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出版時間:2015-06-25 13:03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0625.1612.008.html
“重典治刑”與和諧社會構建
譚 和 平
(衡陽師范學院法律系,湖南衡陽421002)
摘要: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我國現(xiàn)行刑事立法與司法實踐中的重刑主義思想、“嚴打”的刑事政策與構建和諧社會相背離。歷史與現(xiàn)實表明,要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清醒地認識刑法的地位與作用,摒棄重刑主義和迷信刑法的觀念,實行刑法的輕刑化與非刑罰化,徹底貫徹罪刑法定原則,妥善解決好打擊犯罪、預防犯罪與保障人權的關系,并綜合考慮社會其他諸多因素,才能最終建立起真正的和諧社會。
關鍵詞:重刑主義;和諧社會;刑事政策
收稿日期:2014-05-29
作者簡介:譚和平,男,湖南祁東人,衡陽師范學院法律系副教授,法學博士。
中圖分類號:D924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3.008
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決策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也體現(xiàn)出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認識上升到更加理性的層面。然而,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程,涉及經濟、法律、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法律制度,尤其是刑事法律制度,對和諧社會的建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重典治刑的含義
所謂重典治刑,即用重刑打擊刑事犯罪,也就是重刑主義?!爸匦讨髁x是相對于一般的罪刑均衡而言,本來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罪刑相當,罰當其罪,這是正常情況下的罪刑相適應原則,而重刑主義則強調對于輕罪也要處以重刑,對于重罪當然要使用更重的刑罰”[1]。在我國歷史上,“重典治刑”是指在社會秩序極其混亂的情形下,針對危害社會重大利益的犯罪,采用極為嚴厲的刑罰,以達到殺一儆百、整肅治安的目的。新中國成立以來,重刑主義思想在人們心目中仍然揮之不去。表現(xiàn)在司法實踐中,就是在特定時期針對同類犯罪采取“從重從嚴”的刑罰措施,這實際上也是“重典治刑”。現(xiàn)階段,“重典治刑”除了包含傳統(tǒng)的含義外,還應從兩方面理解:一是在刑事立法上,我國現(xiàn)行刑事法律體系存在重刑化的傾向。關于死刑、無期徒刑的條款過多,涉及罪名過廣,適用對象過寬。二是在刑事司法實踐中,許多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往往在法定刑幅度內被從重處罰,甚至有些非犯罪行為被作為刑事案件處理。
2.秦朝的重典治刑分析
重刑主義在我國歷史上早已有之,以秦朝和明朝最為典型。秦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嚴刑峻法,“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盜采人桑葉,臧不盈一錢”,竟處以勞役一個月,造成“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景況。秦朝實行苛法酷刑,一方面是因為國家剛剛統(tǒng)一,情勢復雜,需要用重典。另一方面是由于秦朝一直奉行法家的法律思想,而法家主張刑治的“一斷于法”,用刑罰來治理所有的事情,這樣就必然導致重刑主義。然而,秦朝的重刑主義并未達到統(tǒng)治者所期望的社會效果。社會沒能實現(xiàn)長治久安,也沒有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相反,人民不堪秦朝的殘暴統(tǒng)治,揭竿而起,推翻了暴虐的秦帝國。
3.明朝的重典治刑分析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來之不易的江山,實施了“重典治國”方略。他先后頒布了《大明律》與《明大誥》等法律,尤其是專門設置了嚴懲官吏貪污賄賂的篇章條款。這是中國史上典型的重刑主義。然而,明朝重刑主義的出現(xiàn)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我國古代早就有“嚴刑重罰”或曰“嚴刑峻法”的主張,即所謂“刑重者,民不敢犯”;“刑重,連其罪,則民不敢試,民不敢試,故無刑也”。用重刑是為了在人們心中產生一種“懾于‘刑’的威力”的恐懼心理,從而達到減少犯罪或阻止犯罪的目的,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的效果[2]。此外,明初許多官員蹈襲元朝之弊,擅權枉法,貪贓受賄,蠹政害民。這使出身貧賤的朱元璋聯(lián)想起元末吏治腐敗激起民憤的教訓,深為警惕和憂慮。再加上統(tǒng)治階級內部各派勢力相互爭權奪利,北方元朝的殘余勢力經常南下騷擾,東南沿海又有倭寇的侵擾。嚴重的內憂外患使明初政局不穩(wěn)、經濟凋敝,根基不深的大明王朝受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正是基于嚴峻的社會現(xiàn)實,朱元璋采取了“治亂世用重典”的治國方針,以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不過,明朝 “重典治國”的重點在吏治。然而,“重典治吏”并沒有減少乃至杜絕官吏們的刑事犯罪;社會也沒能達到和諧。最后,連朱元璋自己也不得不承認:“我欲除貪贓官吏,奈何朝殺而暮犯?”[2]明朝的重典治吏產生的負面效應不可忽視。從法律的角度講,它違反了刑罰的適度原則和正義精神,以至于“以誥破律”;法外用刑更是對法制的肆意踐踏和破壞,是君權至上、人治凌駕于法治之上的本質體現(xiàn)。最終,明朝的重典治刑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加速了王朝的覆滅。
4.重典治刑的歷史借鑒
秦、明兩朝可謂是中國歷史上“重典治刑”的典型。事實上,由于實行了一系列的“重典治刑”政策,初步緩和了階級矛盾,封建秩序趨于穩(wěn)定,封建經濟曾一度出現(xiàn)“復興”的景象。但這不過是一種表面的、暫時的現(xiàn)象,離統(tǒng)治者期望的有序社會相距甚遠。
“重典治刑”論者認為,一旦社會秩序比較混亂,犯罪率相對較高,就要重判多殺。采用重刑、死刑就可以把犯罪上升的勢頭打壓下去。他們認為,犯罪率的高低和刑罰輕重之間存在著一種正比例關系。也正是由于這種錯誤認識導致了重刑主義者過分迷信乃至過于依賴刑罰。殊不知,當刑罰過重、過于殘酷,超出一定“度”的時候,它所發(fā)揮的就絕非正面的“積極作用”,而是反面的“消極作用”了。此所謂“物極必反”的道理。
縱觀秦明兩朝歷史,重刑主義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其負面影響更為明顯。重刑主義違背了刑罰的適度原則、背離了法律的正義精神,致使在定罪量刑時忽略了犯罪行為的危害性、行為人的主觀惡性之間的內在關系,客觀上產生了加重處罰的不良后果。然而,這種處罰往往在犯人的內心里埋下了怨恨的種子,犯人們隨時可能報復社會,這樣就埋下了危害社會穩(wěn)定的潛在因子。同時,每一位犯人都是一個家庭中的一員,對“家人”不公正的處罰往往會引起“眾怒”。如此一來,社會不滿情緒就會蔓延并逐漸高漲,致使社會和諧喪失了群眾基礎。歷史證明,“重典治刑”并沒有達到統(tǒng)治者期望的社會效果,其結果往往“事與愿違”:不但沒能鞏固統(tǒng)治,反而加速了王朝的覆滅。
1.和諧社會的含義
“和諧社會”一詞,源于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學家傅立葉,他在《全世界和諧》一書中預言:不合理不公正的舊制度將被新的“和諧制度”或稱“和諧社會”所替代[3]。早在幾千年前,《周易》就提出了“太和”的觀念。有學者認為,“太和”觀念包含著“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人自我身心內外和諧”等四個方面,這樣大體上構成了普遍和諧的觀念[3]。現(xiàn)階段我們對和諧社會可以理解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指組成社會系統(tǒng)各要素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交融、彼此適應、相輔相成的狀態(tài),是一種以社會主義制度為基礎的和諧社會,是全體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關系得到有效協(xié)調的社會,是社會管理體制不斷健全的社會,是穩(wěn)定有序的社會[5]。一個社會要達到和諧狀態(tài),多種社會要素“必須統(tǒng)一,應該比例恰當,各得其所,協(xié)調平衡,互動共振,才能產生優(yōu)異的功能、良好的效應?!盵5]
2.和諧社會的法制特征
(1)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的社會。民主法治,就是民主得到充分發(fā)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和諧社會的建構,并不僅僅是社會公民的素質提升、道德升華或經濟條件的改變。真正依賴的還是對民主的追求和法律對民主的保障。當法律切實成為全民信仰、當依法治國方略切實得到貫徹、當政府切實依法行政、當公民切實依法生活,社會才能在一個共同規(guī)則中和諧運轉,廣大人民的積極性才能得到切實的調動[6]。這是和諧社會建立的前提。
(2)和諧社會是“安定有序”的社會。在和諧社會中,一切工作的進行都將遵循良好的社會秩序。法律成為人們的最高信仰而具有至上性,法律成為最主要的社會規(guī)則,法律對全社會進行全面、深入、有效的調節(jié)。無論是國家權力還是公民權利都在法律的框架內行使,這是安定有序社會建立的基礎與保障。
(3)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社會。尊重和保障人權, 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在現(xiàn)代民主制國家,保障公民權利是與限制國家權力緊密相連的。和諧社會要求國家權力和公民權利形成良性互動,而這種良性互動的根本保障在憲法,最可能直接損害這種良性互動的法律就是刑法。如果刑法缺乏人權保障功能,留下的只是打擊犯罪的功能,則人權無法得以保障,和諧社會就無法建立。
3.和諧社會構建對刑法的內在要求
(1)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征要求刑法的輕刑化。輕刑化代表著刑罰趨向寬緩的發(fā)展態(tài)勢,完全符合和諧社會的要求;輕刑化是民主法治的反映,政治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講求民主法治,體現(xiàn)人民的意志,反映到刑罰制度上必然是刑罰的輕刑化,可以說輕刑化是政治民主的反映;輕刑化是誠信友愛的反映。和諧社會是充滿愛心的社會,人們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包容,關注人們整體的利益和要求。這必然要求刑法寬容、輕緩,反對嚴刑苛罰,輕刑化符合友愛、人道的精神。輕刑化是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要求。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社會要求法律為其創(chuàng)造自由、開放的環(huán)境。重刑主義依仗的嚴刑峻法壓制了社會的生機活力,而輕刑化則是符合這一要求的。輕刑化代表了現(xiàn)代刑法的發(fā)展方向,是符合歷史潮流的,必然成為社會的主流。
(2)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征要求加強刑法的非刑罰化。非刑罰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非刑罰化是指在刑事立法過程中取消某些罪名;在司法過程中不追究某些輕微犯罪的刑事責任;對應該承擔刑事責任或有人身危險性的犯罪人處以刑罰之外的方法;在司法、行刑過程中用非監(jiān)禁措施代替剝奪自由刑。狹義的非刑罰化是指對應該承擔刑事責任或有人身危險性的犯罪人,以刑罰之外的刑事制裁方法實現(xiàn)刑法防衛(wèi)社會的目的。自20世紀中葉開始,非刑罰化實踐在各國紛紛開展。日本、奧地利、法國、德國、俄羅斯等國家,通過規(guī)定免刑制度或情節(jié),對刑罰的適用范圍進行限制,實現(xiàn)非刑罰化。根據(jù)我國《刑法》第37條及相關法律規(guī)定,非刑罰處罰的方法是訓誡、責令具結悔過、賠禮道歉、賠償損失、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盡管如此,我國現(xiàn)行刑法與司法實踐與刑法非刑罰化的世界新潮流還是格格不入的。我國現(xiàn)行刑法規(guī)定了5種主刑,除死刑外,其余都是自由刑,在4種自由刑中,3種都屬于監(jiān)禁刑。這樣的刑罰體系和結構,是難以擺脫“重刑”之名的。在重刑立法的前提下,司法中的重刑主義傾向可想而知,多年“嚴打”造成犯罪量與刑罰量螺旋式上升的罪刑結構性矛盾。我國現(xiàn)行刑法規(guī)定死刑的罪名多達68種,幾乎占現(xiàn)行刑法全部罪名的三分之一。由于罪與罪之間的刑罰要協(xié)調,死刑的增多必然導致刑罰投入水漲船高,致使司法上可以判處無期徒刑和長期徒刑的罪名相應增加,可以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的罪名寥寥無幾,只可判處罰金刑的幾乎等于零。這種重刑刑罰結構必然導致刑罰的報應和威懾功能被不適當?shù)乜浯螅鐣髁x刑罰結構所應有的教育改造功能被削弱的后果,不符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刑罰功能的目標要求[7]。
1.重刑主義思想在我國刑事立法中的體現(xiàn)
從立法上來看,1979年頒布的刑法,刑罰的幅度相對輕緩,但隨著社會治安的惡化,立法的重刑條款不斷增加,實際量刑也愈來愈重,以暴制暴,以刑去刑的傳統(tǒng)觀念死灰復燃。1997年的新刑法,“關于死刑的罪名多達60多個,關于無期徒刑的罪名多達99個;幾乎每個罪刑條款都規(guī)定了自由刑,極少數(shù)只規(guī)定財產刑或資格刑?!盵8]1997年我國刑法的修改已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對某些犯罪實行嚴格的刑事制裁,如規(guī)定對累犯以及因殺人、爆炸、搶劫、強奸、綁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規(guī)定了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洗錢罪、劫持航空器罪等。為了適應新形勢下打擊恐怖活動等有組織犯罪的需要, 2001年的《刑法修正案(三)》將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的最高法定刑由10年有期徒刑提高為無期徒刑,將資助恐怖組織或者個人的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將洗錢罪的上游犯罪擴大為毒品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恐怖活動犯罪、走私犯罪。而2006年的《刑法修正案(六)》將洗錢罪的上游犯罪規(guī)定修改為:毒品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恐怖活動犯罪、走私犯罪、貪污賄賂犯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詐騙犯罪。
重刑主義思想一廂情愿地認為刑罰的嚴厲程度必然與犯罪率成反比,刑罰越嚴厲,犯罪率就越低。反之,犯罪率就居高不下?!捌浣Y果則是使我國面臨前所未有的犯罪量和刑罰量螺旋式上升,刑罰投入幾近極限而刑罰效益卻急劇下降的罪刑結構性矛盾?!盵5]其實,早在200多年以前,意大利著名刑法學家貝卡利亞就說過這樣的話:“對于犯罪最強有力的約束力量不是刑罰的嚴酷性,而是刑罰的必定性?!币簿褪钦f,重刑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有罪必罰”才是行之有效的最佳辦法,且是最有威懾力的方法。只要能做到有罪必罰,嚴格依照刑事法律來懲罰犯罪,就可以將犯罪率控制住[9]。當然,我們也應當意識到:犯罪是社會自身不可調和的矛盾的產物,要消滅犯罪是不可能的。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指出:犯罪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xiàn)象,而不是病態(tài)的社會現(xiàn)象。這是因為:第一,犯罪“在任何社會里都是不可能不存在的”;第二,對任何社會而言犯罪都是難以避免的,“要是沒有犯罪,社會就沒有重建的希望”;第三,犯罪將有益于社會進化。有時,犯罪看起來觸動了現(xiàn)實的道德,但是,迪爾凱姆認為這實際上“已經預定了將來的道德”[10]。因此,當前我們所能做的不是消滅犯罪而是控制犯罪,把犯罪控制在一個社會可以承受的幅度之內。只要我們把犯罪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即社會和諧所能包容的限度之內,那么犯罪這一影響和諧社會構建的因素就不再成為阻礙和諧社會構建的障礙,至少不再是一個主要障礙。
2.重刑主義思想在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中的體現(xiàn)
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重刑主義傾向也比較明顯。主要表現(xiàn)為“嚴打”的刑事政策?!皣来颉庇衅浞e極的一面,它集中打擊了一定范圍內的刑事犯罪,維護了社會秩序,維護了社會的穩(wěn)定。然而,其作用范圍是極其有限的。應該說,“嚴打”是在一定社會時期對特定犯罪所采取的一項應急措施。將其作為一項長期的刑事政策既不科學,又非合理。如果把“嚴打”作為一項治國方略,長期堅持下去,其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歷史事實表明:嚴刑峻法只能導致人們對法律的權威性產生懷疑,以及對法律神圣的內心信仰的喪失。人們不再把它看作是自身利益的保護傘而是談法色變,漸漸地人們心中就會產生揮之不去的恐懼陰影。長此以往,人們必然從恐懼到反抗,不但法律得不到遵守,還可能導致更加嚴重的犯罪案件的發(fā)生,對社會穩(wěn)定構成巨大的威脅,最終妨礙和諧社會的構建。
我國現(xiàn)行的刑事政策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從司法實踐來看,在“嚴打”的刑事政策下,司法機關往往“從快從重”地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把他們作為刑事訴訟的客體,而忽視了其在刑事訴訟中的主體地位,致使法律規(guī)定的防御性權利和救濟性權利成為一紙空文。在這種背景下,出現(xiàn)大量的冤假錯案就不足為奇了。眾所周知的佘祥林案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嚴打”的結果。冤假錯案的泛濫會導致人們心目中的法律信仰逐漸喪失。而如果人們對司法的公正性產生了懷疑,那么維系社會穩(wěn)定的最基本的社會價值理念就會遭到否定,和諧社會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3.我國現(xiàn)行刑法下社會和諧的實現(xiàn)程度
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然而,從目前的犯罪形勢和刑事司法實際來看,影響和諧社會構建的主要因素——犯罪現(xiàn)象依然嚴重。一方面,我國的整體犯罪數(shù)量持續(xù)上升,更突出的是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流氓惡勢力犯罪、毒品犯罪、暴力犯罪等重大惡性犯罪占了很大一部分,已嚴重危害了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另一方面,司法資源的投入量與需求量沒有成正比例增長,司法機構和人員超負荷運轉,刑事積案有所上升。監(jiān)獄的擁擠程度加深,改造效果有所下降,重新犯罪率上升,一些罪犯出獄或假釋后犯下更嚴重的罪行。這種狀況表明:重典治刑在短期內盡管控制了某種犯罪甚或某些犯罪率的上升,贏得一時社會治安形勢的好轉,然而加重刑罰的打擊力度并沒有達到刑法或司法預計的積極效果,并沒有從根本上維護社會穩(wěn)定,實現(xiàn)社會“和諧”。這種情形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在構建社會和諧過程中刑法作用的局限性,單純依靠刑法的力量是不可能構建起和諧社會的。
1.“迷信刑法”與“和而不法”的關系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要防止兩種傾向:一是過分迷信刑法,將刑法看作是解決社會矛盾與沖突的最佳手段,從而擴大了刑法的打擊范圍,將一些非犯罪行為犯罪化。二是一味追求“和諧”而不嚴格依法定罪量刑,甚至遷就犯罪嫌疑人一方。如此一來,就違背了刑法的立法宗旨,起不到打擊犯罪的作用。目前我國實施的“刑事和解”制度就有這種“求和”的趨勢,把握不好就可能導致犯罪率的進一步提升。
2.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的關系
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要注意處理好刑法的兩大價值目標: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的關系。誠然,打擊犯罪仍然是現(xiàn)階段我國刑法的首要目標,但同時,我國憲法第四修正案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內容寫入了立法當中。因此,我們不能忽視人權的保障。當然,從情感的因素來看,人們更加傾向于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權益。然而,公正是法律的生命力。天平的失衡勢必損害另一方當事人的權益。因此,在打擊犯罪的過程中,被害人的權益保護與犯罪人的權益保障同等重要。忽略任何一方的權益都將成為影響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因素。
3.懲罰犯罪與預防犯罪的關系
和諧社會的構建必須要妥善處理好懲罰犯罪與預防犯罪的關系。犯罪是犯罪嫌疑人對現(xiàn)行統(tǒng)治關系最激烈的反抗,它不僅侵犯了受害人的人身與財產權益,而且也是對國家統(tǒng)治的一種挑戰(zhàn)。正因為如此,國家在刑法中規(guī)定了刑罰,對觸犯刑法的犯罪分子予以懲罰,以使其遭受一定的肉體上與精神上的痛苦,進而使其因敬畏這種痛苦而不敢、不愿、不能再次犯罪,最終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懲罰犯罪只是預防犯罪的一個方面。從長遠來看,預防犯罪的作用更大、更持久。懲罰犯罪只是在犯罪行為已經對個人、社會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以后才采取的補救性措施;而預防犯罪則是在犯罪行為發(fā)生之前,通過采取一系列的預防性措施,防止犯罪行為的發(fā)生。因此,較之懲罰犯罪而言,預防犯罪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至此,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過程中我們應當以預防犯罪為主,懲罰犯罪為輔。
1.摒棄重刑主義的錯誤傾向,貫徹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是當代各國刑法普遍接受的一項基本原則,它包括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兩方面的內容,即以犯罪和刑罰為內容的刑法規(guī)范的制定與適用都必須嚴格地遵循法律的規(guī)定。犯罪與刑罰的規(guī)定只能存在于法律之中,其他任何文件都不能規(guī)定關于犯罪與刑罰的一般規(guī)范;且只能依照行為人行為時的法律,才能對行為人的行為定罪并對行為人判處刑罰。這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11]。按照罪刑法定原則,只要對行為人觸犯刑法的行為按照預先制定且系依法公布的法律定罪量刑就可以達到懲罰犯罪、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目的,是否適用重刑以及在什么情況下對什么樣的行為適用重刑是立法者在立法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如果在司法中一味地追求重刑主義,那么一方面有違罪刑法定的精神,另一方面可能導致某些不應適用重刑的人被從重處罰,侵犯了其基本人權,且錯誤裁判有損司法形象、有違法治的基本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法治的踐踏。
在罪刑法定主義作為刑法的基本原則確定的當初,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刑罰擅斷主義的刑罰制度,明確個人自由。如今,罪刑法定原則的立法基礎更為明確,即保障人權,維護人的尊嚴。罪刑法定原則集中體現(xiàn)了刑法的人權保障功能,同和諧社會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內在要求不謀而合。因此,徹底貫徹罪刑法定原則就能更好地構建和諧社會。
2.樹立正確的刑法效益觀
所謂刑法效益是指應以投入盡可能少的刑罰或者以較輕的刑罰獲得較大的社會效益。眾所周知,刑法的實施、刑罰的執(zhí)行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的,而國家要保證刑罰的執(zhí)行就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果資源的投入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那么就是對資源和人類勞動的浪費,就不符合刑法效益的要求。和諧社會要求將各種資源合理配置在社會所需要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從而使各種資源的效用得到最大的發(fā)揮。這就要求刑事立法者和司法者在立法和司法過程中要樹立正確的刑法效益觀。在刑法中只應規(guī)定確實需要和必不可少的刑罰,在司法實踐中除非法律明文規(guī)定,不得判處被告人重刑。如此方可將原先投入到刑法方面的社會資源轉移到其他社會部門中去,從而使資源的效用得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這既符合刑法效益觀的基本要求,也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保持一致。
3.“多管齊下”、除弊革新,為構建和諧社會掃清障礙
古往今來,只要有法度的社會,就離不開刑法與刑罰,但單純依靠刑罰來維系社會的穩(wěn)定、預防犯罪顯然存在巨大的局限性。刑罰只是眾多社會調控方法中的一元,其作用范圍并不是無限的。無數(shù)的歷史事實表明,刑罰乃至苛刑重罰的實施并沒有達到統(tǒng)治階級的預期效果,且往往事與愿違。因此,在嚴法律刑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其他社會制度尤其是民生制度的改革,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減少犯罪滋生的土壤。誠然,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效果可能不像重刑之下、嚴打之下那么明顯,但卻是社會穩(wěn)定、社會和諧的基礎,并最終有利于社會長期的穩(wěn)定,這當然是和諧社會所追求的真正穩(wěn)定[3]。
4.取消“嚴打”的刑事政策,強化刑法的人權保障功能
現(xiàn)代刑法,作為文明時代保駕護航的基本法,其重點應強化人權保障功能。如果每個人的生存權和發(fā)展權都能夠得到國家的尊重和保障,進而能夠體面地工作與生活,那么社會和諧就有了堅實的基礎?!皣来颉钡男淌抡哌^于強調刑法打擊犯罪的功能,而往往忽視其人權保障功能,應該認識到這兩個方面都是刑法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能,而在文明程度高漲的現(xiàn)代國家更應該強調后者,它體現(xiàn)了國家、社會的一種人文關懷。而將人的生存、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看成是第一位的,這正是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參考文獻:
[1] 歐陽竹筠,楊方泉.“治亂重典論”的歷史與現(xiàn)狀 [J]. 江漢論壇,2004(4):112.
[2] 王世誼,丁守衛(wèi).朱元璋“重典治國”思想探析[J]. 歷史學研究,2006(6):88-92.
[3] 詹熒. 從現(xiàn)行刑事政策的視角看和諧社會的構建[J].理論月刊,2006(3):25.
[4] 湯一介.和而不同[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84.
[5] 宋茂榮,劉再輝.和諧之美的刑法底蘊——論刑法觀念的轉變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 2006(3):73.
[6] 張舉,王偉.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特征及構建途徑[J].學術論壇,2005(7):32.
[7] 王衛(wèi)星.和諧社會與刑法非刑罰化體系[J].法治研究,2007(3):16-18.
[8] 俞梅蓀,馬秋蓮.我國刑法理念的世紀走向[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0(2):30.
[9] 歐陽竹筠,楊方泉.“治亂重典論”的歷史與現(xiàn)狀[J].江漢論壇,2004(4):114.
[10] 埃米爾·杜爾凱姆.(2012-08-31)[2014-04-25].http://baike.baidu.com/view/426496.htm#1.
[11] 曲新久.刑法的精神與范疇[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25.
責任編校:汪沛
The Principle of Heavy Penal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AN He-ping
(Department of Law, Hengyang Teachers ollege, Hengyan 421002, Hunan, 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a long and complex process. The ideas of heavy penalty in the present criminal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s and the criminal policies of taking severe measures against grave illegal and criminal activities depart from the objectiv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History and reality have shown that we have to clearly know the place and role of criminal laws, throw off the heavy penalty principle and the blind belief of criminal laws, carry out dispunishmentalization and depenalization in the criminal law,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of fighting crimes, preventing crimes and assuring human rights, and take many other social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build a real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the principle of heavy penalty; a harmonious society; criminal policy