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從心
〔關鍵詞〕心理輔導;班會課;班主任
班會課是中學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班會課不僅體現(xiàn)了德育工作的目標,更體現(xiàn)了不同的管理思想,是中學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也是班級管理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和有效形式。一個學校的心理輔導教師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給全校的學生都進行面對面的個體心理輔導,也無法及時關注所有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因此,筆者認為,在傳統(tǒng)的主題班會課中融入心理輔導的手段,不僅能夠減輕專職心理輔導教師的負擔,還能夠給傳統(tǒng)的主題班會課帶來新的活力,使班會課堂的氛圍變得更生動有趣、更受中學生的歡迎,促使學生個體與集體的共同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班會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認識內(nèi)在
在班會課中融入心理輔導手段能夠讓中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和欣賞自己,能夠在班會課進行過程中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特長、性格、優(yōu)缺點等作符合客觀事實的評價;在此基礎上接受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從喜歡與認識自己開始制訂切合實際的學習目標與人生理想,拋棄華而不實的期望與要求,努力發(fā)掘自身的潛能;最大努力對待過程,坦然處之面對結果。影響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其中一個因素就是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過度則產(chǎn)生狂妄自大、不足則產(chǎn)生自卑菲薄。因此在班會課過程中恰當?shù)剡\用心理輔導手段,能夠幫助學生從接納自己開始,形成良性發(fā)展的自我意識。
(二)認識外在
班會課是一種團體活動,融入適當?shù)男睦磔o導手段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與同伴的良好人際關系,培養(yǎng)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能力。通過學習接納與欣賞他人而養(yǎng)成的寬容品質(zhì),也會使自身能夠快速地被同伴和集體所接受。良好的溝通交往能力可以幫助學生在面對各種壓力的時候,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和接受。影響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一個因素就是個體與集體脫離,這種被集體排斥的感覺會轉化為對同伴的猜忌、畏懼、妒忌等,面對壓力的時候常常孤獨和壓抑。心理輔導融入型的班會課有利于幫助學生了解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原則,掌握與同伴溝通的技巧,使他們學會及時改變自身去適應環(huán)境。
(三)培養(yǎng)意志
人在成長過程中肯定要面對悲、愁、憂、怒等消極情緒,但是每個人處理這種消極情緒的能力不同。在班會課中融入心理輔導手段能夠引導中學生學會以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以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來面對困難挫折,培養(yǎng)心理承受力。班會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能夠為中學生帶來良好的個性與社會化發(fā)展。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導致的自殺、自殘等現(xiàn)象,就是因為在面對壓力和挫折的時候,失去了抗爭的勇氣,采取自暴自棄的方式來逃避或者將責任歸結于社會和他人身上,最后導致放棄自己寶貴的生命。因此通過周期性的心理輔導融入型班會課,能夠有效地幫助中學生樹立克服挫折的勇氣和戰(zhàn)勝困難的能力,培養(yǎng)開拓進取的個性特征,并以堅強的意志與勇氣面對生活和學習上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壓力與挫折,時刻保持良好、和諧的心態(tài)。
(四)尋找方法
目前,大量的專家學者不停地宣講新課改的精神,大力研究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但是現(xiàn)實教育里的中考與高考唯一出口依然是分數(shù)。某某重點中學的錄取分數(shù)依然是每個家長與學子無比揪心的話題。各種五花八門的教學方法其實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學生能夠在試卷上多爭取分數(shù)。在這種大前提下,班會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有效學習方法。學習是中學生的主要任務,也是幫助中學生培養(yǎng)良好心理素質(zhì)、發(fā)掘潛能的重要途徑。有效的學習方法能夠讓學生變得積極學習和善于學習,也能夠幫助其建立合理的自信心與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有來自考試的焦慮、缺乏自信等。因此通過周期性的心理輔導融入型的班會課能夠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學習潛能,分析學習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引導學生變換角度去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用一種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考試,心理輔導融入型的班會課能夠為初三的學生帶來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
三、班會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奧斯本的腦力激蕩
奧斯本提出的腦力激蕩主要是通過集體思考與討論的方式,使觀點與想法相互激蕩,產(chǎn)生連鎖反應,以引出更多的新觀點或新想法的方法。一般來說,這種模式的班會課要經(jīng)歷以下幾個步驟:
(1)提出問題:例如本次班會課要解決的問題是我管轄的課桌座位半米包干區(qū)范圍內(nèi)出現(xiàn)了不是我扔的垃圾,怎么辦?
(2)申明規(guī)則:奧斯本提出了“腦力激蕩”的四條著名規(guī)則,即:①不要批評別人的意見;②觀點與意見越多越好;③自由思考,容許異想天開;④可以將別人的觀點進行組合或改進。
(3)營造氣氛,鼓勵各抒己見。
(4)記錄有效的觀點與意見。
(5)在符合大多數(shù)人意愿的前提下制訂共同的規(guī)則標準。
(6)一旦規(guī)則被制定下來,則需要全班學生共同貫徹監(jiān)督執(zhí)行。
對于腦力激蕩所產(chǎn)生的各種觀點與意見,包括具體的規(guī)則與規(guī)則不能被執(zhí)行時所采用的懲罰方式,最終可采用民主投票的方式?jīng)Q定,并由全班共同討論改進或完善后才最后進行實施。由于規(guī)則的產(chǎn)生來自于學生群體的本身,因此普遍能夠被大多數(shù)學生認同和接受,因此這種班會課模式具有易實施、效果好的優(yōu)點。
(二)勒溫的敏感性訓練
勒溫在研究團體動力過程中,發(fā)明了敏感性訓練這一心理教學形式,這一特殊教學形式被著名心理家羅杰斯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發(fā)明。這種方式主要是通過小組協(xié)作交流探討的形式,讓每個人學會如何有效地與同伴溝通和交流;通過自己與同伴的互動影響有效地了解自己、同伴以及同伴眼中的自己。
典型的敏感性訓練的目標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培養(yǎng)明確、坦率的社會交往與交流方式;培養(yǎng)社會交往中各種角色的適應性;培養(yǎng)社會興趣以及對社會和對他人的了解;培養(yǎng)平等、合作與相互信賴的社會交往態(tài)度;培養(yǎng)解決社會交往中各種問題的能力。
以廣州市名班主任朱霞云工作室在廣州石化中學開展的一節(jié)班會公開課為例,該班會課設計了一個傳球的游戲,規(guī)則如下:
1.球要經(jīng)過每位組員的雙手,但不能在相鄰的兩個組員之間傳遞,看哪個組用的時間最短。
2.務必做到球在組員之間傳遞。
3.最后球不能落地,從誰的手里出發(fā),還要回到誰的手里。
4.本組組員之間可以交流,小組之間不能交流。
5.完成游戲時舉手示意,教師記錄各組的游戲時間,各組不斷挑戰(zhàn)記錄。
學生通過簡單的游戲,體會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思考探索,找到最高效的解決方案,學生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著無限的潛能,在一定的壓力條件下,付出行動,便有可能發(fā)揮出最大的能力。這種班會課模式強調(diào)在同伴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依靠個人的游戲體驗和感知來學習。班會課活動的目標主要不是認知領域的目標,而是同伴之間情感和人格方面的目標。同伴之間的交流活動是學習活動的主要途徑,而小組中真誠互助、坦誠相待的氣氛是班會課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
(三)默里的成就動機訓練
早在20世紀30年代,著名心理學家默里就提出了成就動機的概念,他認為人除了吃、喝、性與排泄等生理需要外,更重要的是人有27種心理需要。默里認為在多種心理需要類型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成就動機。因為成就動機能夠幫助個體克服心理障礙,施展個人才能,使得個體擁有足夠的欲望和傾向去解決某些困難。
以廣州市名班主任朱霞云工作室在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開展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支持下的系列主題班會課為例,在一個學期的班會課中,該班級的主題班會課主要實施了以下幾個方面內(nèi)容:
1.實施主題統(tǒng)覺測驗(TAT),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成就動機,同時了解高成就動機者的特征。班主任先在計算機房讓學生觀看一張圖片20~30秒鐘,然后讓學生在3~5分鐘之內(nèi)將圖片的內(nèi)容整理和延伸為一個故事。
故事內(nèi)容要包括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局三個部分,字數(shù)不少于300字。面對同樣一張圖片,成就動機強的學生與弱的學生所編的故事往往有很大的差異。成就動機強的學生通常會講圖片中的人物如何勇敢面對挑戰(zhàn),克服困難,力爭取得成功;而成就動機弱的學生則很少構想出這樣的故事。
2.通過百度搜索有關資料或優(yōu)酷觀看錄像片,找到高成就動機者的心理與行為特征。通過網(wǎng)絡資源搜索到的描述成就動機強弱對比鮮明的故事,要求學生閱讀之后,對兩類案例中人物的思想和行為舉止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各自的特征。
3.通過BBS論壇和QQ群來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成就動機與愿望強度,認識成就動機與親和動機(想要獲得他人關心、認可、支持的動機)的關系,了解成就動機在自己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4.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體育競技,如籃球賽、足球賽、校運會等,讓學生建立切合實際的目標,獲得成功的體驗。鼓勵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冒險,失敗了也不要緊,關鍵是讓學生勇于嘗試新的思想與行為方式。
5.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學科競賽,如理化生競賽、頭腦風暴(OM)、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等,讓學生建立切合自身實際的目標,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大量成就動機訓練表明,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學習動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四)溫斯坦的自我教育課程模式
美國學者溫斯坦于1983年提出了一套自我教育的課程模式,其主要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探索自我,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通過一套系統(tǒng)的課程計劃來訓練學生,幫助他們加深對自己,以及自己與他人、自己與世界關系的了解,掌握有關認識自我與決策的知識、技能與態(tài)度,發(fā)展他們自我的獨特性,增強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與意識。
以期中考試后的總結性班會課為例,此類班會課應經(jīng)歷以下幾個過程:
1.引導學生自我探索:我在本次考試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或者矛盾是什么?
2.對于學生做出的各種情境反應,引導學生假設自己應該采取的應對措施。與以往的問題與困難相比,這次考試有何特殊之處?有何共同之處?
3.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的矛盾與問題因素對于自己考試發(fā)揮的影響。
4.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實際情況,認清自己在這一問題上的優(yōu)勢與長處、劣勢與不足。
5.引導學生考慮采取何種策略來改變自己的現(xiàn)狀,這種改變對自己的未來有些什么樣的影響。
6.引導學生思考自己采取的策略是否切合自己的實際,與自己的目標是否相違背。
7.評價自己的改變與所采取的策略是否可行,是否有效。
8.制定面對下一次考試的行動計劃,采取相應的行動來解決問題,實現(xiàn)自己制定的計劃與目標。
四、小結
現(xiàn)代健康觀認為,一個健康的人應該是身體和心理兩方面均處于健康的狀態(tài),心理健康既是身體健康的重要保證,也是人類健康的重要標準?,F(xiàn)代教育觀認為,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求知欲與知識、智慧一樣,甚至有時比知識、智慧還更為重要。因此,在中學全面鋪開班會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利于促進中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還能夠解決中學生成長中的身心發(fā)展問題,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相關社會、家庭問題。
注:本文系廣州市中小學德育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描述性評價視角下班主任評語的分析與變革”(課題批準號:14B54)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分校,廣州,510700)
編輯/曹朦升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