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蘭
(山西省忻州市中心醫(yī)院檢驗科 山西 忻州 034000)
血液檢驗是臨床上常見的檢驗項目。血液標本的質量可直接影響血液檢驗結果的準確性[1]。相關的臨床實踐證實,對血液標本進行質量控制管理可有效地降低其不合格率。為了進一步證實此管理方法的有效性,筆者將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間我院采集的1000份血液標本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管理方式的不同將這1000份血液標本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和質量控制組,每組各有500份標本。為常規(guī)組標本應用常規(guī)管理模式進行管理,在此基礎上,為質量控制組標本應用質量控制管理模式進行管理,然后比較兩組標本的不合格率?,F(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間我院采集的1000份血液標本。按照管理方式的不同將這1000份血液標本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和質量控制組,每組各有500份標本。這兩組血液標本均來源于我院收治的患者。兩組標本在來源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為常規(guī)組標本應用常規(guī)管理模式進行管理。進行常規(guī)管理的方法是:(1)在進行檢測前8~12小時,指導受檢者禁食禁水。(2)采集受檢者的空腹靜脈血3ml,然后對血樣進行離心處理。(3)將血液標本送至我院檢驗科進行檢驗。
1.2.2 為質量控制組標本應用質量控制管理模式進行管理。進行質量控制管理的方法是:(1)在進行血液標本采集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要嚴格執(zhí)行采血標準程序和無菌操作規(guī)范,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以免受檢者發(fā)生醫(yī)源性感染。在選擇采血部位時,醫(yī)護人員要指導受檢者將手臂充分暴露,以便對其靜脈血管的分布情況進行查看。在進行采血前,醫(yī)護人員要指導患者握拳,然后使用壓脈帶對其穿刺點上方約6cm處進行環(huán)扎,以便使其靜脈血管保持充盈。但是,不可對患者的采血部位進行拍打。在進行環(huán)扎后,醫(yī)護人員要使用濃度為0.5%的碘伏消毒液對患者的穿刺點進行消毒。消毒完成后,立即對患者進行穿刺。在抽取適量的血液后,立即將針頭拔出,整個穿刺過程應在1min內完成。為了防止血液標本凝固,醫(yī)護人員可反復震蕩采血管6~8次。(2)使用壓脈帶對受檢者靜脈血管進行壓迫的時間若過長,可使其血液成分的含量發(fā)生改變。進行壓迫的時間若超過3min,受檢者的靜脈血管會發(fā)生瘀血性擴張,進而可導致其穿刺點附近血液中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鉀等元素的含量提高。因此,在使用壓脈帶對受檢者的靜脈血管進行壓迫后,醫(yī)護人員要迅速完成采血。(3)進行輸液治療會影響受檢者血液成分的含量。例如,輸注電解質、蛋白質、葡萄糖等物質,就會對血液檢驗的結果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對于進行輸液治療的受檢者,醫(yī)護人員應在其完成輸液之后1小時對其進行采血。(4)在將血液標本送往檢驗室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要對血液標本進行防污染、密閉、防震和防漏處理。在接收血液標本后,檢驗科人員要盡快對血液標本進行檢測。
管理結束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標本的不合格率。
我們使用SPSS13.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用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管理結束后,在質量控制組標本中,有5份標本為不合格標本,其不合格率為1%(5/500)。在常規(guī)組標本中,有36份標本為不合格標本,其不合格率為7.2%(36/500)。質量控制組標本的不合格率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標本,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血液標本不合格率的比較
血液檢驗是臨床上常用的檢驗方法。血液標本的質量可直接影響血液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在對血液標本進行采集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應注意以下幾點:(1)在進行血液采集前,受檢者常會出現(xiàn)緊張、焦慮和恐懼等心理應激反應,這些心理應激反應會影響血液標本檢驗結果的準確性[2]。因此,在進行血液標本采集時,醫(yī)護人員要指導受檢者放松心態(tài)、保持情緒的平穩(wěn)。(2)受檢者在進行劇烈運動后,其體內的肌酸激酶和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可發(fā)生暫時性升高,其血液中的糖、鈣、白蛋白、鈉等成分的含量也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變化。因此,醫(yī)護人員應在受檢者進行運動之后1小時對其實施采血。(3)相關的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受檢者在就餐后10min進行血糖檢測和甘油三酯檢測,其血糖的水平和甘油三酯的水平明顯高于其在正常狀態(tài)下進行這兩項檢測的結果[3]。因此,在進行血液標本采集前10小時至12小時,醫(yī)護人員要指導受檢者禁食。在空腹狀態(tài)下采血可有效地規(guī)避飲食對檢驗結果的影響。但是,空腹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檢驗結果受到受檢者體內蛋白質、血糖水平降低和膽紅素水平升高的影響。(4)受檢者進行藥物治療會對其肝、腎功能造成影響,從而可影響其血液檢驗結果的準確性。例如,甲狀腺制劑是治療甲狀腺功能減退的藥物。但是,甲狀腺制劑具有促進糖原分解的作用。因此,在受檢者服用甲狀腺制劑后對其進行血糖檢測,其血糖檢測的結果會受到嚴重的影響。針對這一情況,在進行血液檢驗前,醫(yī)護人員要指導受檢者停用藥物,以免藥物對其血液檢驗的結果造成影響。(5)為了避免晝夜節(jié)律、機體狀態(tài)對血液檢驗結果的影響,臨床上常在受檢者晨起時對其進行血液標本采集。在對女性受檢者進行生殖激素測定前,要注意其月經周期對檢驗結果的影響。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檢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對檢驗標本的質量控制逐漸得到了人們的重視。相關的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導致血液標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包括:樣本量少、標本發(fā)生溶血、送檢不及時和抗凝處理不規(guī)范等[4]。為了進一步探討對血液標本進行質量控制管理的臨床效果,筆者將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間我院采集的1000份血液標本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管理方式的不同將這1000份血液標本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和質量控制組,每組各有500份標本。為常規(guī)組標本應用常規(guī)管理模式進行管理,在此基礎上,為質量控制組標本應用質量控制管理模式進行管理。管理結束后,比較兩組標本的不合格率。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質量控制組標本中,有5份標本為不合格標本,其不合格率為1%(5/500)。在常規(guī)組標本中,有36份標本為不合格標本,其不合格率為7.2%(36/500)。在接受常規(guī)管理的基礎上接受質量控制管理的質量控制組標本其不合格率明顯低于只接受常規(guī)管理的常規(guī)組標本。
綜上所述,對500份血液標本進行質量控制管理的臨床效果確切,可有效地降低其不合格率。此管理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周迎端,陳敏,鄧茜. 血液標本臨床檢驗不合格的原因和對策分析[J]. 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10):97-100.
[2] 陳錦容. 臨床檢驗中不合格血液標本的探討分析[J].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2,9(14):1775-1776.
[3] 陶林靜. 血液標本臨床檢驗不合格的原因與對策研究[J].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5(2):111-113, 114.
[4] 李建芬. 臨床檢驗中不合格血液標本的原因分析[J]. 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27):88,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