2)語調的高低
一般來講,語句中的關鍵字眼,以及前后關聯(lián)照應的發(fā)聲都應高一點。在一個句子中,表達命令或呼叫,疑問或驚訝時都得前低后高,表達祈求或感激的文句則需前高后低。因為,不同的語調能夠表現出語言內含的不同意義和情緒色彩。如《最后一次演講》中:“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憑什么殺死李先生?”這大聲叱責充分體現了作者慷慨激昂、義憤填膺的悲憤之情,若降低語調,顯然達不到效果。
(3)語速的緩急
一般含有敬重、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語句則需緩讀;含有歡快、憤怒、驚愕、質問、怨恨等情味的語句則需急讀。它是與作者的思想情感相一致的。如 “海在我們腳下沉吟著”一段,可用稍緩的語速親切輕柔地讀出一首“夢幻曲”的溫馨和恬靜;而“音響就越大了”一段,則應放快語速讀出一首“戰(zhàn)斗進行曲”的雄渾和壯美。
當然,誦讀的技巧絕非以上這些,訓練語感的方法更是多種多樣。只要我們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大膽探索、銳意改革,就一定能使語文教學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石紅麗.淺淡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商情》,2012-07.
[2]苗春紅.在閱讀中培養(yǎng)語感[J].《語數外學習》,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