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群惠
【摘 要】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新的音樂教育理念和音樂課程體系也逐步建立,使課堂教學煥發(fā)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如何讓學生能長期的關注喜歡我們的音樂課,讓學生在音樂課上真正有所學,我覺得,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斷激發(fā)學生們學習音樂的興趣,是我們音樂教師應不斷探索的問題,也是一個長期的課題,艱巨的任務。
【關鍵詞】音樂欣賞;教學;有效性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新的音樂教育理念和音樂課程體系也逐步建立,音樂課堂教學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使課堂教學煥發(fā)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高中音樂教材匯集了大量古今中外經(jīng)典音樂作品,這些作品有著極高的思想性、藝術性和審美價值,對于培育和提高青少年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審美趣味、思想修養(yǎng),促進他們身心和諧發(fā)展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但是在教學中如果不注意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就很難使這些高雅的音樂真正走進學生心靈的深處,引起年輕人情感共鳴,因而也就難于發(fā)揮音樂藝術的積極的審美、教育、認識、娛樂等功能?,F(xiàn)在的音樂課如果說用“萬木爭春,千帆競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來形容,我覺得也不以為過。教材可以進行增刪整合,教學方法可以靈活多變,教學手段可以多種形式……所有這些實實在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讓我們這些音樂教師感到由衷喜悅。但是,如何讓學生能長期的關注喜歡我們的音樂課,讓學生在音樂課上真正有所學,我覺得,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斷激發(fā)學生們學習音樂的興趣,是我們音樂教師應不斷探索的問題。那么如何讓音樂課堂教學煥發(fā)出它的活力呢?
一、培養(yǎng)學生音樂欣賞的興趣
《新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如果通過義務教育連個興趣都沒有在學生心中建立起來,那就不能不否認我們的音樂教育中在某種程度上是失敗了。最初的“指引棒”也變成了泡影。如果連學生對音樂初始的興趣也磨滅的話,音樂教師是難辭其咎的。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在教學之初就把培養(yǎng)興趣放在首位。讓音樂課成為學生們的最愛,引領他們進入美妙音樂殿堂的良好開端。
高中學生一般比較重視主課,往往將音樂欣賞課視作放松課,要將學生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只有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讓他們經(jīng)常體驗成功的喜悅感,逐漸使他們對音樂欣賞課有興趣。應該說,大部分學生都比較喜歡“動”,如果一個班級中的大部分學生上課都比較積極,那么另一些學生的積極性也會很快被調(diào)動起來。
每次在上課的頭五分鐘,可以讓學生介紹一部音樂作品,體裁不限,只要內(nèi)容健康都可以在課堂上介紹,而介紹的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如提問、設問、欣賞和介紹,作品可以一個人介紹,也可以兩個人合作介紹。這樣能促使學生去尋找音樂作品和作品的介紹,并在找尋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音樂知識及其他的知識,多樣的介紹形式也可以吸引其它的學生留意音樂作品,并獲得一定的知識?;蛘?,可將學生分成幾個組,利用學校的打擊樂器,啟發(fā)學生將生活中各種不同的場景,以表演和打擊不同節(jié)奏相結合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樣不僅可激起學生的興趣,還可促使學生動手動腦,留意身邊的不同事物的節(jié)奏,如何用打擊樂器表現(xiàn)出來,如何將表演和節(jié)奏相結合,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對于學生的介紹和表演,教師要予以鼓勵和表揚,在教師簡短的點評中,對于學生的不足之處點到即可。五分鐘時間并不是很長,但足以將學生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
二、引導學生成為欣賞的主體
在對一個作品了解之前,“聽”是關鍵的一步。老師可以利用預先提問法提出問題,例如,這部作品的速度怎么樣?它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緒?聽后有什么感覺?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聆聽,使學生能全神貫注地聽,思維變得積極主動。音樂欣賞是以聽為主的,但是唱主題也是欣賞作品中必要的階段。因為音樂主題是作品的核心,引導學生唱主題,有利于學生把握作品的主題形象,把學生的自主思維充分調(diào)動起來。例如,《音樂鑒賞》第一章的第一節(jié)《音樂人生》,欣賞琵琶協(xié)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草原放牧》,學生在聽完一遍后對這段音樂的第一主題印象較為深刻,那么就可以指導學生哼唱這一主旋律,幫助學生了解這部作品。
“想”是指在欣賞作品的是后所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這也是音樂欣賞中不可缺少的一步。通過音樂欣賞過程中“想”的參與,能開闊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力,拓展視野,這也是我們欣賞教學的最終目的。例如,第一節(jié)中的歌曲《長江之歌》,學生對這首歌已經(jīng)教為熟悉,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在欣賞時閉上雙眼,用心聆聽,并且展開想象,這樣就培養(yǎng)了學生想象的廣闊性、新穎性和創(chuàng)造性。
從音樂欣賞的心理分析理論上來說,音樂欣賞的理性認識并不是表現(xiàn)在欣賞者對樂曲做出的某種抽象之結論上面,而是表現(xiàn)在把這種理性認識融注于對樂曲的音響感知、情感體驗和聯(lián)想想象之中,使得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認識的指導下,達到更深更高級的階段。一堂課上既要有老師的講解,也要有給學生發(fā)揮的時間,這樣,課堂才能活躍起來。例如,第一節(jié)中的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第六(悲愴)交響曲》的教學,鑒于學生不太了解,我們可以放低要求,說出樂曲情感上的特點即可。作品的色彩比較灰暗,表現(xiàn)作者哀怨的情緒,主題部分運用弦樂器深情的音色更加增添了樂曲的悲劇性。
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在音樂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傳統(tǒng)媒體與現(xiàn)代教育媒體有機結合,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能使學生開拓思維,探求新知,有所創(chuàng)新。教師要力求能自制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自如的向?qū)W生展示樂曲中間的任何一個片斷,并請學生欣賞鑒別樂曲的多種表現(xiàn)方式,再輔以恰當?shù)膱D片和動畫,使學生置身于音樂的天地中,入情、入境、動情、想象、體驗音樂所表達的豐富多樣的描繪,細致的感情。讓學生參與音樂的感知體驗。教師還要善于利用音樂中常用的方法:比較、聽辯、體驗、探索、表達、強化、想象和聯(lián)想等手段引導學生,從而提升音樂的鑒賞能力。例如,在執(zhí)教《音樂和舞蹈》單元時,教師選擇了舞劇《白毛女》中“哭爹”的片段來向?qū)W生說明舞劇中舞蹈與音樂的關系,教師第一遍播放的是無聲的畫面,很多同學看了演員的動作,還覺得有些好笑。第二遍當那凄裂的音樂響起時,大家都凝神觀看起來。在演員的表演中體會到白毛女那悲痛欲絕的心情,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就很容易得知舞劇中音樂和舞蹈的關系,得出音樂是舞蹈的靈魂這樣的結論。
四、教給學生欣賞方法
在作品欣賞前,教師對作曲家及有關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知識一概不說,先讓學生完整地欣賞一遍音樂,然后根據(jù)自己的感受、想象為作品取一個標題。如筆者在讓學生欣賞《培爾·金特》第一組曲中的《晨景》后,同學們興趣濃厚地說出了許多富有創(chuàng)意的標題:《春天的早晨》、《湖光山色》、《幻想曲》、《春天的旋律》、《飄》、《遠航》等等。為了防止學生對音樂的“貼標簽”、“玩文字游戲”,我要求學生解釋自己命名的標題含義。并說說音樂旋律、節(jié)奏、速度、音色等音樂要素的特點。實踐證明,這種欣賞教學方法打破了常規(guī)的欣賞課程式:出示作品名稱——介紹音樂家——交代時代背景——分段聽——完整聽——談感受——教師小結。對于提高學生的藝術想象能力和音樂修養(yǎng)有著積極的作用。
五、多元評價,增強自信
教師行之有效的教學評價,能使學生始終保持興奮地情緒學習。評價的方式多種多樣,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等。但是,評價不是生硬的,為了評價而評價的。找準課堂評價的時機,評價才能在音樂課堂中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找準正面評價的時機。每位學生的音樂天賦都有差異,有的學生唱歌條件好點,有的則舞蹈好些,教師要能關注學生的一切表現(xiàn),隨時隨地發(fā)現(xiàn)、挖掘他們的閃光點,給學生適時的鼓勵,評價。讓學生感受到被欣賞的美好,從而更加有信心,有興趣地投入到音樂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