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
摘要: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在我國沒有發(fā)揮其應然的作用在于學生參與存在能力限度,依據(jù)對能力限度的分析,探索改進學生參與的對策能夠促進學生在高等教育評估中作用的切實發(fā)揮,促進高等教育發(fā)展。
關鍵詞: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能力限度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12-0001-03
學生在實際教育評估中的地位與作用往往被邊緣化。高校中的學生實際上是弱勢群體而非可以評價是否滿意學校提供資源與服務的“消費者”。從高校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學生來去匆匆,最終不是學校的資產,學校發(fā)展應有的公信力應該源于對在校學生體驗的備至關懷與學生成才后對母校的認同與回報的良性循環(huán)。現(xiàn)實中,校長對絕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只是開學典禮時前方遙遠的一個小黑點,是畢業(yè)證書上印蓋著的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簡單的事實也說明高校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保障,取而代之的是被剝奪感。學生不但是高等教育服務的對象,更是高等教育的主人,當然高等教育作為準公共產品擔負著其他的使命,教育是公益的,不能用完全的“消費主義”對待高等教育。但值得重視的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日益深入使學生參與高等教育管理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種創(chuàng)新性、突破性的嘗試。在以改進學生體驗為核心下,強調學生參與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是保障學生權利的一項重要內容,但這并不表示在現(xiàn)行條件下學生獲得參與高等教育評估的權力便可以解決所有的評估問題,也就是說,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的能力是有限度的。
一、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能力限度的分析
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的能力限度是指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范圍以及解決教育評估問題時能達到的程度。學生參與代表的是高等教育評估中重要的利益相關者權力的實現(xiàn),高校在評估過程中不僅要掌握學生參與教育評估的途徑與方法,而且要認清在當下這些途徑的適用范圍,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參與教育評估手段有真正的把握,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作用,有效地解決高等教育評估中的問題。
1學校能力與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能力限度
高等學校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高等學校中學生參與教育評估能力也是有限的,學校的能力直接制約著學生參與能力。一般來講,高等學校能力的限度包括學校的經濟基礎、學校的權威性和學校機構及其運行。
首先,高等學校能力的有限性首要表現(xiàn)在可供學校利用的財力資源是有限度的,一方面社會提供給學校的財力是有限的,而學校進行管理時需要使用大量資金來調節(jié)學校行為,我國高等學校的經濟基礎還較薄弱,主要靠政府的“皇糧”與學生的學費,因此,有限的財力劃定了高校管理思想與行動的邊界;另一方面學校的存在與運行要依靠大數(shù)目的行政開支,學校內部機構與教職員工需要龐大的行政開支給予支撐,而有限的經濟基礎必定制約學校的運作能力,同時也制約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能力。
其次,學校權威是學校能力的反映,不僅反映了學校通過內部機構實現(xiàn)目標的程度,還反映著其他利益相關者對學校決定的認可度。學校與社會是互動的,學校與學生同樣如此。缺乏學校的有效管理學生便失去了凝聚力;而沒有學生支持和擁護的高等學校則是軟弱無力的。學校的決定只有得到目標群體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肯定與認可方可以有效執(zhí)行。高校內的學生管理出現(xiàn)“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xiàn)象一方面表現(xiàn)在高校推行具體政策需要經歷一個漸進的過程,另一方面也說明學生承受能力規(guī)定了學生認可的決策限度。
再次,學校能力與學校機構及其運行存在緊密關系。學校機構是學校職能的載體,能力需要通過機構通過運行才得以釋放,因此學校能力較大程度在于學校機構的精簡度與運行效率。我國高等教育行政化傾向一直為人詬病,嚴重影響學校決定的實現(xiàn)能力,學校冗雜機構的低運行效率以及官僚風氣勢必導致實踐中管理具體事務的能力大打折扣。
2有效的方案與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能力限度
我國現(xiàn)行的高等教育評估方案中沒有關于學生參與的具體實施條文以及原則性規(guī)定,這使得賦權機制與保障機制缺失,導致缺乏有效的方案。
首先,解決問題的方案往往是局部的,因為它只能涉及到與要實現(xiàn)的目標有關的那一部分,然而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實際上需要得到各方面支持。學生的價值理念及情感態(tài)度、學校對學生參與教育評估的理解、機構與教職員工的配合以及社會因素的制約等都影響著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只是站在學生的角度研究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問題是不行的,原因在于教育問題的依賴性與互動性。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不僅是對學生提出要求,關鍵是要在教育系統(tǒng)內部建立起以保障學生的權利主體與辦學主體地位為基礎的機制與程序。
其次,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的方案與目標之間缺少直接的關系。對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而言,目前的措施僅是停留在學生評教和學生代表大會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上,這些并沒有觸及使學生主體發(fā)展受限的本質內容,也就是高校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制度。具體表現(xiàn)為:其一,高校對學生實行科層式、全景式的管理監(jiān)控。高等學校通過滿是量化指標和形式條文的規(guī)定束縛了學生個性并使其機械地學習與生活。其二,當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出現(xiàn)不和諧的問題時,懲罰仍是最主要的管理手段。學生形式上有表達意愿,參與管理的權力,但實際上以懲罰為主要管理手段是對學生主體性的排斥。其三,高等學校對學生評價標準的統(tǒng)一性實則是一種思想束縛。我們在評價具體的制度時,不但要明晰它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了解在此制度下的學生的狀態(tài),這樣的制度才是有生命的制度。
3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自身的能力限度
高等教育評估中重視學生的參與在實現(xiàn)過程中也顯現(xiàn)出其自身的能力限度,這與學生的素質能力水平有關,此外還與這一問題本身的復雜性相關,也就是說,教育問題自身有著特殊的內容及性質。
第一,學生的素質能力制約參與的程度與效果。學生參與教育評估的素質能力既包括其主觀上對于參與的積極意愿和正確態(tài)度,也包括其客觀上具備的認知和行為水平,即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是讓學生有意愿、有能力承擔起參與學校管理的責任,使學生愿意去參與,有能力參與。首先,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面對輕視學生體驗、學歷貶值、就業(yè)率差等直接關系學生利益的問題,學生在校期間思想常處于一種不穩(wěn)定狀態(tài),也就出現(xiàn)了大一探路,大二大三迷茫上路,大四趕路的局面,對未來雇主而言最有價值的能力在校期間往往得不到挖掘與培養(yǎng),因此,但得畢業(yè),文憑到手,即認為目的已達而從未顧及所學知識與處世謀生之道是否相符。這樣狀態(tài)下的學生便不能將自己置身學校發(fā)展之中,何談發(fā)揮參與學校管理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學生的道德水平與知識儲備影響著其是否具備參與教育評估的能力與方法與評估的實際效果與科學性。當學生沒有了解足夠的評價標準和方法等內容或者參與評估的權力在學生手中變成肆無忌憚表達自己主觀意愿的欲望時,這樣的評估是沒有意義的,甚至是有消極作用的。
第二,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這一問題本身的復雜性制約著其實現(xiàn)的程度。首先,從文化傳統(tǒng)上看,歷史上的三綱五常、天地君親師等思想潛存在人們的觀念中,重視“禮”而使學生參與教育評估時難以表達真實的觀點與期望。其次,從學校體制來看,我國高等教育的行政化傾向使學生缺少參與的空間與影響力,僅靠形式上的重視學生參與是無法改進高等教育評估的。再次,高等教育承擔著服務社會的使命,學校通過學生參與教育評估提高教育質量與管理水平體現(xiàn)了黨的執(zhí)政理念,包括高等教育去行政化傾向的某些問題往往并不是教育本身存在的問題,卻寄希望通過教育得以解決,事實上教育作為一種手段調解矛盾的作用是有限度的,所有決策與主張并不是看起來那樣簡單,背后都是有其深層原因的,而這也正是因為社會機構的運行是利益相關者間沖突、表達到妥協(xié)的結果。
二、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的改進對策
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政府行為,盡管近來越來越重視利益相關者的作用并出現(xiàn)了第三方的中介機構,但從學生參與角度的研究少之又少,而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在國外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體系,尤其是歐洲。高等教育評估中的學生參與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漸進式的過程,為提高學生在高等教育評估中發(fā)揮的作用,可以從以下方面嘗試。
1主體觀念與能力的改進
在教育領域,學校與學生之間存在的聽其自然或者我行我素的關系已是古老的傳統(tǒng),其中的深層次原因無外于學校薄弱的民主管理理念與學生匱乏的參與意識,除此之外,校方與學生具備的能力也不足以承擔和勝任讓學生參與到高等教育評估中。因此,有必要改進作為主體的學校與學生的觀念及能力。
學校對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的態(tài)度取決于校方的信念、價值觀以及對這一方式的理解判斷與執(zhí)行經驗。學校的態(tài)度同時影響著學生參與的過程、方式與程度。如果說學校的觀念對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是一種軟的制約,那么學校能力則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硬性限制。實現(xiàn)學生參與的作用需要校方對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這一事務做出計劃,包括目標的界定、人財物力資源的統(tǒng)籌與配置、組織機構與程序的保障,等等,這些都對學校能力提出要求。對此,學校應落實以生為本的民主管理觀念,積極作為;口頭支持、表面宣傳或書面表態(tài)的泛泛執(zhí)行而不做任何實質性的工作就等同于不作為。學校改進包括學生學習、教師教學以及學校管理層面的改進等內容,這里只從學校管理角度簡單論述。學校管理的改進可以主要從科學設置并管理學校組織機構、定位與設計學校品牌兩方面努力。學校的組織機構應是一種扁平的組織,同時這也是去行政化的要求,冗雜的機構與程序不是低效的癥結,真正的原因在于利益相關者對管理體制的不信任。學校的品牌意義在于幫助學校定位,分析自己的強勢與弱勢,找到發(fā)展特色與目標,樹立權威??偠灾瑢W生是學校最重要的資源,學校必須在各項管理中盡可能吸納學生參與的力量,增強意識,提高能力。
學生匱乏的參與意識一方面存在個體主客觀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在于學生參與的程度與范圍有限并且參與起不到應然的效用。然而學生通過參與學校管理評估反映出的現(xiàn)象或問題之所以不能全部被納入管理者工作范疇也是因為學生的能力仍是有局限的,也就是說學生對參與教育評估的意義、重要性若沒有正確的理解或者不具備作為“學生專家”進行評估的能力,那么,往往會出現(xiàn)學生參與的悖論,即一方面寄希望于學生的參與可以提高高等教育評估的科學性,另一方面學生的參與的客觀效果又導致違背初衷的錯誤。為此,學生首先應該增加參與意識,將參與內化成一種精神,積極尋找參與學校管理的途徑,并學會正確合理表達自己的意愿與主張。其次,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要求學生掌握關于評估的標準與方法等相關知識與能力。目前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還停留在較低的層面,但在未來,學生的參與應會是一種趨勢,并且發(fā)揮重要的作用,為此有必要進行前瞻性的統(tǒng)籌。學校可以選拔學生代表進行培訓,建設一支學生專家評估隊伍,這在國外早已成熟。
2學生參與機制與程序的改進
如果把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看作是一輛前進的汽車,那么學生代表大會可以被看作剎車系統(tǒng),學校的管理機制可以比成安全帶裝置,而獨立的監(jiān)督則是充氣裝置,要想步步推進則必須保證遇到風險時這些避險機制可以及時啟動,足以看出完善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機制與程序的必要性。
學生代表大會不應做學校的橡皮圖章,它應當切切實實審查、質疑學校提出的方案并代表學生的意愿行使權力。正如W·威爾遜所言:“一個有效率、被賦予統(tǒng)治權力的代議機構,應該不只是像國會那樣,僅限于表達全國民眾的意志,還應該像領導民眾最終實現(xiàn)其目的,做民眾意見的代言人,并且做民眾的眼睛,對政府的所作所為進行監(jiān)督。”[1]我國的學生參與機制目前很不健全,譬如,沒有健全的法律體系及評估機構,內外部評估網絡不完整。由于渠道、平臺、機制的匱乏與缺陷,使學生參與難以形成合力。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發(fā)揮學生代表大會的最大效力,借鑒國外的經驗,探索學生參與評估計劃制定、外部評估小組、院校自我評估、現(xiàn)場考察與評估報告發(fā)布的路徑,不斷健全學生參與機制,創(chuàng)新現(xiàn)有的參與平臺,強化渠道建設,拓展參與的范圍,加深參與程度。
改進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程序的核心在于“程序性正義”與“補償性正義”間的矛盾?!俺绦蛐哉x”即一種施用于任何相關者的中立程序而無論結果如何,忽視政府、社會、學校與學生間的固有的差異?!把a償性正義”則是考慮到利益相關者的狀態(tài)與條件而有偏向的制定程序,以盡量去靠近公平的結果,但評估本身就是依據(jù)客觀事實來實現(xiàn)的一種主觀行為,利益相關者強勢與弱勢的判斷同樣也是一個實際中不可避免的操作性問題??隙ǖ氖?,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需要的是一個科學并能夠切實保障學生參與權力的程序,以保證學生參與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行為能得以轉換為實實在在的效力。
在缺乏法律及政策明確的規(guī)范指引下,為防止主體過度使用自由裁量權,需要對過程中的行為進行監(jiān)督,公開、透明操作環(huán)節(jié)與結果。除了要加強立法建設,強化監(jiān)督是保證主體行為不走樣的有效手段,監(jiān)督可以形成目標與執(zhí)行效果的良性互動,有效的監(jiān)督能夠避免執(zhí)行組織的拖延執(zhí)行,并能及時發(fā)現(xiàn)與目標偏離和違背的行為問題,進行微調或處理,此外通過對過程的監(jiān)督而獲得的反饋信息可以被用于分析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理論,形成良性循環(huán)。
三、小結
高等教育評估涉及多方面利益相關者,弱化政府的權力亦或促進不同利益體參與到評估中來都意圖增加高等教育評估的科學性,然而現(xiàn)實是盡管我們盡量靠近公平與科學,但一方面要重視利益群體最大限度的參與,同時又要減小公共權力弱化;另一方面各個階層的思想與行為都存在主觀性與創(chuàng)造性,因此在參與過程中又可能會出現(xiàn)背離參與初衷的效果。在高等教育評估中,學生參與理應是利益相關者參與最主要的方面,“消費主義”更重視高等教育中的學生體驗,改進學生體驗對提高教育質量,促進高校發(fā)展有著不容小覷的意義,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也是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要求,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有其能力限度,探索一條符合我國國情并具備特色的發(fā)展之路仍需教育工作者研究。
參考文獻:
[1]伍德羅·威爾遜.國會政體:美國政治研究[M].熊希齡,呂德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