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華
宋代大學者朱熹說過:大凡讀書,須是熟讀。熟讀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見得??梢姡x書必須細嚼慢咽,這樣才能體會其中滋味。而小學語文教學亦是如此,需要“咬文嚼字”,帶領學生潛入文字深處,仔細品味,不斷推敲,這樣才能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語文之美、語文之味。
一、以小見大,品語文之妙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閱讀過程中要注重自身體驗,聯系上下文領會相關詞語的表達效果。這一要求為語文教學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即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引領學生“咬文嚼字”,從關鍵詞語中品其“言外之意”。如《裝滿昆蟲的布袋》一課教學中,有這樣的一個片段描寫:法布爾難過極了,眼淚直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為了讓學生從中品出法布爾的不舍和對小昆蟲的珍愛,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從這句話的“放”字中你能體會出什么呢?開始,學生有點茫然,教師繼續(xù)引導:描述把手中的東西放到地上有哪些動詞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詞語積累還真不少。有同學說“扔”,還有的同學大聲喊“丟”,教師鼓勵了大家的想法,并請同學接著思考:那法布爾的放是怎樣的情形呢?此時學生恍然大悟:是輕輕地放,表現了法布爾舍不得的心理;是小心翼翼地放,法布爾愛惜這些小昆蟲。可見,在這個小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品析一個“放”字,感受到了整篇文章的溫度,讓后邊的朗讀入情入境,語文的精妙體現了出來。
二、由表及里,探語文之境
在語文的世界里,詞語的意境是十分豐富的。要品出語文的味道,需要透過文字,由表及里,讓學生體會文字背后隱藏的無窮意境。要讓學生借助想象的翅膀,通過文字感受形象的美好,感受境界的深遠。如《大禹治水》一課教學中,師生共同朗讀:“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察看地形和水流?!痹诘谝槐槔首x的時候,學生語調平淡,缺乏波瀾。為了讓學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艱難,教師抓住詞語“千辛萬苦”設計了填充句子:
當炎熱的陽光射下來,大禹( ),但是當他想到( ),他毅然( )。
當傾盆暴雨泄下來,大禹( ),但是當他想到( ),他毅然( )。
當呼嘯的北風刮過來,大禹( ),但是當他想到( ),他毅然( )。
學生在填充句子的過程中,對大禹經歷的艱難與困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甚至還有學生想象到大禹生病倒下爬起來繼續(xù)走,大禹饑餓難耐弓著背繼續(xù)走等情形。教師趁熱打鐵讓學生再讀一遍,讀到“千辛萬苦”這個詞語時,學生的語氣中明顯帶著昂揚與堅定,對大禹的敬意在心中油然而生。
三、從點到面,賞語文之厚
隨著快餐式閱讀時代的到來,一些教師在教學中更注重詞語的生動和優(yōu)美,而往往忽略了一些看似樸實、實則厚重的文字所承載的內涵。因此,教師須深入研讀教材,發(fā)掘那些閃動靈性的文字,隨時引領孩子賞析。如《司馬遷發(fā)奮寫史記》一課教學中,有這樣的一個情節(jié):司馬遷因為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被捕入獄,并承受酷刑。教師請同學齊讀“獄”字,并提問,看到這個字,你想到了什么?學生覺得問題突兀,不知道從何回答。教師提示,可以從字形上理解。此時,不知道哪個學生突然大聲說:“這個字是‘犭旁,和狗差不多,或者說豬狗不如?!贝搜砸怀觯嗪迦?,教師沒有制止學生,而是繼續(xù)提問:司馬遷為何淪落到豬狗不如的地步呢?學生又陷入了沉思。此時,老師將“李陵之禍”的故事和當時獄內的酷刑講給學生聽,然后提問:大家想一想,他在獄中過的是怎樣的生活呢?“悲憤交加” “豬狗不如” “忍受屈辱”……學生想出了很多詞語。教師繼續(xù)引導:他忍受著這樣的“恥”寫《史記》是一種什么精神?“忍辱負重的精神?!睂W生的回答異常響亮。從這個片段中我們發(fā)現,語文味兒不是查一查字典那么簡單,而要將字詞融入文章中,如“獄”字的理解一樣,抓住關鍵一點去把握全篇,主動提高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真正的語文教學不是漂浮在水面的浮萍,也不是隨風而逝的柳絮,應當是挺立于水中的青蓮,于淡雅中透一份堅毅,在堅守中化一處風景,教學生咬文嚼字,品其形,賞其貌,嗅其芳,探其神,才能體會出語文的厚重和精彩。
(責 編 肖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