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望”字形體演變?yōu)槔接懗踔形难宰衷~教學
◎廖 敏
對中學生來說,古文難懂更難學,往往教師只注重分數(shù),讓學生死記硬背,這樣容易引起學生尤其是后進生的為難情緒。古文字與漢字的意義及其發(fā)展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所以教師在古文字詞的教學中如果能夠注意古今聯(lián)系的話,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巴弊衷诔踔形难晕闹斜容^常見,也是初中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的實詞之一。本文把初中階段古文中所出現(xiàn)的“望”的例句羅列出來,從漢字形體演變的角度探究其本義和引申義,并且做好分類、歸納用法。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語境的變化,“望”字的詞義變化較大。在這里,從“望”字的形體演變過程來探究其本義。最初甲骨文形狀,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可以釋義為:一個人站在土堆上舉目遠望。整個字的形體特別突出了人的眼睛,這是造字者為了突出“看”這一動作,尤其是遠看的意思。到金文時期,它的整個形體演變?yōu)?,“望”字形體發(fā)生了變化,左上部分“臣”訛變?yōu)楸硪舻摹巴觥?,但仍然突出了人的眼睛,同時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月亮的“月”字,表示遠望的對象,作企足仰目望月之狀,表示所望很遠。到小篆時期,上半部分沒有什么大的變化就,訛下變半成部“分王可”能,是也由就于是刻現(xiàn)畫在時通的行失的誤從把亡人,身從和月土,連王在聲一的起“,望變”為字“。壬從”“形望體”變字為形體演變。過到程楷,書筆階者段認,為““望望””字下的半本部義分為“遠望”比較合理。
第一,“望”字理解為“遠望”本義,或引申為“看”的意思。初中階段古詩文中出現(xiàn)過的例句有:
(1)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獏蔷杜c朱元思書》
(2)潭西南而望?!谠缎∈队洝?/p>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獨W陽修《醉翁亭記》
(4)望長城內外?!珴蓶|《沁園春·雪》
(5)梳洗罷,獨倚望江樓?!獪赝ン蕖锻稀?/p>
(6)西北望,射天狼?!K軾《密州出獵》
(7)登軾而望之。——左丘明《曹劌論戰(zhàn)》
(8)風煙望五津。——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9)扁鵲望桓侯?!俄n非子·喻老》
第二,“望”由本義(具體的)“遠望”逐漸引申為內心的一種由此及彼的期望、期盼,在現(xiàn)代成為了最常用的一種方法。例句如下:
(10)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睹献印ち夯萃跎稀?/p>
(11)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史記·項羽本紀》
(12)以絕秦望?!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
第三,“望”即指農(nóng)歷的每月十五?!巴弊钟膳e目望月之義引申而成為所望之月的特定月相,引申為專門的月相名和與月亮圓缺相關的“望日”這種特指的日期。在《漢語大字典》中就有以下的解釋:夏歷每月十五(有時十六或十七日),地球運行到太陽和月亮之間。當太陽從西方落下去月亮正好從東方升上來的時候,地球上看見的月亮呈圓形,這種月相叫“望”。例句:
(13)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周密《觀潮》
(14)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蘇軾《赤壁賦》
第四,“望”字甲骨文形體會意為人站在土堆上,居高,從而引申為表褒義的聲望、名望,這個詞義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普遍,后來繼續(xù)引申為“有名望的人”和“敬仰、仰望”之義。例句:
(15)先達德隆望尊。——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名望)
第五,“望”字釋義為“對著”。例句:
“雕欄相望焉”——魏學洢《核舟記》(相望,即相對)
綜上所述,“望”由本義引申的各種意義關系如下圖所示
隨著漢語的發(fā)展演變,語境的不斷變化,“望”字詞義也在發(fā)生變化,但是都離不開本義。根據(jù)上文所列舉出的初中階段“望”字實例及釋義,“望”的主要意義為:看,遠望;盼望、期望;人所敬仰的、有名的;名望?!巴碑斎贿€有另外的詞義,比如從一般的動詞“看”引申為專指察看病人的氣色的醫(yī)學術語“望聞問切”。但在初中階段,“看、遠望”之義的使用最為廣泛。從“望”形體的變化去探究它的本義和引申義,使詞義理解起來較為簡單。如果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能夠從這個角度去研究,那么在教學古文過程中就不會那么枯燥,同樣把整個“望”的整個詞義演變梳理透徹,學生掌握起來也容易許多,并且也讓學生在閱讀其他古文中碰到“望”字時理解詞義能夠觸類旁通。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關于文言文的教學明確規(guī)定:“閱讀淺易文言文,養(yǎng)成初步的文言語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彪S著中考的改革,文言考試的比重不斷提高。所以文言字詞的教學顯得更為重要。但往往在教學實踐中,老師很難將枯燥的文言字詞講解透徹。漢字歷史悠久,存在著諸多的古文字形式。如果教師多去研習,并且能將古文字適度地引進初中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而靈活地加以使用,將會為教師講解文言字詞另辟蹊徑。同時初中階段的學生水平有限,講太深學生難以理解接受。如果教師能夠結合有趣的字形演變講解文言文,不僅能讓學生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廣大學生就可以較有成效地學習文言文。
(廖 敏 江門市棠下中學 52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