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品
摘要:小學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也是語文教學最難啃的“骨頭”,很多學生都怕寫作文。新課改實施以來,如何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培養(yǎng)學生習作興趣是擺在眾多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筆者在近幾年的語文教學中,在借鑒別人的基礎上,不斷摸索,不斷反思,總結出了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培養(yǎng)學生習作興趣的幾點經驗,愿與同仁切磋。
關鍵詞:作文教學 興趣 作文水平
要問語文老師最怕什么,多數教師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教作文;要問小學生最怕什么:多數學生也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寫作文,師生們甚至到了談作文而色變的程度。從二年級就開始看圖寫話,從三年級就學寫作文,但到了六年級作文水平還是“濤聲依舊”,不禁讓人感嘆:作文,想說愛你真的不容易。造成這種現狀的“罪魁禍首”究其是誰呢?究其根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從教師層面來說,教師缺乏對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yǎng),教師對作文教學缺少把握,條條框框太多,對作文的要求太多,教師人為拔高太多,導致學生害怕作文;從學生層面來說,社會實踐的減少,課外活動的匱乏,生活的優(yōu)越,使得學生眼界狹窄,缺少生活積累。加上應試教育的根深蒂固,孩子們課業(yè)負擔重,缺少玩伴,自由、自主玩耍時間太少,導致創(chuàng)作靈感缺失。如何才能解決這種現狀呢?
一、像教學生走路一樣教學生寫作
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走得并不穩(wěn),總是左搖右擺,甚至一不小心還會摔跤,但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總是給孩子不斷鼓勵,放手讓孩子自己學走路,就在孩子的一跤又一跤中孩子自然而然學會了走路。學生寫作文也一樣,剛開始作文寫得不盡人意,如果教師能像父母呵護剛學走路的孩子一樣,不斷鼓勵孩子,不要對作文要求框得太死,學生就都會作文,也都愿意寫作文了。具體應該怎樣做呢?我認為老師不僅要敢于放手,而且還要大膽地放。從作文的內容到作文的要求都要舍得放,不要讓教師的思維定式約束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不要讓一堆條條框框抹殺了學生靈動的思維。
從作文內容來說,教師動輒就讓學生寫《我最 的人》《記一件 的事》,這類題目看似簡單,但往往大多數學生覺得無從下手,為了完成任務學生就不得不胡編亂造,這樣寫出來的作文不是缺乏真情實感,就是千篇一律。所以,在作文的內容上教師最好不要做過死的要求,讓學生自由發(fā)揮,為學生“松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覺得有話可寫、有情可表,寫出真情實感。單單開放了作文的內容還是不夠的,在作文的要求上也要為學生“松綁”。剛剛開始寫作文,教師就怎樣選材、怎樣立意、怎樣開頭、怎樣結尾,怎樣寫的有些有肉講了一大堆,學生滿腦子都是作文的要求,被這些條條框框圍得嚴嚴實實,又怎么能寫出好作文呢?還有些老師,專在學生的作文中找毛病,說這是對學生負責,有時甚至將學生的習作改的面目全非,體無完膚,還希望學生能體諒老師的良苦用心。殊不知,教師的這番苦心學生非但不領情,還會極大地打擊學生習作的興趣。對于小學生的作文不要要求過高,要求過高就如容易看到學生的點滴進步,看不到點滴進步,教師就不會表揚學生,不表揚學生,學生寫作文的興趣就會一點點抹殺。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潛能,最好的辦法是教師不要吝嗇表揚,努力尋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不要“雞蛋里挑骨頭”。只有這樣,寫作教學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二、培養(yǎng)習作興趣,拓寬訓練時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從鼓勵學生多寫多練入手,打開學生緊閉的心扉,進而激發(fā)學生愛作文的情感,為寫作文夯實基礎。
(一)在玩耍中尋覓樂趣
玩耍的過程就是學生經歷的過程,只有讓學生盡情地玩,讓學生玩高興了,玩痛快了,學生才能盡情地寫、自由地寫。一次春游、一次實驗、一次戶外實踐活動、一個小實驗、一次班隊會都有可能成為學生寫作的動機,教師要因勢利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將活動過程寫下來,只要寫得完整、有序就行。這樣,學生作文時不僅不會感到無素材,而且思路暢達,中心明確。
(二)在濃情中引發(fā)樂趣
能牽動感情的事,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比如,運動會學生受傷后大家的關心和幫助,媽媽生病后自己的一句問候、一杯熱茶……這樣的場景充滿了濃濃的情,正因為有情在里面,所以更能激起學生寫作的欲望。尤其是語文課中,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心中的情感,再讓他們配以文章,更能促進他們的寫作情感。
(三)指導學生學會觀察
素材來源于生活,有了生活的積累,學生寫起作文來才不會覺得閉門造車。怎樣收集素材呢?最好的辦法是學會觀察生活。對于靜止的事物,要教給學生觀察的順序,比如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遠到近,從局部到整體等等。對于動態(tài)的事物,我們可以采取“游動”的方法來觀察。寫敘事時,我要求學生按時間推移或地點變換的順序來觀察,要觀察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重點是觀察事情的經過和主要辦事人物的行動。作文時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寫出來,把主要辦事人辦事的過程寫具體即可。寫人時要求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點。寫人的文章可以“一事表人”,也可以“多事表人”。
三、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豐富寫作素材
“不積跬步,無以到千里”。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導致質的提升。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捌迫f卷”是說讀書讀得要多,書讀得多,知識才厚實,厚積才能博愛,寫起文章來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作文的。語言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師要從一年級就開始注重學生課外知識的積累,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多讀適合他們讀的書,同時要定期檢查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可以用讀書交流會、制作讀書卡、班級好書推薦等方式檢查和檢驗學生閱讀情況。只有經過不懈的堅持,學生的閱讀數量和閱讀質量才能提升,有了量的積累,學生肚子里的“墨水”才會足,下筆才會得心應手,才不會覺得“茶壺里煮餃子——有嘴倒不出”。
總之,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教學可以培養(yǎng)訓練學生多方面的素質。作為教學第一線的教師,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幫助學生克服畏懼作文的心理和厭煩作文的情緒,使學生達到視作文為需要,視作文為樂趣的目的。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